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鼓与呼 扬鞭催马在路上——《档案与建设》创刊30周年工作回顾

2014-06-14 03:05卜承志
档案与建设 2014年11期
关键词:办刊编辑部期刊

卜承志

(江苏省档案局,江苏南京,210008)

1995年5月获首届江苏优秀期刊称号

19 84年3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曾三同志,欣然为江苏酝酿筹办中的档案期刊题写了刊名——《档案与建设》。一本新的期刊,由此沐浴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雨,承载着江苏档案工作者的期望,应运而生,蓬勃成长。

30年来,由江苏省档案局和江苏省档案学会联合主办的《档案与建设》期刊,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步履坚定,一路走来:在江苏省档案局党组的直接领导下,《档案与建设》坚持办刊宗旨,立足档案,面向社会,宣传档案法规,研究档案科学,指导档案业务,弘扬档案文化,致力于推动档案事业与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事业等同步繁荣发展,在宣传舆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全国性影响,编辑出版工作屡获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和各界读者好评,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导向和先进文化传播功能。

30年来,《档案与建设》编辑出版300 多期,发行总量500 多万册。刊本规格从创刊时的16 开32页,逐步发展到48 页、64 页、80 页、96页;装帧印刷从黑白印刷骑马装订,发展到全彩印刷全本胶订;刊期从季刊发展到双月刊,再发展到月刊;发行范围从起初的内部发行,发展到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出版刊号CN32-1085/G2,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3-7098);期发量从创刊时的几千册,到现在的25000 多册。除传统的纸本发行外,《档案与建设》借助于新兴的网络媒介,先后加盟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实现了合作型电子媒体出版,扩大了期刊的海内外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学术立刊:立足档案,学术为本

1981年9月江苏省档案学会成立,即编印了《江苏省档案学会会刊》,配合了档案工作恢复、整顿初期的交流与宣传。在此基础上,1983年省档案局酝酿创办一份对外的档案专业期刊,以适应档案工作新发展的需要。立足档案专业,组织学术研究,宣传档案科学,提升干部队伍,成了《档案与建设》的首要任务。

得益于这一办刊思路,《档案与建设》编辑部自创刊起,一直把关注与推动档案学术发展作为办刊重点来抓。

第一,着力办好学术性专栏。如《学术园 地》《业务纵横》《百家 谈》《环球视野》《基层工作》等栏目,三十年如一日,既公开广泛征稿,又有计划重点约稿,坚持学术当家,优稿优酬,广泛联系和团结了省内外众多的档案学者和热心于学术研究的档案工作者。其中《学术园地》(创刊时初名《理论与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拳头栏目,曾经由主编直接负责组稿选稿,各编辑、编委积极推荐佳作,所刊论文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转载率和网络点击率,先后被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省期刊协会评为“优秀栏目”和“明珠奖”特色栏目。

第二,打破地域,不拘门派,兼容并蓄,博采众长,鼓励学术创新与争鸣。不仅本省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而且省外数十所高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专家学者的成果,外省许多档案学术骨干的成果,也常出现在《档案与建设》上。一些专家学者还积极推荐自己的研究生为《档案与建设》撰稿,形成了期刊上中青年档案学者创意活跃、新作频繁的氛围。

第三,编辑部实行严密的学术审稿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目前,除编辑部内部三审,还聘请档案学者、退休老专家担任“外审”,多方把关,好中选优。从2012年开始,编辑部引进“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来协助编审工作,以防范抄袭,保障学术质量。每年发布来稿规范等要求,倡导学术规范,鼓励创新思维。

第四,组建《档案与建设》编辑委员会,协助编辑部办刊,引导学术建设。除邀请省市县档案界学者、管理者加入编委会外,还聘请了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的学术顾问,为《档案与建设》把关、挑刺,来保障学术质量。自1994年正式成立首届编委会,已历四届。已故档案学家、我国现代档案教育事业的卓越开拓者吴宝康先生,曾长期担任《档案与建设》的学术顾问。他生前多次到江苏讲学,都要找《档案与建设》的主编与编辑部成员座谈,悉心指导办刊工作,鼓励成绩与进步,指点和批评不足之处,特别要求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后来吴宝康先生因腿疾不能出门,除我们登门拜访请教外,他几次打电话与编辑部联系。晚年眼力衰退,不能看期刊了,他还让陪伴的亲属、保姆念期刊的标题、要点给他听。他晚年给编辑部的勉励短函,是用手摸着纸“盲写”的,这份厚爱我们终身难以忘怀。回顾《档案与建设》走过的30年,渗透着诸多像吴宝康先生这样的前辈先哲的心血。

