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悦
【摘 要】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报刊的现状是以党报为核心,多文字、多层次、多地区的民族报刊体系,大部分有文字的少数民族都创办了自己的报刊。但是,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纸张以及印刷费用日益上涨的条件下,少数民族报刊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面对报刊的数字化转型。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报刊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方式的发展与转型做出简要论述。
【关键词】数字出版 少数民族 报刊 转型
一、对少数民族报刊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始于20世纪初,从1905年《婴报》创刊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少数民族报刊以其独特的文字和宣传方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报刊的现状是以党报为核心,多文字、多层次、多地区的民族报刊体系,大部分有文字的少数民族都创办了自己的报刊。但是,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纸张以及印刷费用日益上涨的条件下,少数民族报刊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面对报刊的数字化转型。少数民族报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突破框架局限,弘扬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诸多因素,不同民族之间因为文化差异存在着隔阂与误解。目前少数民族报刊的办报思路主要是面对当地群众,这种受众定位固然正确,但是,新媒体不断成长为少数民族报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为报刊是记录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不同文化相互渗透、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报刊数字化为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打破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传统报刊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所以仅仅瞄准本地受众这种思维还有待突破。例如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以及各种盛大活动,数字化的少数民族报刊可以通过网络,让这些传统中国文化迅速的面世,向全国、全世界传递一手信息。
2、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科研提供资料
报纸作为有效传递信息的媒介,能够真实完整的记录一个事件的全部经过。对于少数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相关研究,报刊可以作为一个最完整和有效的文献来利用。“网上报刊全文数据库以英特网为依托,集文摘、目录和全文浏览于一体,将期刊内容根据专业知识结构进行分类整合,最大限度的集成期刊信息资源,并通过支持同时检索的平台提供服务,使查询网上中外文献期刊成为可续研究的一个必要手段,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推广。”①传统少数民族纸质媒体,其传播的范围和特征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最便捷、最有效的科研文献资料,假定少数民族纸质报刊都得以完整保存,那么要从堆积如山的报刊中挑出和研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因此,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了针对少数民族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一个突破口。解决少数民族报刊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其实是以一种在报刊数字化的基础上,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术研究,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有效、全面、快捷的资料搜集手段。
二、少数民族传统报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传播学当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隔阂产生偏见,偏见产生冲突。相对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教育滞后,因此少数民族给大部分人留下的是“在经济上被扶持、教育上被资助、生活上被照顾”的刻板印象,从意识层面上来说也并没有对少数民族完全认同。但是在承担起少数民族的形象认同和文化传播上,传统媒体在数字媒体面前呈现出了其发展的局限性,数字媒体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都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方式也应该走向数字化转型。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传统纸质报纸向数字报纸转化
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周德仓曾以2010年度《人民日报》、《新京报》和《中国族群报》对我国少数民族报道进行研究,并指出我国当代纸媒有关少数民族的报道已经呈现出严重不足的状况。但从近几年看来,在市场化背景之下,少数民族地区报刊逐步发展起来。例如西藏地区有《西藏日报》、《西藏商报》等,新疆地区有《乌鲁木齐晚报》、《新疆科技报》、《新疆广播电视报》等,然而少数民族报刊和其他的传统报纸一样,发展面临着出版程序复杂、纸张价格飞涨、出版时间长等问题的制约,所以少数民族报刊也应该寻求数字化突破。
目前国内的许多报刊都已经开设了网络电子版,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等等,这些网络报纸都是免费对受众开放的。少数民族报刊固然也可以开设这种互联网电子版,但是目前现状是少数民族地区网络的普及率较低,经济较为落后,一部分地区甚至刚刚通上电,电视机也并没有达到100%普及,在这种背景下谈开设报刊网络电子版似乎显得脱离了实际。数字鸿沟给少数民族地区报刊传播的数字化转型造成了障碍,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性,因为手机这一移动媒体,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着。根据调查,少数民族地区的手机普及率很高。目前我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有18个民族总人口高达1亿,有自己语言的少数民族人口有7千多万。在抽样调查的四个城市的8户家庭中,总人口是26人,手机普及率超过了70%。②在少数民族之中,这么高的手机普及率,为传统报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受众基础,使得这种转型成为可能。
2、将手机作为少数民族报刊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
相较于电脑、电视而言,手机的价格最为低廉且便于携带,这为少数民族接触电子媒介提供了首要条件。同时,手机作为一种“影子媒体”,使得受众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接收信息。在编辑方面,少数民族报刊应该有别于其他电子报刊。少数民族地区的受众最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最需要获知什么?报刊只有改变“传者本位”的传统观念,将读者放在最根本的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统报刊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大多都是以软新闻为主,集中体现少数民族的民风民情,当地的旅游特色以及传统习俗,这种做法大多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主要的传播对象也不是针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本身,而更多的是为了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这种做法并非不可取,但是提供不了少数民族受众所需的信息。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特色,内容应该大胆创新。
著名的网络社会学家、都市社会学家、信息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一书中提到:“语言,特别是发展完成的语言,才是民族自我认知及建立一个看不见民族边界的基本特征。而这个国家的边界比起地域性来说,是比较不粗暴的;比起种族性来说,则是比较不具备排除性的”。③许多学者都把共同语言作为族群的主要文化的基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使用自己本族的语言和文字记录下本族群的发展历史和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前进轨迹,并将其作为本族的历史记忆保存下来。由此可见,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基础。少数民族数字报刊在编辑上也可以体现出其少数民族特色,版面设计上可以融入当地的语言文字,设立一个单独的版块,该版块可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述一个传统、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新闻(目前多民族文字手机已经开发出来,这包括蒙语、藏语、维吾尔语、苗语、彝语、壮语、朝鲜语、侗语、哈萨克语、傣语十种少数民族文字手机)。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对汉字其实并不熟悉,尤其是在草原上、在山区里的少数民族,他们更熟悉的是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最需要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这种做法既可以促进一门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增加其受众,又是对其文化尊重与认同的体现。这种假设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对少数民族数字报刊的编辑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少数民族数字报刊的编辑,必须精通相应的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对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精髓,不至于张冠李戴,弄巧成拙。同时在版面中可以加入一些图片,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而且更加吸引受众。另外在文字方面应该突出少数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因为很多民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在报道上语言应该贴近少数民族的用语习惯,区别于一般的非少数民族新闻。
三、少数民族传统报刊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对于报刊数字化转型的探讨,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现有条件来探讨报刊的数字化转型,研究又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暴乱等问题的不断出现,除了国家要在经济上扶持,政治上引导以外,媒体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消减因为信息传播不畅而引起的隔阂与冲突,增加各民族内部以及彼此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习俗。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版方式如果要实现数字化转型,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技术层面的问题
数字鸿沟是阻碍信息传递的主要因素,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历史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欠发达、传播滞后等原因。在落后的物质、经济、技术条件下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其实存在一定的空想性。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技术落后,解决因技术方面带来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教育层面的问题
根据自身条件不断的寻求创新,壮大编辑队伍,吸引人才,提高办报水平,这才是少数民族报刊应该一直秉承的生存法则。除了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之外,受众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待提高。在传播者传达信息的基础上,教育可以使符号还原得更加准确、完整,教育可以使传者和受者沟通更容易。再优质的报刊如果没有受众作为基础的话,提高传播技术、做高质量报刊等问题就有如空中楼阁。所以因教育方面带来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①王学艳,《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数字化建设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4)06卷
②http://miit.ccidnet.com/art/18437/20061201/965573_1.html
③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59
④张安琪,《浅析时尚类期刊数字复合出版的传播特征》[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