裂缝性油藏岩心渗吸实验及其应用

2014-06-17 05:56闫凤林刘慧卿杨海军李祥李建君翁小红
断块油气田 2014年2期
关键词:采收率岩心渗透率

闫凤林,刘慧卿,杨海军,李祥,李建君,翁小红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储气库项目部,江苏 镇江212100)

0 引言

裂缝性油藏对世界原油储量及生产具有较大贡献[1]。由于储层构成的不同,原油在其中的流动与常规砂岩油藏存在明显差异。裂缝性油藏由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组成,其中,裂缝系统的孔隙度较低而渗透率很高,地质储量所占比例较低,导压、流动和产油能力均较高,主要起导油作用;基质系统的孔隙度较大而渗透率很低,地质储量所占比例较大,主要起储油作用[2-5]。

裂缝性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2 方面的驱替作用: 一是裂缝系统在注水形成的水力压差作用下驱替原油;二是基质系统在毛管力作用下渗吸驱油[6]。相应地,原油从油藏流入生产井需经过2 个阶段:首先通过渗吸驱替,从基质岩块流入裂缝中;然后在压差作用下,从裂缝流入生产井。基于相渗曲线及毛管力曲线在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7-8],采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曲线的确定。

1 岩心渗吸实验

1.1 实验材料

采用国内某裂缝性油藏岩心,加工成圆柱形,顶底及侧表面均不封闭,岩心润湿性表现为亲水,岩心参数如表1所示; 实验用水为岩心所属油田的地层水和注入水; 实验用油由岩心所属油田的原油与煤油配制而成,常温条件下的黏度为4.84 mPa·s。

表1 实验岩心参数

1.2 实验方法与原理

首先,将岩心烘干称重,抽真空,饱和实验用水,称湿重;然后,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油驱水,使岩心饱和实验用油;最后,在不加外压的情况下,将岩心全部浸泡在实验用水中[9],此时,岩心在毛管力作用下产生自吸水排油现象。在吸水排油过程中,由于油、水具有密度差,岩心质量将不断增加[10-13]。用电子天平对岩心进行持续称重,记录岩心质量变化。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岩心渗吸实验装置示意

1.3 实验结果分析

利用岩心质量变化数据,计算不同时刻岩心的渗吸采收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Et为岩心在t 时刻的渗吸采收率,%;Δmt为t 时刻的岩心累增质量,g;ρw,ρo分别为实验用水及用油的密度,g/cm3;Vo为岩心饱和油的体积,cm3。

绘制渗吸采收率与时间关系曲线(见图2),可以看出:曲线呈指数曲线形态,这与前人所得结果一致;岩心物性参数对渗吸过程持续时间影响较大,但是对最终采收率影响并不明显,物性越好,渗吸速度越快。

图2 不同物性岩心的渗吸采收率曲线

2 渗吸数学模型

Warren-Root 模型[14]假设:在裂缝性油藏中,裂缝、基质系统由正交裂缝和被裂缝分割而成的基质岩块组成;每个基质岩块都被裂缝所包围。在此基础上,本模型假设:裂缝系统恒温且完全充满水;基质亲水;忽略重力影响,毛管力为基质系统中唯一的驱动力。

在水力压差和毛管力的共同作用下,裂缝性油藏基质系统中的含水饱和度变化方程为[15-18]

式中:φ 为基质孔隙度;Sw为基质含水饱和度;t 为生产时间,h;x 为裂缝与基质岩块的法线方向;vt为水力压差作用下的流体渗流速度,μm/s;K 为基质岩块的绝对渗透率,10-3μm2;μo,μw分别为油相和水相的黏度,mPa·s; Kro,Krw分别为油相和水相的相对渗透率;pc为毛管力,MPa。

式(2)等号右端第1 项为水力压差驱动作用部分,第2 项为毛管力作用部分。在不考虑水力压差作用的情况下,裂缝与基质间的流体渗吸模型为[19]

由于渗吸实验所用岩心为圆柱形岩心,以岩心的轴向为z 方向,径向为r 方向,可写出柱形坐标系下的渗吸模型为

式中:α 为单位换算系数;r 为点到岩心中心线的距离,m。

Kro,Krw和pc可分别由式(5)—(7)进行计算[20-23]:

式中:Swc为岩心束缚水饱和度;Sor为岩心残余油饱和度;Kro(Swc)为束缚水状态下的油相相对渗透率,一般取1;Krw(Sor)为残余油状态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no,nw,A,B 为取决于岩心润湿性和孔隙结构的常数。