第五,热心组织和推动群众性的档案学术、文化研究和通讯报道工作,不定期组织评奖、培训、笔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以鼓励学术精进,多出人才。多年来,仅在本省就培训、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通讯员及作者队伍,各市均有编委领导下的通讯员组,并曾特聘部分“特约记者”,保持了《档案与建设》丰富而稳定的稿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世纪80年代末,《档案与建设》在学术建设上初露头角。自90年代起,《档案与建设》逐渐为国内外几家有影响的数据库,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报刊复印资料》和Ulrich’s Periodical Directory 等收录,保持了较高的学术转载率。自1991年起,《档案与建设》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定活动中,均被评为全国档案学类核 心 期 刊 。1992、 1996、2000、 2004、2008、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6 版,《档 案与建设》均榜上有名。2000年6月,经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档案与建设》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编号Q.G396),并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编号Z.G396)。2001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档案与建设》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全国有4 家档案期刊入选),获“双效期刊”奖。2002年,获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在省内,《档案与建设》1995年摘取首届“江苏省优秀期刊”称号后,连续被评定为江苏省社科一级期刊、优秀期刊;2000年获省社科联“优秀学会(研究会)期刊”奖;2002年起进入“江苏期刊方阵”,历获“双效期刊”、“优秀期刊”奖。2009年,《学术园地》栏目被省期刊协会表彰为“明珠奖”特色栏目。

进入21世纪,《档案与建设》除了继续纸刊的出版发行,还拓宽思路,借助新兴网络媒介走近更多的海内外读者,结交了更多的知音,在网上网下均受到读者和相关学术科研机构的关注。

坚持宗旨:围绕中心,把握导向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突出的学科。坚持办刊宗旨,把握舆论导向,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是《档案与建设》长期办刊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为江苏档案界面向国内外的一扇窗口,《档案与建设》没有孤立地就学术抓学术,就业务抓业务,而是坚持局党组提出的江苏档案工作“全国行业作标杆,全省系统作表率”的目标定位,自觉地把宣传江苏“两个率先”,推动档案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

000年6月《档案与建设》作为数据库来源期刊

2为自己的职责。30多年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配合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和重大活动,忠实记录和反映江苏档案工作者忠于职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工作进程与业绩,向社会各界展示档案部门开发运用档案资源为中心工作服务、为国计民生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的累累硕果,营造有利于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期刊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传播功能。编辑部工作中始终贯穿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指导思想,自加压力,用心策划,审时度势,制订好每年的编辑计划和组稿要点,安排好各环节工作,以刊物的版面为阵地,以内容组织、形式设计为武器,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不断求新、求实、求精,努力做到一步一个台阶,在期刊工作中创先争优。

《档案与建设》创刊初期正是全省档案工作恢复、整顿时期,百废俱兴,以人为本。《档案与建设》高举理论联系实际的旗帜,倡导了档案学术、业务的大学习、大讨论。创刊伊始,《档案与建设》就设置了《自修大学》等栏目,重温档案学基础理论,还特邀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举办计算机管理讲座,为档案现代化作准备。创刊第二年,1985年第2 期《档案与建设》就组织编辑了“档案馆建设专号”,呼吁各地重视档案馆基础建设。我们还在这一期上重新发表了由瞿秋白同志1931年为党中央起草,周恩来同志签署的《文件处置办法》全文,供学习研究。1993年,省档案局、省档案学会和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联合举办、《档案与建设》编辑部承办了全国首次周恩来档案学思想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期刊开设了《周恩来档案学思想研究》专栏,先后选发研究论文10 余篇。1990年第1期,《档案与建设》转载了《上海档案》1989年第5 期刊出的江泽民同志《切实加强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一文。后又开设了专栏《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档案工作的指示》。1992年,围绕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开设专栏《东风吹兰台》,集中报道各地动态,推动档案工作深化改革。1995年,《档案与建设》在组织学习邓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题词的基础上,新辟了《学习邓小平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档案工作》两个专栏,为学习研究点题。

