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23首《贺新郎》词

2014-06-12 02:31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贺新郎用典辛弃疾

沈 燕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论辛弃疾23首《贺新郎》词

沈 燕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贺新郎》一调在宋代颇为流行,共430多首,辛弃疾有词23首,且名作较多。其章法、句法和用韵等皆体现出该调的基本特征和情感基调;用语用典,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化用前人诗文熔铸经史子集入词等反映出辛词创作的独特风貌。

辛弃疾 《贺新郎》 章法 用典 化用

据宋代的传词情况看,《贺新郎》一调盖发端于苏轼,以《东坡乐府》所收《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为最早,苏轼仅此一首[1]。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以苏轼该词为最早[2]。苏轼之后,该调的创作一直处于渐进阶段,直到辛弃疾作《贺新郎》,才完全走向成熟。据唐圭璋编《全宋词》,宋代填《贺新郎》的有130多人,词作430首左右[3]。辛弃疾《贺新郎》一调下辖词23首,题材有咏物怀古,如《赋滕王阁》、《赋琵琶》;写景怀人的《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评诗议政的《用前韵送杜叔高》;送别唱和的《别茂嘉十二弟》、《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题咏亭阁的《题赵兼善龙图东山园小鲁亭》、《题傅岩叟悠然阁》等。创作时间集中于带湖、飘泉退闲时期,分别有词8首、11首。从数量看,辛词该调作品不是最多,但从质量看,则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

一、比较规范的词律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云:“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4]以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为定格:

+∣——∣(韵)∣——(豆)+—+∣(句)∣——∣(韵)+∣+——+∣(句)+∣——+∣(韵)+∣∣(豆)——+∣(韵)+∣+——+∣(句)∣+—+∣——∣(韵)+∣∣(句)∣—∣(韵)

+—+∣——∣(韵)∣——(豆)+—+∣(句)∣——∣(韵)+∣+——+∣(句)+∣——+∣(韵)+∣∣(豆)——+∣(韵)+∣+——+∣(句)∣+—+∣——∣(韵)+∣∣(句)∣—∣(韵)

《贺新郎》是双叠常用词调,116字(按“柳暗凌波路”一首为117字),上下片各10句,两片第二句以下平仄、用韵皆同;上下片各押六仄韵,即第一、三、五、六、八、十句押韵。从韵律上看,上下片除五六两句皆押韵之外,其余均两句一韵。用韵较密,适于抒发激越悲壮之情。而且用入声韵者为多,共九首,主要集中于“月”部的月、发等字,“薛”部中雪、说、绝、别、裂等,“屑”部韵中铁、咽、切等,薬韵的 、约、攫、脚等,鐸韵的阁、乐、鳄、鹤、壑等。此外,还用了“末”、没、葉、栉、觉、合等韵部中的一些字。用入声韵,发声简促凌厉,情感激烈、雄放豪迈。其余十四首为上去声韵,各词字韵分别在第三、四、六、八、十、十一、十二部的仄声,通常都是在同一部韵,上去声交错使用。

辛词《贺新郎》句法上,三字句至八字句不等。三个八字句,八个七字句,二个六字句,一个五字句,四字句二个,四个三字句。

从句式上看,歇拍和结拍皆为两个三字句,其句式有二:“一二”式如“波似箭”、“催鸣橹”、“谁共饮”、“有诗侣”等;“二一”句式如“空有恨”、“奈何许”、“烟艇小”、“五湖去”等。

四字句通常为“二二”句式,如“为谁情苦”、“竞传佳句”、“泪珠盈睫”等,“一三”句式如“翁能来否”和“十常八九”,“三一”句式仅“浣溪沙渡”一句。

五字句以“二三”句式最常见,如“老大那堪说”、“著厌霓裳素”、“翠浪吞平野”等,较特殊的为“四一”句式,有“细把君诗说”一句。

六字句常见的句式为“二四”和“四二”两种。前者如“不见朝云暮雨”、“引得东风相误”、“蹙踏松梢残雪”等,后者如“人解扁舟欲去”、“汤沐烟江万顷”、“一抹《梁州》哀彻”等。此外,还有“三三”折腰句式“两两燕穿帘幕”。

七字句最多,以“二五”、“四三”、“三四”句式最常见,“二五”句式如“灵均千古怀沙恨”、“期望衣冠神州路”、“谁解胸中吞云梦”等;“四三”句式,如“黄陵祠下山无数”、“物换星移知几度”、“剩水残山无态度”等;“三四”句式,如“到如今落霞孤鹜”、“正目断关河路绝”、“到君家悠然细说”等。此外,还有一字领“一六”式,如“正江阔潮平稳渡”、“听湘娥泠泠曲罢”等。