以岩心中心线为内边界,以岩心的上下面及侧面为外边界,内、外边界条件分别为

式中:rc为岩心半径,m;L 为岩心长度,m。

3 相渗及毛管力曲线的确定

将渗吸数学模型离散化,利用C++语言编写计算程序,进行岩心含水饱和度的数值求解,根据计算得到的某一时刻含水饱和度值,即可得到该时刻的渗吸采收率。给定一组no,nw,A,B 的值,对应一组具有不同相渗曲线和毛管力曲线的岩心,通过数值求解得到一组岩心的渗吸采收率数值曲线。应用最小二乘法,将计算得到的数值曲线与岩心渗吸实验采收率曲线进行对比,从中优选出拟合最好的渗吸采收率数值曲线,以此确定相应的no,nw,A,B 参数值,进而确定岩心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力曲线。

应用该方法对2 块实验岩心的渗吸采收率曲线进行拟合(见图3)。

图3 实验岩心渗吸采收率曲线拟合

由图3可以看出,当1#岩心的no,nw,A,B 值分别为2.20,3.80,4.8×10-5,-1.21,2#岩心的no,nw,A,B 值分别为2.10,3.90,9.8×10-5,-1.41 时,渗吸采收率数值曲线与实验曲线的拟合精度较高,方差分别为0.071 79和0.083 30。由此确定实验岩心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力曲线,并绘制成图(见图4、图5)。

图4 实验岩心相渗曲线

由图4可以看出,1#岩心的共渗区宽度与2#岩心相当,因此二者的渗吸驱油效率也相当,这与渗吸实验所得结果是一致的。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岩心内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毛管力先是快速下降,而后趋于平稳,这与岩心的亲水特性相符。在束缚水饱和度状态下,2#岩心的毛管力大于1#岩心,同时2#岩心的物性要好于1#岩心,所以在物理模拟中2#岩心完成渗吸实验所需的时间比1#岩心短,这较好地诠释了岩心渗吸采收率曲线的变化特征。

图5 实验岩心毛管力曲线

4 结束语

基于裂缝性油藏双孔双渗的地质及渗流特征,将岩心渗吸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结合,应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最佳拟合曲线,最终确定了岩心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力曲线。该方法可操作性强,结果准确可靠,可大幅减少实验工作量,节约成本。

[1]Dennis Denney.赵剑敏摘译.裂缝性油藏采收率:来自100个油藏的经验与教训[J].油气地球物理,2004,2(2):55-56.

[2]袁士义,宋新民,冉启全.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86-243.

[3]杜殿发,陈月明,汪庐山,等.潜山油藏油井水侵动态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7(3):42-45.

[4]计秉玉,李莉,李群.不同类型储层驱替速度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影响[J].石油学报,2004,25(3):58-60.

[5]蔡喜东,姚约东,刘同敬,等.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渗吸过程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4(11):806-812.

[6]洪世铎.油藏岩石的润湿性毛管力和相对渗透率驱替-吸吮循环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4(6):107-113.

[7]袁迎中,张烈辉,孙致学,等.用渗吸曲线法预测裂缝性油藏产量[J].新疆石油地质,2008,29(2):247-249.

[8]张继春,张津海,杨延辉,等.潜山裂缝油藏降压开采增油机理及现场试验[J].石油学报,2004,25(1):52-56.

[9]李士奎,刘卫东,张海琴,等.低渗透油藏自发驱油渗吸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2):109-112.

[10]陈淦,宋志理.火烧山油田基质岩块渗吸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1994,15(3):268-275.

[11]耿斌,胡心红.孔隙结构研究在低渗透储层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1,18(2):187-190.

[12]王家禄,刘玉章,陈茂谦,等.低渗透油藏裂缝动态渗吸机理试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86-90.

[13]吴应川,张惠芳,代华.利用渗吸法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技术[J].断块油气田,2009,16(2):80-82.

[14]Warren J E,Root P J.The behavior of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R].SPE 426,1963.

[15]计秉玉,陈剑,周锡生,等.裂缝性低渗透油层渗吸作用的数学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6):711-713.

[16]徐晖,党庆涛,秦积舜,等.裂缝性油藏水驱油渗吸理论及数学模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99-102.

[17]杨露,冯文光,李海鹏.毛管压力曲线与相渗曲线相互转化的分形实现[J].断块油气田,2008,15(2):64-66.

[18]郭大立,刘慈群.裂缝性底水油藏中水平井两相渗流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6):44-46.

[19]张红玲.裂缝性油藏中的渗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9,6(2):44-48.

[20]孙晓旭,杨胜来,李武广,等.疏松砂岩油藏冷冻岩心与常规岩心相渗曲线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19(4):477-480.

[21]王庆勇.利用毛细管压力计算低渗储层可动水饱和度[J].断块油气田,2013,20(1):85-88.

[22]陈元千.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的标准化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1):64-70.

[23]Chen Jianping.Investigations of matrix-fracture transfer flows in dual porositymodelingofnaturallyfracturedreservoirs[R].SPE29562,1995.

猜你喜欢
采收率岩心渗透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中煤阶煤层气井排采阶段划分及渗透率变化
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
SAGD井微压裂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
一种页岩岩心资料的保存方法
Acellular allogeneic nerv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repair of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biomechanics and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s
高渗透率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失步振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