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敬利
【摘要】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活动,那么教师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的。因此,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积极并且富有成效的学生活动伴随始终。
【关键词】学生;活动;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一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活动教学要替代传统的“封闭”、“静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
如何使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健康成长呢?
一、活跃师生关系,营造成长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一些教师高高在上,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怎么能健康成长呢?教师应以真诚的爱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首先,把学生当成孩子去交往,宽容他们反复地犯错误,相信并帮助他们在不断的犯错与纠错中逐渐成长,走向成熟;其次,与学生作为朋友去交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拘时空、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力求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再次,把学生作为同道者去交往,和他们一同去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学生才敢于自由活动,从而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巧设教学情境,引导自觉成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教室”这一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意了学生团结精神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发挥,并鼓励孩子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出主意,想办法,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收拾得清洁整齐,让他们真正感觉到集体的事大家做,而且都愿做、敢做、能做,促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进步成长。我随时注意在活动中教育孩子,现身说法,用事实说话,让孩子真正地在活动中学到东西,在活动中改正缺点,在活动中发现优点,在活动中互相学习,真正地做到在活动中成长。看到我们亲手打扮得整洁漂亮的教室,我又安排“我是小小保洁员”这个环节,希望同学们能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学习,自主成长。这样的效果比干瘪的说教要有效得多!同时,我在这个活动中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收获以及给班级带来的变化等,还注意对平时的卫生习惯加以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上完这一环节以后,真的变了很多。从后来他们的讲究卫生、注意班级的环境保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样的转变。通过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与合作的活动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成长!
三、情景模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伸出爱的手》时,其中有一个教学内容“让我走进你”。这一部分是引导学生认识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教育学生尊重而不歧视残疾人,使学生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的爱心。
课堂上,我组织了这样一次体验性活动——角色互换游戏:同桌两位同学,一位扮演盲人,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体验盲人走路的不便;一位扮演聋哑人,只能用手势表达,体验无声世界的不便。让每一组学生从教室前门出发,走下台阶,通过走廊到办公室,再回到教室。体验后大家一起谈感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盲人不能看到外面那精彩的世界,不知道花是多么红,树是多么绿;聋哑人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出来,我们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他们的生活不像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希望大家能伸出自己的友谊之手,和他们做好朋友,让他们不再那么孤独,让他们体会到有朋友是多么的幸福快乐;以前,我看到残疾人,很看不起他们,甚至有些同学还去捉弄,自从上了这课以后,我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在世上是多么辛苦,我们不应该去鄙视他们,应该关爱他们,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走路是多么容易,残疾人走一步却要花很大的力气;在生活中,我们不要用异样的目光去歧视那些残疾人,我们要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调换一下,别人也用这种目光看待你,你会怎样?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他们,更要尊重他们。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加深了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形成了健康的道德情感。
总之,“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于丽.《品德与社会》探究活动教学的诊断与纠偏[J].山东教育,2010(31).
[2]王清平.小学德育课程的活动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13).
[3]陈光全.提升活动教学品位的基本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9(2).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