八字句,有“一七”和“三五”合成句式,以前者居多,“一七”式如“问玄都千树花存否”、“但金杯的砾银台润”、“想沉香亭北繁华歇”等,“三五”式如“唾花寒唱我新翻句”、“甚多情为我香成阵”、“粲珠玑怨郑惊风雨”等。

二、独特的章法结构

(一)《贺新郎》词的起调

1.以景起,如两首送别之词的起句“柳暗凌波路”和“绿树听鹈鴂”,前者交代了送别的环境在一个暴雨刚歇的深春时节,友人欲乘船远去,词人借春景写难舍难分的离情,进而设想友人自长沙至临安的情景,以委婉之笔,道出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愁苦情怀。后者词人以所闻所见即鸟的悲鸣声和香花的凋谢营造了强烈的悲感气氛,再由眼前自然之景过渡到社会历史,将兄弟离情过渡到国仇家恨,感情不断加深,笔力千钧沉郁苍凉。

2.以情起,开门见山,直陈胸臆。如“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开篇即叹衰老,平生交游零落,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更主要的是隐藏词人年岁见老而壮志难酬的愤慨,从而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笼罩全篇。

3.以事起,即先叙事,引弓待发,笔锋一转,一泻而下,如“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上片细品友人之诗,作出很高评价,后以友人怀才不遇作为过渡,由评诗转入议政,最后词人以坚定执著的信念勉励友人,同时也是自勉,在逆境中振作,实现复国的政治理想,全词以一条主线贯穿,脉络分明。

(二)辛弃疾《贺新郎》词的过片

一般来说,过片在词的章法上必须做到若断若续地有机联系,彼此才能密切配合[5]。张炎在《词源》中提出:“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6]辛词《贺新郎》的过片,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上下勾连者,如“柳暗凌波路”一词,上片写友人乘船远行,表达了依依惜别的离情。下片首先想象友人自长沙至临安途中的情景,对其深表关切,后面数句借友人归临安之事,化用刘禹锡的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树”两句,委婉表达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愁苦情怀。过片“黄陵祠下山无数”以自叙的方式想象友人船途经之地,所见之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在内容上与歇拍“波似箭,催鸣橹”前后相承,意脉上与上片抒写的离情紧密不断。

2.上下融为一体,上下片一气贯注,如“别茂嘉十二弟”一词,上片开头数句主要以春末夏初出现的三种鸟的悲鸣声起兴,营造了悲感氛围。“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来连用五个典故,将上下两片合为一体写有关人间离别,上升到历史寄予着家国之恨,感情步步加深。结拍“谁供我,醉明月”点出送别本意,将兄弟情谊与家国之恨融为一体。

3.上下片好像说两件事,实则气脉贯通。如“著厌霓裳素”一首,是咏海棠之词。上片主要写人,别有深意。下片咏花,词人不吝笔墨夸赞海棠。上下两片看似无关联,但细细品味,上片虽主要写人,但借海棠的颜色、姿态夸赞西施的美貌,而后融入西施功成身退,随范蠡泛舟湖中的传奇经历,赞扬了西施不贪慕名利、独立不迁的人格。上片人与花、人品与花品应是互相映衬的。过片“当时倩得春留住”使得下片转入赞花。就全词寓意来看,在意脉上是前后相通的。

三、使事用典的境界

辛词善于使事用典,已为人共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7]以此赞扬词人用典之精妙。陈学祖在《主体品性的定格和物化——论稼轩词美与用典》一文中指出:“稼轩词典故是一种包蕴密致的意象符号”,“它涵盖了历史和现实两重内涵”[8]。词人用典方法灵活多样、内涵丰富深刻,这些均使得辛词显现出曲直刚柔丰富多样的特点。

《贺新郎》一调中用典比较典型的一首“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全词用了昭君出塞、阿娇辞阙、戴妫于归、河梁长绝、易水壮别五个典故。这五个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或为远嫁异国他乡,生不得还,或遭帝王无情抛弃而受幽禁之苦,或与爱人阴阳相隔,或因兵败被俘,声名败裂,有家难回。或为报国仇家恨,慷慨激昂,一去不还。此皆为人间极为惨烈的人间离别,寄予词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感情强烈深挚、沉痛悲壮。词中紧扣“离别”主题,将五个典故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可谓丝丝入扣。

此外,“把酒长亭说”词中“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分别用《资治通鉴》二六五卷中罗绍威“铸错”之语和《太平广记》卷二○四李谟条引《逸史》独孤生“入破笛裂”事表现词人来不及追赶友人的遗憾和别后对友人的不可抑制的相思,情意真挚;“老大那堪说”词中“汗血”、“盐车”分别用《汉书·武帝纪》和《战国策·楚策四》中的典故,千里马服盐车喻才士遭受压抑,用非其所。这里指有志报国的人才无人顾惜。“补天裂”见《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裂之事,用来比喻完成中原统一大业。其他不胜枚举。

