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兴 严宝源
时下,习作教学仍旧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在表达上千变万化、各有千秋。但不管怎样,就如“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达意”阐述的一样,修改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习作不是一气呵成的产物,而是不断修改出来的。习作教学,教师应在“改”字上下工夫,更要让学生树立“文章不厌百遍改”的意识。现结合本人的教学体验,浅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习作的修改。
一、学生自改,稳步提升
学生自改就是要求学生在写完习作后,边阅读自己的习作,边修改。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偶得之”的机会总是少之又少。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着重培养自己的能力,老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益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修改习作的重要性,而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某种意义上说为我们指明了习作修改的方法。现实中学生每一次写的习作往往都是“初体验”。即使习作的题目是一样的,但写的内容也总不一样,这说明学生的习作只为完成作业而写作,而不是自己本能的需求。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因为“改”是为了更好地“作”。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习作不是简单地写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推敲改出的,就像丑陋的毛毛虫只有经过蜕变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佳句。要让学生“数易其稿地训练”,在习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在修改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二、生生互改,互利共赢
有这样一个教学故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圈,然后让学生编出3个故事,学生绞尽脑汁总算都编出了故事,但是离3个故事的目标遥不可及。此时,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3名成员,让小组内的成员各自把自己编的故事说给对方听,这个时候,学生有了同伴的故事,每个学生都有了3个故事,然后小组间再进行交流,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学生不费多大努力,就超额完成老师之前提出的目标。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生生互动是一个潜在的资源,因此,指导学生修改习作应积极倡导生生互改。要让学生敞开习作修改的“大门”,努力营造生生互改习作的氛围。生与生之间是最有共同语言的,学生由专门的“写作匠”转变为“小老师”,角色变了,学生会怀揣着新鲜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审视同班同龄人的习作。
契科夫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教师要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在生生互改中,学生能欣赏到别人习作中的“亮点”,为自己储备习作的素材,还能对批改的习作提出修改的意见。在生生互改中,学生既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自身修改习作的能力。既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又让学生明确习作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认真写好每一次习作。生生互改的形式也应多样,如朋友式的互改、习作能力强弱的互改、竞争对手式的互改等,让学生的互改真正“动”起来。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提高了习作的能力,也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成效,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师修改,把握方向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修改评价是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修改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因为对学生来讲,教师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引路人,他们将以教师为榜样,因而教师修改切不可小视甚至忽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叶圣陶先生在有关习作的书信中说过: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此后之实践,乃为有效。学生的习作水平有限,若以教师的口味去品尝,当然属不上“美味佳肴”,因而所做的修改也难以体察学生的苦衷,或许还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修改学生习作时,一定要沉下心来,放低身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修改学生的习作,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和技巧,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浓浓的“爱”。这比一味的说教直观多了,效果也明显多了。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认真修改学生的习作,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对他们习作的重视,完成习作就会减少应付的现象,多数学生会自觉地尽心尽力地写好每一篇习作。
四、家长修改,引渠活源
很多时候,教师会忽视家长在学生习作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对学生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影响,把家长也引进学生习作提升的渠道中来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对修改自己孩子的习作是很有兴趣的,因为在修改中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习作的情况,能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同时,在平常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习作能力的提高提供相应的帮助,让孩子在习作路上不孤单,也能很好地营造家校共同为孩子成长的积极氛围。如《围城中的父母》中,家长能及时地明白孩子的想法,从而走出围城走进孩子的共同教育中来。有个单亲的孩子写的一篇《念》怀念自己的母亲,字字真情、句句肺腑之言,在其父亲的修改中,父子俩泪洒习作本。可见家长走进学生习作修改的行列,能与孩子进行心的互动交流和情感传递。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都有着渴望被理解、被注意、被爱护的心理。家长对孩子的习作总会饱含深情,能给孩子的成长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
习作教学任重而道远,在培养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的同时,进行各种形式的修改是十分必要的。一篇习作经过多层次的反复修改,让学生接受了一次次心灵的洗涤,找到习作的技巧,提高习作的水平。只要我们重视学生的习作修改,并引领学生在习作修改中多去实践,夯实基础,学生定会朝着习作光明的前程奋力前行。习作教学重在改——我们要时时践行托尔斯泰关于习作的至理名言:“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习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占泽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