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燕
小蔡现在某保险公司沈阳一营业点做服务专员。她不止一次跟同事们唠起:“要是没爸妈资助,我连孩子都养不起。”她和老公每月收入拢共才5000块钱出头。孩子托费近1000元,加上别的花销,一个月,仅孩子就造去他俩一半收入。好在孩子的几乎一切花销,都由双方父母承担了。
每每说起这话,小蔡并不难为情。她下边还有一句,“我这算不算啃老?算也没啥,等孩子长大了,他也肯定啃我,两下一啃,扯平了。”
小蔡的意思很明确:我们的确在啃老,但我们将来也肯定被啃。
她无意中道出一个中国传统:上一辈对下一辈负无限责任,下一辈对下下一辈也负无限责任。看似不孝,实为大孝;我啃父母为小逆,儿女啃我为大孝。因为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啃父母的后果如果是无后,或者这个后不健康、没发展,那儿子呀,你还不如啃啃我呢!
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繁衍生息,互为因果式,也可叫链条啃老式。
小蔡的爸妈和公婆都有退休金,两家老人早商量好了,小蔡爸妈给外孙子拿托费,爷爷奶奶给孙子掏日常花销,不多不少,两家各出1000元。这是账内的,账外的,老小见面,老的回回都会额外给小的另外钱或物。
对此,4位老人都觉得很正常。正常的第一层面是:“小两口儿挣的不多,我们也花不了几个钱,不给孩子花还能给谁花?”第二层面是:“这算啥啃老,要是算,那不好意思,我也啃过。现在孩子啃我,守衡了。”
在这个问题上,两代人的看法惊人的一致。
说这话的是小蔡娘家爸。1988年,他刚有小蔡时,位于沈阳北站西侧的老屋动迁,他拿出月工资120元中的90元,在南塔附近租房住;妻子的工资全部花给孩子;老爸早没了,老妈的工资用来全家吃喝拉撒。
这便是蔡爸爸所说的自己也啃过老。不啃行不?“那就扎脖儿了,就那点儿收入。”蔡爸爸说,“我们两口儿挣那点儿钱,从哪方面说,做父母的都不能看着不管,谁要说啃老就让他说去,就像他们没啃过似的。”
比起蔡爸爸,小蔡的老公公对啃老的认知更具延展性,“你就说我当年结婚,房子、家具、锅碗瓢盆啥的,哪一样不是爹妈给置办的?不然你结个溜婚你结。你说这算不算啃老?算我也不脸红,都是那情况啊!”
小蔡插话:“虽然都啃老,但也都还回来了呀!只不过我爸妈公婆没还给他们爸妈,是还给他们爸妈的孙女孙子了,就我和老公啊!将来我们也会还,不是还给爸妈公婆,是还给他们的外孙子孙子了,就我儿子。”
话说得像绕口令,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
如果说啃老是一个“负词”,那曾经啃老的和现在啃老的都未因此脸红,被啃的也心甘情愿,那这种啃老还是通常意义上的啃老吗?我们是不是该基于中国繁衍方式,放在当下社会中,对啃老来一个重新认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