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娅 Thomas Janssen Jan Kiefer
DPOAE能反映外毛细胞的能动性。理想的DPOAE值 (Ldp)不仅与耳蜗的状态有关,还与原刺激声的强度(L1, L2)、频率(f1, f2)及频率间隔有关。为了得到最大的Ldp,许多研究对DPOAE的原刺激音进行了调试,包括优化的L1、L2水平及优化的f2/f1比值。绝大多数研究使用固定的f2/f1比值(1.2或1.25),而极少对f2/f1比值进行优化。本研究的目的拟通过对DPOAE原刺激声f2/f1比值在f2较大范围内(1~16 kHz)进行优化测试,并应用所得的优化参数检测正常耳蜗与受损耳蜗的DPOAE,与传统的固定f2/f1比值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以得到较理想的DPOAE检测参数。
1.1实验动物及分组 18只健康杂色豚鼠(雌雄不限)购于Charles River(德国),体重624±232 g,显微镜下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无异常。先随机选择7只豚鼠(14耳)用于f2/f1比值优化测试;一周后所有18只豚鼠再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9只9耳),两组每只动物分别取单耳进行内耳手术。
1.2DPOAE的优化及常规检测 所有动物均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检测。f2/f1比值优化测试方法:刺激声频率f2为1、2、4、8、12、16 kHz,刺激声强度L2为25、40、60 dB SPL,L1= 0.46L2+ 41,刺激声频率f2/f1的比值为 1.1、1.15、1.2、1.25、1.3、1.35、1.4、1.45、1.5、1.55,检测频率为2f1-f2,记录最大DPOAE幅值(Ldp)所对应的f2/f1比值,以此推导出优化的f2/f1比值。手术前后对A组使用优化的f2/f1比值检测DPOAE值(Ldp),B组使用固定f2/f1比值(f2/f1=1.2)检测Ldp,两组动物测试的刺激声频率f2为1、2、4、8、12、16 kHz,刺激声强度L2为20、25、30、35、40、45、50、55、60 dB SPL,L1= 0.46L2+ 41。比较两组DPOAE值的差异。检测时动物的体温控制在38~39℃,Ldp高于本底噪声6 dB被认为有效。
1.3内耳手术方法 优化测试后1周A、B两组豚鼠分别随机选取单耳进行内耳手术,其方法为:豚鼠麻醉后打开听泡,耳蜗底回打孔,向鼓阶内插入一种硅胶植入体,深度约3~4 mm,关闭伤口。每只动物均在相同的条件下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由于本文章内容隶属于一项在研课题,因此具体手术材料尚未得到公开允许)。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对A组及B组测试结果进行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优化的f2/f1比值 7只豚鼠(14耳)检测得到的f2/f1比值的优化结果见图1。可见,当f2从1 kHz上升到2 kHz时,最佳f2/f1比值从1.26上升至1.43;而后当f2上升至8 kHz时,最佳f2/f1比值逐渐下降到1.18;最后,当f2由8 kHz上升至16 kHz时,最佳f2/f1比值又缓缓上升至1.23。根据以上数据推导得到的不同刺激声强度所对应的优化f2/f1比值见表1。
图1 最佳f2/f1比值与刺激声频率f2的关系
表1 L2为不同强度下f2各频率的优化f2/f1比值
2.2A、B组Ldp比较 将刺激声L2分为低(L2= 20、25、30 dB SPL)、中(L2= 35、40、45 dB SPL)、高(L2= 50、55、60 dB SPL)三个水平,测得各刺激水平中三种刺激声强下的各自Ldp值,再取其平均值,分别比较A组与B组低、中、高刺激声水平Ldp的平均值差异及各频率可检测到有效Ldp的动物只数(见表2~4),可见两组动物在术前有较高的Ldp值,术后Ldp值均不同程度降低。A组动物在绝大多数条件下检测到的Ldp值较B组高。
手术前,低刺激声水平且f2为2 kHz时,A组的Ldp为4.09 dB SPL,而B组的Ldp仅为-9.43 dB SPL(P=0.01,表2);中刺激声水平且f2为2 kHz和4 kHz时,A组的Ldp分别为11.78 dB SPL和15.77 dB SPL,而B组的Ldp仅分别为2.48 dB SPL和0.95 dB SPL(P=0.002,P=0.001,表3);高刺激声水平且f2为2 kHz时,A组的Ldp为25.58 dB SPL,而B组的Ldp仅为15.12 dB SPL(P0.005,表4)。
手术后,高刺激声水平且f2为2 kHz和4 kHz,A组的Ldp分别为20.19 dB SPL和29.92 dB SPL,而B组的Ldp仅分别为6.57 dB SPL和16.95 dB SPL(P=0.01,P=0.005,表4)。
此外,手术前低刺激水平f21 kHz时A组有6只耳可检测到有效的Ldp,而B组所有耳在低刺激声条件下无一能测得有效的Ldp,该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表2)。
表2 L2为低水平(20、25、30 dB SPL)时两组动物术前与术后各频率Ldp的平均值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据为每组动物中可检测到有效DPOAE值的只数;* 与B组比较,P<0.01
表3 L2为中水平(30、40、45 dB SPL)时两组动物术前与术后的Ldp的平均值
注:* 与B组比较,P<0.01
表4 L2为高水平(50、55、60 dB SPL)时两组动物术前与术后的Ldp的平均值
注:* 与B组比较,P<0.01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是耳蜗同时受到两个具有一定频率比值关系(f2/f1)的初始纯音刺激时,由于基底膜的非线性调制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畸变信号,经听骨链、鼓膜传入外耳道并被记录到的音频能量[1]。在这些音频能量中,2f1-f2以其较好的带宽特性而成为最常用的DPOAE检测频率[2~4]。目前普遍认为DPOAE的振动能量来自外毛细胞的主动运动,其幅值(Ldp)的大小能够反映耳蜗状态,故耳科实验与临床广泛采用Ldp间接评价耳蜗的功能[5,6]。然而,Ldp的大小不仅与耳蜗状态有关,还与刺激声的强度(L1、L2)、频率(f1、f2)及两者之间的差值有关。因此,在行DPOAE检测前对刺激声的参数(L1、L2、f1、f2)进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可以检测到较多有效的Ldp,并且使Ldp尽可能大,从而便于实验分析与数据比较。在最佳刺激声强度(L1、L2)方面,德国学者Michaelis[7]发现f2在2~16 kHz (f2/f1=1.2) 的范围内豚鼠最佳的刺激声水平L1、L2的关系可用线性公式表达为L1= 0.46L2+41 dB SPL(L2为 20~60 dB SPL)。这一结论已被许多研究采用,本研究亦在这一基础之上继续探索f2/f1的最佳比值。