四、熔铸百家的化用

词人爱化用前人之诗文,熔铸经史子集,其词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9],其创作可谓完全摆脱了羁绊,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进入了自由境界。如“甚矣吾衰矣”一词: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亭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中的化用真是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经部如“甚矣句”出自《论语·述而》,集部如“白发句”出自李白《秋浦歌》,“一尊二句”出自陶渊明《亭云诗》,“江左二句”出自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杜甫《晦日寻崔戢李诗》,“云飞风起句”出自汉高帝《大风歌》,子部如“能令公喜”出自《世说新语·宠礼篇》,史部如“我见句”出自《新唐书·魏征传》、“不恨句”出自《南史·张融传》。全词多处灵活化用,取经史子集各部,以此展现词人的寂寞孤独,对岁月蹉跎,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慨。

此外,如“赋海棠”词中的“霓裳素”出自《楚辞·九歌》,“惊风雨”引自杜甫《寄李白二十韵》;“老大那堪说”中“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分别出自韩愈《与孟尚书书》和《荐士》诗;“滕王阁”中“高阁临江渚”、“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歌翠舞”均出自王勃《滕王阁》诗,“天宇修眉浮新绿”出自韩愈《南山》诗,等等。正如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所云:“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语、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10]是为的评。

五、激昂雄豪的词风

辛词《贺新郎》一调中激昂雄豪的词风,能通过其使用问句、运用情感字词等手法体现出来。《贺新郎》调中,词人特别喜欢用问句,在23首词作中有19首使用过问句,常用的疑问词有“谁”“问”“何”“几”等,如“谁共饮?有诗侣”、“问谁使君来愁绝?”“硬语盘空谁来听?”“问谁使君来愁绝?”“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问何方可以平哀乐?”等问句,集中反映了词人心怀报国的满腔悲愤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情怀。

其问句的位置一般不在起调、过处,而在片中,能起到承接转换或为后文情感造势。如“肘后俄生柳”中“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承接上句对青山秀立的描述,同时又为下句写“千岩万岫依旧”起到桥梁作用。作者此处借岩岫言己,表现其铮铮铁骨、磊磊英气,言外之意显而易见。

问句置于结拍,一则挽合全文,二则发人深省,引人回味。如“逸气轩眉宇”词中结拍“谁载酒,带湖去”这两句表明词人欲归隐山林,借酒消愁之意。纵观全词,词人空有才而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让其不得不心生退隐之念,令人叹息,为其感伤。结拍以问句形式,在内容上照应全词,同时留有余味,发人深省,有力托起全篇。

用字上,《贺新郎》一调特别善用表达感情特别强烈的词,如笑、悲、愁、叹、恨、怅、诉、苦、慨、哀、惨等,这跟词人的人生遭际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些字囊括了其人生全部的情感体验。下面以“笑”“愁”为例加以说明。

辛词《贺新郎》中的“笑”,虽也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笑,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无情现实的嘲笑、对黑暗现实的愤慨无奈进而自嘲式的苦笑。如“一笑人间万事”,词人看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式的嘲笑。“笑富贵千钧如发”,词人志在恢复,视富贵如无物,嘲笑世人却将其看得太重。“笑渊明瓶中储粟,有无能几”,词人以渊明自况,以渊明衣实无着的境况暗示自身悲凉的处境实在是一种无奈式的苦笑。

“愁”既有相思离别之愁情,“马上离愁三万里”、“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又有对现实中理想破灭,灰心失望的哀愁,“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愁殢酒,又独醒”、“愁为情,幺弦诉”。

词人一生“三仕三已”,四十年宦海的沉浮,长期无望的期待中包含壮志难酬的愤恨,曾经的意气昂扬一变而为悲凉揾泪。面对这样的人生,词人只能悲叹,其词背后隐藏心灵痛楚,是恢复无望、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悲慨。因此,词人不仅以英雄的豪情壮志入词,还将英雄失路的悲叹尽情发泄于词中。

总之,辛弃疾以英雄本色,借《贺新郎》绝妙的章法结构,抒发激昂、豪迈、奔放的感情。词气纵横,笔力超拔,表现力极强,足以代表两宋《贺新郎》的最高成就,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

[1]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目录第11页.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17.

[3]邓元煊.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贺新郎》[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前言第4页.

[4]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83-184.

[5]宛敏灏.词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2

[6]张炎.词源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

[7]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3950.

[8]陈学祖.主体品性的定格和物化[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01-106.

[9]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08.

[10]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2408.

猜你喜欢
贺新郎用典辛弃疾
李小军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行书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习近平用典
毛泽东《贺新郎·别友》的背后故事——兼论此作的修改得失及赠与对象
《贺新郎》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