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几个着眼点

2014-06-11 04:09陈国垣
师道·教研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陈国垣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悠久的传统赋予了它相对的稳定性,语文新课程改革又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导向作用

1. 导读练习的设计要科学地体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一拿到课文,即发现有新的学习任务,而这任务又并非高不可攀,自然有了探索的兴趣。针对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结合“自读提示”,我设置了这样的练习:①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在哪些段里概括出来?②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③这些段落的描写体现了散文的哪些特点?这样通过预习,就把学习这篇文章的方向定下来了。

2. 导读练习内容要具体。我在设计《济南的冬天》的导读练习时,完全按标准化试题形式设计,里边包含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阅读题。这样,既重视了基础知识的预习,也重视了课文重点难点的预习;既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把握,也重视了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在完成导读练习的同时,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学习课文的要领。

二、真正重视课堂诵读教学

“诵读”要讲求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植根于诵读,而且又要把诵读升华。也就是说,既要紧紧抓住诵读这一环节,放胆让学生去诵读,又要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一定要使学生通过诵读这一途径去求“知”去获“知”。例如:诵读一篇课文,开始诵读时要掌握书中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诵读时,就要理解书中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然后诵读时就要掌握书中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每诵读一篇课或一个文段,教师都要组织他们认真讨论,谈学习心得,让学生把诵读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到的“知”,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再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切磋琢磨、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这样,“错误的”就自然得到纠正,“正确的”就自然得到证明。学生就能够从不知到无知,从知其然到其所以然。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

1. 真真切切把教材当作例子,实施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开辟语文教学新的途径。不要只依赖于课堂40分钟,仅有课堂40分钟学语文是不足的。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大搞课外阅读,可以创办文学刊物,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讲故事,可以搞朗诵,可以演课本剧,可以组织辩论赛;可以猜灯谜,可以对对联。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非常喜欢,而且还锻炼了听说读写思多种能力,有力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也会日渐喜欢这个老师,由喜欢这个老师到喜欢这门课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千万不要放弃了这个有利的阵地。

2. 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关注社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笔者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笔者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2008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我及时向学生介绍会上讨论的“十大热点”问题,借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