配合江苏档案事业发展的每一步进程,《档案与建设》围绕中央、省和本局中心工作,不拘一格,运用栏目与版面语言,不光当好记录者、报道者,更积极主动争当参与者、推动者。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江苏乡镇企业的崛起,江苏档案界敏锐地把乡镇企业档案工作提上日程。《档案与建设》1985年第4 期组织了“乡镇企业档案工作”专题研讨,并发表评论员文章《建立乡镇企业档案工作增强乡镇企业活力》。90年代起,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技兴省”战略。《档案与建设》1992年起,开设专栏《档案,在“科技兴省”中》,围绕“科技兴省”战略集中组织研讨,并先后发表《自觉增强“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一谈档案部门要有为“科技兴省”服务的使命感》等从“一谈”到“五谈”连续5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导全省档案界的大讨论。1993年《档案与建设》第1 期起,开设《三资企业档案管理》专栏;第5期,集中研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1997年《档案与建设》开设专栏《跨世纪档案事业发展战略研究》。1998年又开设《可持续发展与档案资源》专栏。1998年6月,《档案与建设》开设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专题报道和研究专栏,发表了编辑部文章《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新起点》。2004年3月,配合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江苏召开,《档案与建设》连续几期组织了专题报道《江苏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巡礼》。2001年《档案与建设》推出专题报道《迎接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春天》。后来还以特稿形式刊载了省工商联副主席提交政协会议的提案:《关于切实加强民营企业建档服务工作的建议》。2002年第7期开始,配合档案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总结推广,《档案与建设》新开辟图文并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专栏,陆续推介了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中的佼佼者。伴随着全省经济建设中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档案与建设》2002年推出专题报道《城市化:档案工作新的增长点》,2003年推出新栏目《城市点击》,从档案角度切入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问题。2005年,《档案与建设》推出专题《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档案与建设》曾连续多年,组织评选年度《全省档案工作十件大事》和《精彩百家》,激励创先争优,并以专门栏目,不断推出在全省档案工作中特别是基层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我们的“最美档案人”击掌叫好。近几年,配合各级档案部门蓬勃开展的档案展览陈列工作,增设了《文博连线》栏目,约请有影响的文博部门(革命历史纪念地、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等)现身说法,介绍馆史、馆藏和展示技术,为档案界的陈列展示工作拓展视野,提供学习借鉴。可以说,翻开《档案与建设》,你会感受到它的脉搏与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时代在一起跳动。

2002年11月双效期刊奖牌

档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规划和领导。《档案与建设》从创刊起,就大胆地把采访与约稿对象对准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把他们请上《领导者论坛》。1986年第1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应约为我们撰写了专文《忠于事实服务四化》。1988年第1 期,配合学习、宣传、贯彻新颁行的《档案法》,刊出了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储江的专文《学习、宣传、贯彻<档案法>是当前法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第2 期我们刊出了特约的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的专文《加强档案工作繁荣史学研究》。1994年第1 期,打头的又是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达人发表的特稿《进一步发展档案事业,为江苏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后来,编辑部又开设了《县委书记、县长论档案》专栏,把采访约稿对象延伸到县市党委政府的当家人,先后有20多位书记县长接受采访,或发给我们专稿。1994年起,《档案与建设》的《名人专访》开栏。该栏先后采访了两院院士及各界学者专家近百位,听取他们对档案工作深化改革的意见和见解,架设了一座连通档案工作者和科技界、知识界的桥梁,赢得读者的赞誉。

本刊关注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档案与建设》从创刊起,就开设了《文献公布与研究》等专栏,推动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为唤起各界对口述历史的关注,抢救历史资源,《档案与建设》编辑部曾专门发布《口述历史》专题稿约。1998年,由省档案馆主办的《江苏历史档案》双月刊合并入《档案与建设》月刊,自此进一步加强了《档案与建设》学术、社会、历史三大板块三足鼎立、三位一体的办刊格局与编辑特色。利用各级档案部门的丰富馆藏,《档案与建设》以饱满的热情,先后开设过《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专栏,《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专栏;2004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刊出了《邓小平同志与档案工作》《邓小平在江苏的历史足迹》等专稿。2006年,《档案与建设》还组织发表了《纪念曾三同志诞辰100周年》专稿。

