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我希望能跟大家一同分享,我跟我的“老伙伴们”从新东方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我跟徐小平、王强等大学同学的合伙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发展中也会有冲突,但我认为,不能什么都一个人做,一定要有合伙人,于是我总结了下面三个要素。
第一,最好你一个人开头,哪怕只先做一个月。你先自己做公司,做的时间越长越好,而在合伙的时候,就要清楚这些朋友、兄长,或是很厉害的角色。对于我来说,如果是我跟这些朋友一起合伙创业的话,最后一定会出问题。因为在大学的时候,徐小平是我们班的文化部长,王强是班长,他们一直认为自己从才华到眼光,再到能力都远在我之上,后来我为什么变成一个头儿?重要原因其实就是,现实中我已经自己先干了五年。
我是1991年从北大出来,干到1993年成立的新东方,1995年底才去国外找到这些朋友。我也估量了,通过五年努力,在创业方面我比他们强,但是他们在英语水平以及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等方面一定比我强,这是良好的结合。
我们合伙的时候通常想得比较简单,几个人一起干,每人拿同样的股份,最后一起发财。一年以后,你会发现有人干得多,有人干得少,这时候怎么办?你就必须要有一整套考评机制,用来确认合伙人和合伙以外的人的业绩。
新东方刚开始的合伙制,其实就是包产到户。我只是把新东方分成了几个板块,比如王强做口语,徐小平做出国咨询,我来做考试。最后各拿各的钱,这是非常松散的合伙制。在变成一个非常严格的股份制结构的过程中,结果就出问题了。除了王强和徐小平,还有很多重要的人也要分股份。最后我们划分了11位原始股东,但这些人该拿多少股份,则是一大难题。我们比照过去大家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但是到底谁贡献大,谁贡献小?又花了不少力气,最终还是分配完毕了,不过后来又出现过利润分配的矛盾。
合伙人在一起,大家平起平坐,很容易出现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大家互相抢的是面子,而不是抢着做事情。这种种问题,大概花了4年的时间才解决掉。而合伙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所有的利益都先占了,其他有才能的人很容易被排除掉,进来也没有利益。
我当时分到了55%的股份,于是我拿出10%作为代持股份。因为新东方必须要有后来人,这股份就是为新管理者准备的。
整个新东方的第二个管理梯队,几乎都是那1000万股招进来的。现在又不一样了,我每年申请期权,发给能干的人,这些人就能不断拿到新东方的股权。
实际中就要有这样一套机制,既可以合伙不散,也可以让内部的人在公司权利不断增加,这样就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机构。这是我的第二点启示。如果大家在一起合伙,一定要有机制,先上来分好股份,紧接着设置一个增发机制。
第三个要素,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运用不同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在新东方我用的都是家族成员,因为非常好用,便宜实惠。你财务都可以是乱的,不需要监控,反正贪污也是在自己家里;干活不用计算时间,因为都是家庭成员。
但是,如果这样一直做下去的话就会出大问题。企业大了会引进很多外面的人,你家族成员都在里面干,文化水平、管理经验不够,还到处乱插手,下面的人没有尊严感。
就是基于这个前提条件,我到国外把这些大学、中学同学招回来,他们一进来从才气到能力上,都盖过了我的家族成员,这些人也就只能退守一边。借助同学的力量,我把家族成员清理出了新东方。
过程很痛苦,当然代价也是比较惨重的,但那个时候我负担得起。我用了一帮农民亲戚兄弟帮我把学校做起来,然后给了他们一个好的安置,这帮留学生又回来,慢慢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结构。
[编辑 姚忠震]
E-mail: yzz@chinacb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