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探讨TCD对中枢性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

2014-06-13 10:32熊文婷黄华品刘昌云车春晖林婉挥林小惠蔡国恩
关键词:中枢性血流年龄

熊文婷 黄华品 刘昌云 车春晖 林婉挥 林小惠 蔡国恩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0)

眩晕是一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1]。眩晕是内科医师、神经科医师、耳鼻喉科医师遇见的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影响20%-30%的普通人群。眩晕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而中枢性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为脑血管缺血。眩晕的发病症状不典型,表现形式多样,病人表述主观性较大。而中枢性眩晕后果比较严重,在诊断时需要及时发现。从而需要一种有效、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协助判断。本文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在2010年至2012年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抽取出208例中枢性眩晕患者的TCD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8例门诊及住院的中枢性眩晕患者中,男性110例(52.90%),女性98例(47.10%),年龄26~80岁,中位年龄66岁。抽取的患者均符合中枢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具有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定感,伴或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等,排除耳鼻喉科、眼科及其他内外科系统疾病。

1.2检测方法 使用德国DWL公司生产的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诊断仪,由专职医师操作,用2 MHz探头对患者颅内主要动脉进行检测,包括双侧大脑前、中动脉(ACA、MCA)及椎-基底动脉(BA、VA),选择频谱的最高图像,分析其收缩峰的平均流速(Vm)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相关样本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中枢性眩晕患者TCD检查结果 208例患者发现血流异常114例(54.80%),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或者增快,频谱异常[3]。20例患者同时存在2条或2条以上血管异常,还有22例患者表现为两侧同名动脉或不同名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后循环血流速度变化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前循环,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眩晕患者TCD检查结果(n=208)

表2 眩晕患者TCD检查前后循环血流速度[n(%)]

2.2不同年龄段患者TCD检查结果 208例患者,≤59岁有61例,>59岁147例。按年龄段分成两组,分别观察其检查结果,见表3。两组后循环血流速度变化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前循环,>59岁组其后循环的流速异常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6。

表3 不同年龄的眩晕患者TCD检查结果(n=208)

表4 年龄≤59岁的眩晕患者TCD检查前后循环血流速度结果[n(%)]

表5 年龄>59岁的眩晕患者TCD检查前后循环血流速度结果[n(%)]

表6 不同年龄组眩晕患者TCD检查后循环血流速度结果[n(%)]

3 讨 论

中枢性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为脑血管缺血。脑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前、后两大循环,以Willis环相通,不同的供血区域发生病变决定不同的发病形式。内耳、脑干、小脑的血供来自于后循环,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及小脑上动脉,当这些血管缺血或者闭塞时就会出现眩晕症状。除后循环病变外,大脑中动脉分支-岛叶动脉闭塞引起岛叶梗死也可以导致身体向对侧倾斜,伴恶心、步态不稳及眩晕[4]。

TCD是利用颅骨最薄弱部位为检查声窗,应用多普勒效应研究脑底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性检测技术,1982年挪威学者首创,于1988年引入中国,近20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血流速度是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的速度,是TCD频谱中判断病理情况存在的最重要参数,管径大小、远端阻力或者近端压力的改变均会带来血流速度的变化。血流速度又包括了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Vm是平均了所有在整个心动周期内出现的速度信号的结果[5]。狭窄的血管因为内径变小,使同量的血流通过时速度变快、血流紊乱,这正是目前TCD检查判断脑血管狭窄的基本原理。一般认为TCD仅能检出大于50%的狭窄,且在一定范围内血流速度与狭窄程度程正比,轻度狭窄者无血流速度改变。当血管极度狭窄时,由于高流速血流成分明显减少,TCD不易检测到极少数高流速红细胞反射回来的信号,所反应的只是大量低流速红细胞血流信号,血流速度反而不增高[6]。所以当检测的血管出现狭窄时血流速度可表现为减慢或者增快,血管闭塞时血流速度减慢或者无血流。

本文对208例中枢性眩晕患者进行TCD检查发现,患者虽前循环后循环都有血流增快或者减慢的表现,但仍是以后循环增快或减慢为主,后循环的血流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循环。在年龄分组的研究中,显示无论是≤59岁组还是>59岁组, 后循环血流速度变化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前循环。此研究结果符合中枢性眩晕的常见发病原因,并证明了年龄越大的患者,其眩晕的发生与血管性因素越有关系。

TCD血流速度是反映血管管腔大小直接的、敏感的指标。TCD检查价格低廉,可以在床边进行,具有简便、安全、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能够为眩晕患者颅内血流情况提供动态观察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可成为眩晕患者的常规检查。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粟秀初,孔繁元.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4):314.

[3] 高山,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4] 冯加纯.中枢性眩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13(6):471-473.

[5] 吴江.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 高山.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J].中国卒中杂志,2008,3(1):32-38.

猜你喜欢
中枢性血流年龄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MRI特征及其与性激素基础值和激发值的关系
变小的年龄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年龄歧视
算年龄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