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中
【摘要】在诸多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可以说是最有魅力、最具艺术性的教学之一。作为最具艺术性的语文教学,如何让其更加“雅致”是广大教师的追求。本文旨在通过语文教师课前文本解读和积极改变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达到语文教学雅致的目的,从而让语文教学更好实现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情感陶冶和气质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雅致;文本;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真善美”是语文教育教学要传递给广大学生的终极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从而逐步培养广大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的优秀品质,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潜心研究的内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环境因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相信,通过一堂堂内容“雅致”的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影响,必将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伽达默尔说:“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而这个语言指的就是雅致的语言。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口语化,越来越世俗化。“这种世俗化,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和课堂的讨论中,也体现在口语交际中,乃至习作的表达中。”[1]我们雅致的语言到哪去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甚至教师自己国学功底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日常社会语言走向粗俗化,学生耳濡目染的大多是浅显的语言,还有网络语言的兴起,它固然带给我们新奇轻松、简洁幽默。但也会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
在此种种不利形势下,作为语文教学引导者和设计者的语文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让语文教学“雅致”起来,实现“要在雅致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使他们能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2]
一、文本细读,充分品味,让教师更雅致
语文教学依托的是一篇篇经典的文本,一切文化的传递都是通过文本传递出来的。因此,如何让学生和文本实现最佳的交流,让学生能够与文本产生共鸣或者某些有益的感悟,是语文教师一切教学手段的基本目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为人表率。想要达到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学习敬仰的表率,就必须下力气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知识,除了广泛涉猎,文本细读也非常重要。文本细读不仅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王崧舟、韩军等都是通过文本细读成为名师。只有读多了,我们的积淀才能深厚,教师自身的语感才能更强,教师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才能在一点点的积累中,让自己“雅致”起来,才能用自己的“雅致”去影响学生。
那么,“文本细读”应读些什么?一读课文。读课文首先要抓住语言文字,进行仔细推敲。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课文为依据。黑格尔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我们必须深入课文本身,体会作者的目的和思想,才能体会其真善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挖掘课文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以便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抓住关键、攻克难点、突出重点、雅致教学。二读作者及时代背景。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作者特定的心境下完成的,细读文本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写作时的时代背景,这将会加深我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孔乙己》这篇小说发表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通过了解作品写作背景,作品寄寓的文化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文本解读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探究的问题。怎样去解读文本,解读的深度、清晰度及维度,决定了文本与教师之间交流的程度,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有效地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准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只有准确解读文本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雅致”,而不是偏离文本的文化内涵,歪曲作者本意,让原本“雅致”的内容因而变得“粗俗”。
二、导入情景,注入情感,唤起学生共鸣
除了传递文本“雅致”内容,适当语文情景导入也是有效传递“雅致”语文的手段。“情境导入”是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感意境,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种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情感意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的重要环节。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诵读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创设文本情境的方法。晋人陈寿在《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就写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诵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性诵读,在范读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包括使用好普通话、注意词句连贯、把握对话语气和读书姿势等。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和思想愈深,感受其文化美和韵律美愈深。诵读在无形中就将学生引导到文本所假设的情境中,很好地营造出了雅致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了“让充满情致的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情感陶冶和气质培养”[3]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且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一定是自然的、亲切的、优美的,上课就像和好朋友促膝谈心。这样的老师不会陈述大段的道理,他们的语言没有一句废话,他们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学内容与方式往往是积极开放、包容真诚、赏识与尊重、犀利且发人深省的。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德、论之有实、文质兼美。这样才是雅致的教学,才能创设典雅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成为文雅之士。
参考文献
[1]张艳.语文教育,如何才能雅致起来[J].基础教育研
究,2012(24):37,39.
[2][3]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02).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