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语言训练提高想象能力

2014-06-13 10:09熊卫珍
成才之路 2014年14期

熊卫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经常结合语言文字的特点,精心预设想象训练点,让学生在想象中生成美的画面、美的感受、美的语言。

一、紧扣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美的画面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编排的。课文中优美的景色、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预设情景,紧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拉萨的天空》一文描写了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句子,展开想象。当读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时,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像蓝宝石那样蓝的天空。读到“……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句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并让他们伸手去摸一摸,动手去洗一洗。

《军神》一文介绍了一位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军人——刘伯承。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细细地品味、朗读、想象。“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学生读着读着,感动了。有的说:“我想,刘伯承当时一定很疼很疼。”有的说:“我可以想象到,刘伯承脸上一定是痛苦的表情,那汗是他忍痛忍出来的,但他一声不吭。”……学生能想到这些,可见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揣摸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想象中,一串串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灵和品质。

二、留意标点,展开想象,生成美的感受

语言文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会幻化出无穷的乐趣,都能让学生展开无限的遐想。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留意文章中的标点,如省略号、感叹号、问号等等。这些标点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蕴含着作者未尽的话语。教学时,紧扣这些标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就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对人物情感的把握。

例如,《槐乡五月》一文,当学生读到“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句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省略号,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槐花饭很香很香,十分诱人。”“省略号省略了槐花饭浓浓的香味。”……说得真好呀,一个省略号,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从这省略号中品味到了槐花浓浓的香,浓浓的美,浓浓地诱惑着人们。

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爸爸的这句话后面有一个感叹号,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感叹号,体会爸爸说话的语气。一个感叹号,学生感受到了爸爸话语里的斩钉截铁,不容更改,感受到了放掉鱼背后所必须遵守的公共准则。

如果说欣赏语言文字是一种艺术行为,那欣赏语言文字中的标点更是一种无尽的艺术行为。

三、填补空白,展开想象,生成美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精练含蓄的,它不可能把每个情节、每个场景、每种情况都写得很具体,很详尽,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与补充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文字中的“空白点”,精心预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此来丰富文本的内涵,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锤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述。

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在教学“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围绕中心句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说说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课上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节假日大街上的景象,进行说话训练,这样能充分体会到文中所表述的这份热闹。而当教到“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句时,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这两年来,作家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情况。“生病了,没人照顾他……”“季节变化时,没有人嘘寒问暖……”以上这两种想象,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作家的孤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朵杏花》有一段竺可桢爷爷和孩子的对话。这段对话没有提示语,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竺可桢爷爷和孩子对话时的情景,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把提示语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加强了对话描写的练习,训练学生恰如其分地进行人物神态的描写,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语文课堂是学习语言的课堂,利用文章的空白点,精心预设语言文字训练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在如此训练中,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很美,都是精彩的语言。

(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