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花时间,多练才能善写

2014-06-10 23:46罗燕金
课外语文·下 2014年3期

罗燕金

【摘要】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练读、练说、练写,学生说与写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关键词】花时间;指导读;引导说;落实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练读、练说、练写,学生说与写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一、舍得花时间,悉心指导读

(一)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学生会表达会写,必须先让学生学会读。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层次地充分地读书。

一位省送教下乡的教师在执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第3、4句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1.课件出示陕西—安西的路线地图,让学生了解到从陕西到安西一路路途遥远。2.课件出示“一路上飞沙走石、满目荒凉”的情景图和背景音乐,让学生想象,并引导学生说说:元二这一路上都会遇到哪些困难?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读1、2句诗句。3.引读3、4句诗: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无尽的荒漠,满眼的黄沙。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千言万语只有化作一句——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师生情景对话,引读3、4句:多少往昔追忆,王维得知元二要去安西,专程从长安赶来相送。老朋友再次相逢,举起酒杯,旧时的点点滴滴都如画面一般浮现眼前。然而这美好的日子就要定格在今天。当年张骞出使西域13年,苏武出使西域19年,班超出使西域30年,元二此行又要去多久?一想到这儿,王维、元二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如果你是王维或元二可能会说些什么?

不难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两句诗句时,从第一环节到最后一环节,都在指导学生读:观察线路图读、配上图片和音乐背景读、想象读;教师引读、师生情景对话读……就这样,教师让学生在有层次的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使古诗烂熟于心。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读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读,还要教学生怎么用这些方法读。

1.一边读一边想。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凡是课文所包含的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不懂或值得怀疑的问题,都应当列入思考的范围之中,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也常常要求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

2. 联系生活实际。我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时候学生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遇到这种课文时,我便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通的经验。比如在理解《匆匆》一文的“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算一算自己度过了多少日子,在这些日子中,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自己的实际跟作者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时间过得匆匆,要珍惜时间。

二、舍得花时间,巧妙引导说

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即陶行知先生的知行统一。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东西是语言运用,所以,学生说与写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说与写的时间留给学生。

(一)从字词入手练习说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抓住“总理的办公室的陈设极其简单”,教师提出:“总理的办公室能不能再简单些?”引导学生理解“极其”,“极其”就是到了极限。再相机提出:“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总理的办公室的陈设极其简单?”当学生体会到总理的办公室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时,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你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小练笔:用“老师批改作业极其认真”说一段话。

(二)挖掘文本留白设计说

例如学习完《桥》一文的结尾后,老师问:同学们,当你知道这个结尾后,咱们再回过去,老汉的揪和推,小伙儿的瞪和推,他们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然后出示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题,说一说父亲或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了儿子——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亲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

三、舍得花时间,扎实落实写

(一)仿写

就像说话是从模仿开始的一样,作文也是从仿写开始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读写结合的点,准确把握课文的精彩处,有意识地让正处于作文起始阶段的学生“依样画葫芦”, 如果坚持这样训练,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学生在写景状物方面自然而然会有很大的进步。

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文中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许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五花八门的答案出来了:它把金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

(二)续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些结尾言尽而意未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续补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饱满。

例如《穷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上课时,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学生:“渔夫和桑娜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有的说,他们的生活仍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非常乐观,大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有的说,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非常懂事,长大了对渔夫和桑娜很孝顺……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