2001年,《档案与建设》连续刊出《中国共产党在江苏》专稿,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2007年,《档案与建设》连续几期以翔实的档案史料,组织了专栏《纪念中共江苏省委成立80 周年》。2009年1月起,《档案与建设》特设专栏《共和国六十巡礼(1949—2009)》,集中展示全省十余万档案工作者对新中国60 华诞抒发的深厚情怀。加上原有的《史海探迹》《文化长廊》《名人相册》《口述历史》等专栏,借助全省各地丰富的档案馆藏,采用回忆录、口述历史、历史图片等多种形式,突出回顾、再现了江苏各地60年前在党领导下迎来解放的重大历史场景;同时以图文并茂的史料,从点到面、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新中国60年的巨大成就。

2000年6月全文收录证书

2011年,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与建设》举办了面向社会各界的“红旗飘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为突出党在江苏的发展历史坐标,《档案与建设》全年封面设计策划为“丰碑——中国共产党在江苏”,选用12 位先后在江苏大地留下深深足迹的先驱者——张闻天、王荷波、陈延年、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秦邦宪、陈毅、周恩来、刘伯承、毛泽东、邓小平的雕像为主图。同时,以《丰碑——中国共产党在江苏》为主题组织采写了封面纪念专稿(《马克思主义在南京的早期传播》等一组12篇),充分发挥档案史料的历史震撼力,展现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与主要功绩。并配合主题推出《人物志》(《名人相册》扩版)《图说》《文博连线》《网络链接》等新栏目。随后几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苏》这个专栏没有停,而是不断深化与丰富,组稿的目光从省一级逐步延伸到市、县、区,延伸到各地最早的党员、最早的党组织、最早的书记……现已成为党史研究的常设招牌栏目,带动了各地档案部门的党史资料征集与研究。2013年12月,省期刊协会组织“江苏期刊明珠奖”评比,《档案与建设》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与《中国共产党在江苏》专栏”策划被评为“明珠奖”优秀选题策划。

在利用档案配合我国国际发展战略与外交斗争方面,《档案与建设》也努力做了一些工作。1997年6月,喜迎香港回归,《档案与建设》副刊刊出“香港回归专刊”。1999年11月,《档案与建设》又刊出了《迎接澳门回归》专版。1999年5月,北约悍然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为声援我国外交斗争,编辑部连夜联系许杏虎烈士家乡丹阳的档案部门组稿采访,几天内赶在《档案与建设》第5期刊出了纪念特稿《“奋斗者,永生,永进”——学籍档案中的许杏虎》。

在对日舆论工作中,《档案与建设》把握身处江苏这一片当年新四军浴血抗战的热土,和身处当年民国首都南京的优势,充分运用档案史料,联系档案界、社科界和高校众多专家学者,使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与宣传与时常新。1985年《档案与建设》刊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稿。1995年,刊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专栏。1997年11月,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60 周年之际,《档案与建设》组织了一组专稿:《南京大屠杀史料:历史的见证》。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档案与建设》刊出《目击:江苏抗战》等图文连载,并发表评论员文章《重视抗战档案》。2008年8—10月,《档案与建设》连载刊登抗日战争中镇江爱国人士张怿伯先生的纪实名著《镇江沦陷记》。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联合纪念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活动,2014年第7期起,《档案与建设》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栏已开始与读者见面。

除了正常月刊的重点把握,在增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中,我们也力求突出选题与创新,不随大流,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1989年,《档案与建设》与省档案学会高校分会合作,出版了有分量的增刊《高校档案文集》。1990年,出版增刊《城建档案专辑》。前几年,我们与刘国能同志合作,以增刊形式出版了他的新作《中国当代档案史》。

开门办刊:服务社会,精益求精

开门办刊,努力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读者,是编辑部的一贯方针。为了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读者的延伸需求,除了组稿内容的不断出新,《档案与建设》在刊本和版面设计上也不断改进,力求精益求精。继2011年改版,2014年又作了大的改版扩版。依照指导性、学术性、社会性并举的办刊原则,充实了为基层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史板块,利于引导各级档案部门重视开发历史档案资源,参与历史文化研究;装帧装订改观,突出文化氛围,更利于展现今日档案事业丰富多彩的发展面貌,令读者赏心悦目。

