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论文在认真考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阮太冲集》作者阮汉闻的生平及其著述进行了较深入的考察与研究。
关键词 阮汉闻 《阮太冲集》
分类号 G256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paper thoroughly reseaches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Ruan Hanwen, an intellectual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author of the Ruan Taichong Ji.
Keywords Ruan Hanwen. Ruan Taichong Ji.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明人阮汉闻《阮太冲集》一部,乃南明弘光元年(1645)周亮工遥连堂南京刻本。《阮太冲集》在清代属禁燬书,流传甚罕,鲜有人知,《四库禁燬书丛刊》及《补编》亦未将该集收录其中。刘乾先生《试谈周亮工遥连堂所刻书》一文曾述及此书,并称之为“最早的南明刻本”[1]。而关于该集作者阮汉闻的生平,诸文献虽多有记载,但其中不乏抵牾、失实之处,有待进一步辨析。
阮汉闻,字太冲(一作太翀),号白松老人,明国子生。关于阮氏的生卒年,相关文献均没有明确记载。《(雍正)畿辅通志》:“万历朝出师援朝鲜,败于碧蹄馆。汉闻方弱冠,徒步走辽东,望黄龙鸭绿,访闻形势,慨然有澄清之志。……及贼攻尉氏,汉闻已卧病,犹据床尽地为守御方略。贼闻其名,下令必生致之。城陷被擒,大骂,不屈而死,时年七十。”[2]《(光緒)顺天府志》承上说,亦言汉闻享年七十[3]。钱谦益《列朝诗集》[4]、孙承泽《畿辅人物志》[5]则均言汉闻卒时“年七十余”。上引文所谓“流寇”、“贼”显然是指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汉闻最后定居于河南尉氏县,尉氏城破后,汉闻亦被农民起义军所杀。而考之史实,尉氏为李自成起义军所破是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末。《(道光)尉氏县志》载:“(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闯贼破县城,杀掳焚毁殆尽。”[6]如果汉闻在明崇祯十四年“时年七十”,依此推算,则其当生于明隆庆六年,即1572年。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汉闻生平履历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家京师”。阮氏本浙人,但“生于都门”,并久居京师,因而有文献也称其为顺天人或北京人。在此期间,汉闻可考之事迹即上述碧蹄馆之役后“徒步走辽东”一事。关于此事经过,孙承泽《畿辅人物志》所记较前引《(雍正)畿辅通志》为详:“万历甲午,我师败绩于碧蹄,汉闻年方弱冠,跗注渡辽北,吊黄龙,东驰鸭绿,从退弁老卒、牧圉堠人访问全辽利病、属国情状,慨然有请缨鸣剑之志,会东事解严,挟策而返。”[5]阮氏《阮太冲集》之《楯墨自序》亦云:“时师败碧蹄,鲜危累卵,猎缨而起,思戮长鲸。既至榆关,与关使还朴张公,扺掌三日。张欲却小西飞之来,阻沈惟敬之往,一意用兵,力格封贡,致忤中枢,投劾求去。”[7]碧蹄馆之役发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一月二十七日,孙承泽《畿辅人物志》云“万历甲午,我师败绩于碧蹄”,误。明朝派游击将军周弘漠同沈惟敬和日军统帅小西行长和谈则在是年三、四月间,并达成和议,“倭献王京,返王子,如约,纵倭归”[8]。日军于四月十八日撤出王京,退到釜山一带。明军不久也撤兵回国。
二、“流寓于汴”。孙承泽《畿辅人物志》记:“万历中,妖书之事起,上求其人甚急,逻者四出飞捕,道路以目,汉闻遂避地汴梁。时西亭王孙素好客,馆之邸中。王孙书籍极富,汉闻沉酣其中,学识益博,与汴梁王损仲惟俭、张林宗民表为友,日事倡和。”[5]谓“妖书之事”,即明万历时期发生的一场由于立储问题引起的党争事件。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亦有“太冲因皦生光之变,移家尉氏”[9]之说。按,汉闻移居尉氏是“流寓于汴”之后事(详后论),周氏此说并不准确。妖书案只是汉闻离开京城的一个大的背景,而关于其害怕此案牵连自身,不得不避祸开封的真实原因,由于史料阙如,已难以确知。不过,考虑到汉闻的秉性与气节,他若同情甚至支持东林党,也是有可能的。