根据前人的研究,正常人DPOAE的最佳f2/f1比值在f2低于4 kHz时为1.22~1.25,当f2大于4 kHz时f2/f1比值约为1.18[8];豚鼠DPOAE的最佳f2/f1比值在f2为4.4 kHz时最大(f2/f1=1.46),而后随f2的升高而降低,当f2为11 kHz时f2/f1的最佳比值为1.25[2]。然而,这些研究中f2的变化范围为1~11 kHz,使用的刺激声水平较高(L2为55~65 dB SPL)。本研究的刺激声水平L2为25~65 dB SPL,f2为1~16 kHz,检测最佳f2/f1比值,发现f2从1kHz逐渐升高时最佳f2/f1比值先升后降,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当f2大于12 kHz时最佳f2/f1比值又缓慢升高。这一规律显示内耳外毛细胞的非线性调制,其具体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只有少数纯声学研究对f2、f1的关系进行海量数据变换,从而得到f2/f1的优化比值[2,4,8,9],暂未见应用优化f2/f1比值进行动物或人类DPOAE检测的报道。根据前人及本研究结果可见,最佳f2/f1比值与f2的关系无法用线性函数来表达,在参数设定方面有一定难度,这可能是目前绝大多数DPOAE检测采用固定f2/f1比值(1.2、1.22或1.25)的原因。本研究根据优化实验结果计算出不同f2、L2的最佳f2/f1比值矩阵列表,在声学专家Thomas Janssen教授的指导与帮助下实现了对DPOAE检测参数优化设定。
为了验证优化的f2/f1比值能够比固定的f2/f1比值更精确地反应耳蜗状态,本研究对A、B两组动物都进行了相同的内耳手术,使两组动物的耳蜗受损状态具有均一性,然后比较优化的f2/f1比值与固定的f2/f1比值检测得到Ldp的差异。结果证明,采用优化f2/f1比值的A组动物能够在手术前后检测到较大的Ldp;特别是当刺激声频率较低时(如f2=1 kHz),采用固定f2/f1比值的B组动物几乎不能检测到有效的Ldp,而采用优化f2/f1比值的A组动物中则有较多动物能引出有效的Ldp。因此,优化f2/f1比值进行DPOAE检测能够更精确地反应正常耳蜗及受损耳蜗的状态。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优化的f2/f1比值能够提高DPOAE检测的敏感性,对听力学研究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数据。此外,建议今后在临床检测中探索DPOAE更详细的优化参数,从而提高人类DPOAE检测的精确性。
4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喉头颈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6~797.
2 Withnell RH, Shaffer LA, Talmadge CL. Generation of DPOAEs in the guinea pig[J]. Hear Res. 2003, 178:106.
3 Probst R, Lonsbury-Martin BL, Martin GK. A review of otoacoustic emissions[J]. J Acoust Soc Am,1991, 89:2 027.
4 Schneider S, Schoonhoven R, Prijs VF. Amplitude of 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in the guinea pig in f(1)- and f(2)-sweep paradigms[J]. Hear Res,2001,155:21.
5 Coad G, Long GR, Welch D, et al. Relationship of 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components to psychoacoustic measures of 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J]. J Acoust Soc Am,2013,133:3 425.
6 Prieve B, Long G, Talmadge C.Distortion-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generator and reflection components in newborns, infants, and adults[J]. J Acoust Soc Am,2013, 133:3 377.
7 Michaelis CE, Gehr DD, Deingruber K, et al. Optimum primary tone level setting for measuring high amplitude DPOAEs in guinea pigs[J]. Hear Res,2004, 189:58.
8 Brown DK, Bowman DM, Kimberley BP. The effects of maturation and stimulus parameters on the optimal f(2)/f(1) ratio of the 2f(1)-f(2) 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in neonates[J]. Hear Res,2000, 145:17.
9 Shera CA, Guinan JJ Jr. Cochlear traveling-wave amplification, suppression, and beamforming probed using noninvasive calibration of intracochlear distortion sources[J]. J Acoust Soc Am,2007,121:1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