贯彻开门办刊方针,我们经常设置“互动”性栏目和相关活动,既活跃版面,又能吸引、团结更多的作者与读者,包括知识竞赛、征文与有奖评刊活动等。1988年6月,《档案与建设》与南京自行车总厂联合举办学习《档案法》普及档案知识“飞马杯”百题竞赛,和《档案与建设》征文竞赛两项活动。1994年,为纪念创刊10周年,组织了“金赞杯”《档案与建设》十年优秀文章、最佳短新闻奖评选,和《档案与建设》创刊十周年有奖知识竞赛。1995年8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5月颁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举办了《档案工作为“科教兴国”服务》征文活动。2004年9月,发起“我与《档案与建设》20年”征文,请大家一起来帮助总结20年办刊之得失。2008年3月,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组织了“我与改革开放30年”征文活动。201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发起《红旗飘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题征文。2013年7月起,《档案与建设》组织《走笔兰台三十年——刊庆征文》,今年各期择优刊出,每一篇都寄托了新老朋友对《档案与建设》30年的厚爱与期望。

2013年12月《档案与建设》获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选题策划奖

《档案与建设》编辑部部分老领导、老编辑与部分现任领导、编辑合影

为了解读者需要,我们经常刊出《读者评刊表》,花钱请读者“挑刺”,以及时改进,精益求精。1993年,《档案与建设》应读者呼吁,增设文艺性副刊《八小时以外》,丰富文化生活。1999年起,《档案与建设》改版为“综合性档案文化月刊”,一批新栏目(《思想》《世纪桥》《随园杂感》《名人相册》《档案广角》《兰台故事》《吴韵汉风》《通联网络》等)与新策划、新思路跟读者见面。其中《名人相册》专栏开办历时十多年,披露近200 位名人的照片档案,成为各界读者评刊中最受欢迎的专栏之一。2011年7月,《档案与建设》应读者要求,在《基层工作》栏目基础上,新设《基层点题》,直接回答档案工作者所想所需。2011年和2013年,《档案与建设》分别向各界广泛征集封面设计作品和《档案与建设》刊徽设计稿,得到七八个省份设计者和专家的响应与指点。今年,《档案与建设》与扬州市档案局合作开设了《御档看扬州》全年专栏,颇受欢迎。近几年来,《档案与建设》围绕推动档案文化建设,广泛联系历史文化界专家学者,连续策划推出新栏目,开发历史档案,拓宽研究视野,为重视、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大声疾呼。这些栏目和选题,学术性、史料性、文学性兼容,有思想,有史料,有看头,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实行开门办刊,我们在做好编辑出版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面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注重社会效益,力求形成自己的档案文化服务特色。为了推广普及档案知识,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我们多年来积极扩大赠阅范围并常态化,每期免费赠刊保持在1000—2000册。目前赠发范围包括省市县档案工作分管领导,省内外相关文化人士,基层党组织、学校、企业、乡村等,加大了档案工作与上下左右、与社会各界、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近年逢“国际档案日”,《档案与建设》特地加印1000册,发送给现场群众。早在2005年,编辑部党支部就与乡村学校结对共建,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党员们以交特殊党费方式帮助贫困学生;近年还组织小学生到档案部门参观,到编辑部参观学习书刊编辑出版知识;编辑部参加了省新闻出版局布置的与农村基层单位共建“农家书屋”活动,一些同志积极参加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编辑部还参加了省档案局与省社会主义学院《雅集》杂志、与星瑞影业公司等的合作项目,探寻以多种艺术形式深化历史档案资源开发,不断扩大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

忠于职守:团结奉献,不懈耕耘

省档案局党组十分重视《档案与建设》办刊工作的领导。自创刊以来,《档案与建设》的办刊方针、人员配备、队伍建设一直由局党组研究确定,保证了30 多年来《档案与建设》坚定正确的办刊方向。创刊以来,《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先后设于省档案局办公室、三处、档案科学研究所,1998年单独成立《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处级)。2011年,由于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局党组决定,在原《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基础上组建了江苏省档案展览陈列馆(省档案局下属事业单位),统一承担办展和办刊两项工作;《档案与建设》办刊工作实行党组领导下的编委会负责制。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据初略统计,创刊30年来,先后有瞿光枢、任遵圣、于鸿模、陆军、谈宝忠、韩杰、谢波、顾祖根等8 位局领导分管或担任过期刊编委会领导工作;从3个人的编辑部开始,全局馆先后有30 位同志在编辑部从事过期刊的编辑和编务工作。早年从事过办刊工作的保自澄、杨春鸿、刘莉、赵佩珍4位同志已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都为《档案与建设》的创办与成长奉献了心血和智慧,我们不会忘了他们。