据上引文,汉闻避地开封期间寓于西亭王孙府中。《(光绪)顺天府志》亦记:“汉闻避迹汴梁,遇西亭王孙,一见即延致邸中,日饮以醇酒,而出所藏秘书,俾尽读之,以此汉闻学益进。西亭故好客,四方知名士毕集门下,西亭等夷视之,独于汉闻有加礼,呼为先生,而诸名士亦俱心折汉闻,群以阮先生称之,于是阮先生之名重河南北。”[3]而考之史实,上述文献颇值得怀疑。所谓西亭王孙者,即朱睦■(1517-1586)。睦■,字灌甫,号西亭,周定王六世孙,万历五年举周蕃宗正。张一桂《明周藩宗正镇国中尉西亭公神道碑》记:“万历丙戍秋七月戊午,宗正西亭公以疾卒于邸第,年七十矣。”[10]则睦■卒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时年七十。而根据我们上文的推断,汉闻大约生于明隆庆六年(1572),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碧蹄馆之役发生时,汉闻“方弱冠”。则睦■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去世时,汉闻还是一个十余岁的少年。明万历间“妖书案”发后,汉闻方避祸汴梁,而此时西亭王孙已过世十余年,汉闻又如何能得见其人并获得睦■器重呢!而据明袁中道《珂雪斋集》记载:“阮太冲名汉闻来晤。阮旧居燕京,以嗣宗墓在尉氏,因家焉。馆于宗正竹居王孙所,竹居家有假山,颇具岩洞之美,藏书极多。”[11]外集卷十竹居王孙即睦■之子勤美,考虑到勤美曾为汉闻刊刻《诘戎践墨》一书,大概上文所引文献中“西亭”乃“竹居”之误,即把西亭与竹居两父子搞混了。与汉闻交好的可能是竹居,而绝不可能是西亭。总之,流寓开封是汉闻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汉闻得以尽览西亭、竹居父子丰富的藏书,在学问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有机会与中原名士交游唱和,进而“名重河南北”。
三、“徙居尉氏”。据《(道光)尉氏县志》记载,汉闻徙居尉氏的时间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汉闻)以尉为阮氏祖居,万历庚子徙居尉之在坊堡,始为尉人。”[6]汉闻乃魏晋名士阮籍(210-263)后裔,籍乃尉氏人,卒后即葬于斯。汉闻“以嗣宗墓在尉氏”而最后定居于此地,也算是游子归乡、落叶归根了。袁中道有《赠阮太冲以先人嗣宗墓在尉氏故移家居焉》诗云:岂有佳公子,胡为客大梁。先人存釜鬛,遗迹久荒梁。披棘寻珉碣,依云筑草堂。千秋思醉骨,坯土有余香[11]《前集》卷七。endprint
汉闻在尉氏潜心著述,以聚徒授业为生。四方之士慕名而至,钱谦益曾描述了汉闻授徒讲学的盛况:“太冲博览坟素,笃志古业,天中之士翕然师之,四方造门者户屦恒满。家贫,亲剪韭以供客。间出游山水,门弟子争肩篮舆以从。赋诗论道,龂龂如也。” [4]对于仕途功名,汉闻则不甚重视。明崇祯初,诏举隠逸,巡按御史李日宣曾荐之于朝,但汉闻并未应征。崇祯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在河南西部活动时,“汉闻料贼形势、川谷、扼塞,图其略,上当事,刈寇以千计。后见援剿诸帅骄蹇,不肯办贼,乃取古之妇女以武勇见者集为一编,名曰《女云台》,以羞之”[5]。可见起义军因汉闻的谋划和策略导致了一定的损失,以至于“下令必生致之”。崇祯十四年末,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尉氏,汉闻时虽卧病在床,仍“犹据床尽地为守御方略”。及城破,太冲不忍弃城而去,“诸弟子强舆负太冲走”,但最终被擒,结果“骂贼死”[12] 。
汉闻对明末农民起义军充满仇视,反映了其阶级和时代局限,然而我们又不能不钦佩他欲挽救天下危亡的豪气与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勇气。时人评价汉闻“高旷拔俗,有祖风”[6]卷十八,“生平尚气节人也”[13],周亮工则谓其“谊高品峻,世莫能京”,“独为侠者哉”[12]!故而汉闻虽一生布衣,却因其节操和学识名重一时,吸引大批名士折节相交。如张民表、秦京、王惟俭、王思任、曹学佺、葛一龙、理和、袁中道、靳於中、钱谦益、周亮工等于汉闻皆有诗文相酬。汉闻与中牟张民表及汝南秦京号为天中三君子,而和民表尤交往甚密。周亮工曾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二公交往的情形:后太冲因皦生光之变移家尉氏,时时过会城,宿林宗先生长栏中。予时读书其地,见两公雄谈竟夕,如少壮时。太冲常呼张曰:张仲,尔一生为诗,惟得“草细吴门棹,烟伤楚泽吟”二语耳。张曰:跛君,欲吾称尔“潮回远屿青,日簸惊涛紫”耶!太冲晚年,足不良于行,故张以跛君戏之[9]。
不过好景不长,明崇祯十四年,尉氏城破,汉闻被杀;次年,黄河泛滥,水淹开封,民表遇难,且城中典籍文物亦大多没于水,钱谦益曾哀叹:“呜呼!中州数百年文物与儒雅风流一旦俱尽。” [14]难怪若干年后周氏再“回忆长栏中两白发翁一灯对坐、纵横雅谑时”,不禁有恍若隔世之叹,“为之黯然”!
