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呼唤加强人文性教育

2014-06-10 23:57杜利利
课外语文·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文性初中语文教育

杜利利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因此,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着眼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彰显人文性教育。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性;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对生命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它给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课堂。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适应今天的新形势?实践证明,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语文教学对人文性教育的呼唤。

一、以文本为依托,挖掘教材中人文精神色彩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语文教育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尊重个体生命,珍惜人间真情,弘扬学生个性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如《生命的意义》《背影》等。人文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就是唤醒生命的过程。而要唤醒学生的情感、智慧,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如《夏感》一文中,芊芊的细草、高歌的蝉儿、轻舞的蜂蝶、炽热的太阳、翻滚的麦浪和匍匐的瓜秧无不盛赞着生命力的顽强。我们更应该关注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素材,挖掘内涵,帮助学生领会认识生命与关爱生命的真正意义。《热爱生命》《谈生命》《斑羚飞渡》等文述说着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自然,讴歌生命,把它们融进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与深沉思索。如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又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巴金说过:“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感受生命受损甚至逝去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达到渗透人文性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彰显语文学科人文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从文本中的情境中探寻到适合彼此教学的内容,以此来获得新的体验和感悟。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强调发展人的个性,激发人的潜能。所以,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有所思、有所感。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整个课堂教学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让人文精神熠熠生辉。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氛围:①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探讨,让学生有良好的心境与愉悦的情绪;②注重自身的师德素养,以形成特有的亲和力;③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正确引导以形成热烈探究的良好氛围。例如:在教学《马说》时,为了能够创设出特有的人文教学氛围,就文本的运用作了调整:①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徐悲鸿的《八骏图》来帮助学生认识骏马及其价值与意义;②借助视频播放《马说》,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主旨,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③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别概括文章的段意,进一步认识伯乐对千里马发现的作用;④鼓励学生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抒发自己的理解感悟,以提高他们的理解感悟能力。

三、必须积淀文化,挖掘课程资源中人文成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课本中包含了众多的优秀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因此,教师要研究教材,发掘其文化内涵,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苏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就充分体现了人文特点。例如,《斑羚飞渡》等课文中唤起的是人类对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关注;而《社戏》中所描绘的民俗文化,正是向人们展示丰厚底蕴的民族文明。认真探究这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感悟,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要在课本中去挖掘美、感知美、鉴赏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天、春草、春花、春风、春草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引导他们用心去体会,就能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生发热爱大自然,赞颂美、追求美的情怀。而对于大多数的文言诗文,如果我们能以整体的感悟代替繁琐的分析,注重对古诗文本身及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积累,注重对古代圣贤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顿悟,学生一定会有更多、更有意义的收获。

四、开展听说读写训练,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我们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触摸、去碰撞作者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受,领会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乡愁》一诗时,就与学生一起欣赏配乐朗诵《乡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诗人写下这首诗时的感情。接着,采用配乐读、师生对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其间还穿插了多媒体视频范读来进一步点拨学生,并请喜欢朗读的学生走上讲台,开展激情美读。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对这首诗歌产生了一个由感知到感受,由感受到感悟,进而受到感染的升华,并且还认识到邮票、船票、大海等有关意象,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由于学生“入境始与亲”,他们融入课文情境,介入到深切的体验过程之中,引起了认知的共识与情感的共鸣。

总之,新课程改革呼唤初中语文教学加强人文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使命。我们只有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会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陈爽.语文教学中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J].基础教育论坛,2011(10).

[2]李猛.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

[3]陈永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水乳交融[J].现代教学研究,2012(2).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性初中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