《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原定编7人,承担了从期刊策划、组稿采访、编辑校对到审定出版、征订发行、广告联系等各环节工作。经过30年的磨砺,编辑部形成良好的工作制度和规范,编辑出版逐步“上水平、上品牌、上规模”,受到学术界、出版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现在,编辑部人员虽换了几茬,近几年亦承受了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压力,编辑部最少时只剩3 人在岗,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团队传统未变,保障了《档案与建设》三十年如一日正常出版发行。新闻出版工作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特点强,我们坚持依法办事、科学决策,坚持社会效益、学术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赢得学术界和读者好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从制订工作计划到各环节具体任务,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结全体同志,把握全局,克服困难,全面实现工作目标,编辑出版质量和征订发行数量稳步发展。

尽管人手不足,我们的编辑兼记者们,不负使命,挤出时间走基层,到第一线采访调研,策划组稿,努力记录江苏档案工作发展中每一个重要的历史瞬间。1987年,编辑部几个人分头到10 多个市采访组稿,组织刊出了全景式的“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江苏档案工作大巡礼”专版。从1987年刊登到1988年,正好配合了《档案法》的贯彻实施。

1991年夏,江苏全省遭遇特大洪灾,档案部门投入了抗洪救灾,不少档案馆库也淹水告急。6—7月,《档案与建设》编辑部记者编辑三人选择了江南江北各几个点,分头走上抗洪救灾第一线。从水深火热中一路泡过来,有的编辑回来就病倒了,有的晒了一身水泡。但无人叫苦,无人叫累,只要文章赶上了,大家都欣慰。这一年我们连续刊登了现场采访与专稿:《无名英雄显本色——江苏省档案战线抗洪纪事》,共 计 12 篇。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编辑部积极关注并投身抗震救灾,以档案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忠实地记录和展示了江苏档案工作者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同时,《档案与建设》集体参加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大捐助活动,每个成员又踊跃以“特殊党费”和个人捐款形式支援灾区人民。

2014年9月《档案与建设》原主编卜承志与编辑部人员在中山码头

1999年,《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因办刊工作在全省档案事业建设中成绩优异,被省人事厅和省档案局授予“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档案与建设》编辑部党支部被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表彰为“五好党支部”。2013年,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江苏省文明办授予《档案与建设》编辑部为主体的江苏省档案展览陈列馆“江苏省省级机关文明单位”称号。30年来,从这个人员不多却团结勤勉、百折不挠的集体中,先后走出了20多位处级干部和高级职称学术骨干。

三十而立犹未立,扬鞭催马从头越。回顾30年,我们很清醒:学术期刊,特别是发行量不大的档案专业期刊,在风起云涌、竞争激烈的未来市场中如何生存与发展,是我们并未攻克的一大难题。《档案与建设》走过30年,收获了一些成功,取得了一些荣誉,积累了一些经验,对迎接未来的挑战也增添了信心。但是我们在采编之余一直困惑,也一直在思考,如:①我们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如何改?能否做到既符合中央精神,又不削弱各家档案部门的学术与舆论阵地?②我们的期刊定位较含混,同质化严重,包罗万象又大同小异,能不能改,敢不敢改?③我们的编辑出版专业队伍如何建设?……诸如此类难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我们期望与省内外同行一起研讨,期望听到各位领导、专家的高见。

我们走在新时代,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携手前行,道路更宽阔,步伐更铿锵。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和同行,以及广大作者、读者多年来对《档案与建设》的指导、帮助和鞭策。我们编辑部将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最近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握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虚心学习兄弟省市区同行的先进经验,努力办好《档案与建设》期刊,努力不懈勉力耕耘好我们共同的档案学与档案工作的这一方园地,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办刊编辑部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期刊问答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