汉闻“习兵家之学,上穷握机,下通鸟卜”[4],尝著《尉缭子解》、《诘戎践墨》,两书皆谈兵事之作,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均有著录。《诘戎践墨》一书,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曾著录有明天启刻六卷本;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记:“《诘戎践墨》,谈兵事,竹居王孙为之镌行世,尚有传者。”[9]据此,西亭之子勤美曾刊刻是书,疑即孙氏所著录之本。《千顷堂书目》又著录汉闻有《遗草集》,《明史·艺文志》著录为《遗集》,不知两者是否为同一书。崇祯年间,汉闻“愤兵骄将懦,作《女云台》二卷以讥之,记中杂取古女子、妇人建义旗、灭盗贼诸事多至数十百人,一时传之”[9],是书《(光绪)顺天府志》中尚有著录。汉闻卒后,“门人张昌祚抱其遗集,避寇南下。盗发其箧,昌祚涕泣固请,乃得免”[4],周亮工于南明弘光元年刻于南京,即后世之《阮太冲集》。
清代思想控制森严,大兴文字狱,汉闻著作大都属禁毁之列,故而流传甚罕。《纂修四库全书档案》载:“《阮太冲集》一部,《更台集》一部,语多荒诞,不应存留”。“谨同前项各书暨王铎书板八百九十二块、阮太冲书板九十八块,委员解送军机处,分别进呈销毁”[15]。《清代禁毁书目》记:“查《阮太冲集》《更台集》,俱系明阮汉闻撰。诗文内俱有悖犯之语,应请销毁。”又,“查《诘戎践墨》,系明阮汉闻撰,乃作谈兵之书,杂引经史,而加以论断,大抵之上空谈,中间字句甚多悖谬处,应请销毁。”[16]据笔者查考,汉闻著作目前存世者仅两种,一为《尉缭子标释》一卷,明天启三年及朴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一为《阮太冲集》,南明弘光元年乙酉周亮工遥连堂南京刻本,现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 1 ] 刘乾.试谈周亮工遥连堂所刻书[J].文物,1983(9):82-86.
[ 2 ] [清]李卫.(雍正)畿辅通志[M].清文渊阁写四库全书本:卷七十六.
[ 3 ] [清]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M].清光绪十二年刻十五年重印本:卷九十八.
[ 4 ]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M].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丁集卷十六.
[ 5 ] [清]孙承泽.畿辅人物志[M].清初刻本:卷十九.
[ 6 ] [清]刘厚滋、沈溎总修,王观潮纂辑.(道光)尉氏县志[M].清道光十一年尉氏县署刻本:卷一.
[ 7 ] [明]阮汉闻.阮太冲集[M].南明弘光元年周亮工遥连堂南京刻本。
[ 8 ] [明]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M].续修四库全书本:“倭”上.
[ 9 ] [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M].清康熙六年刻本:卷六.
[10]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本,1965:卷一.
[11]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M].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
[12] [清]周亮工.赖古堂集[M].清康熙十四年周在浚刻本:卷十三《阮太冲集叙》.
[13] [清]何洯.晴江阁集[M].清康熙刻增修本:卷二十四.
[14]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四部丛刊本:卷五十一《南京大理寺评事张君墓志铭》.
[1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18.
[16]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补进一.
李永明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1000875。
(收稿日期:2013-12-16 编校:徐忆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