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蕊
人的脚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偏偏历史总在重演……
十五年前,曾因经营不善而被迫卖壳,让多少股民黯然伤神。十五年后的今天,它摇身一变、卷土重来,再度张开那贪婪的血盆大口。
21日,1999年卖壳退市的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仪股份”)卷土重来再度成功闯关IPO。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二次上市不过又是一次“圈钱”的伎俩,记者注意到在脱掉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后,在其后续发展历程中几度将资产以低廉的价格转让给管理层,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还将部分股权贱卖给日资企业,而在其准备上市后,财务数据的自相矛盾也暴露出虚增利润的可能。
低价转让股权
川仪股份曾于1996年登陆深交所,1999年因经营不利而卖壳、退出市场。此次川仪股份卷土重来,也引发热议,有投资者认为对于卖壳这种逃避责任、只贪图享受股市溢价的金蝉脱壳式退市,它凭什么享受再次上市权利?通过记者调查发现在其退市的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几次以低价将国有资产进行转让。
在“发行人设立以来股本的变化”中公司描述2004年3月31日,为进一步深化川仪有限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公司试图引入战略投资者,当时以2003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按照成本法评估拟转让股权的净资产为3.18亿元,而按照收益法评估的净资产为3.68亿元,公司表示为了吸引战略投资者,最终确定拟转让股权的净资产为3.2亿元,每股净资产为1.22元,但令人不解的是在盈利丰厚且挂牌价格足够优惠的背景下却没有战略投资者响应,最终仅以挂牌价9折(即每股净资产1.1元)的低价将股份转让给公司管理层,“公司此举以引入战略投资者为名实质是为管理层低价侵吞国有资产铺路”有投资者质疑道,事实上,该交易确实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之嫌。
另外一个疑点是2008年,以向晓波为代表的管理层将23%股权以每元出资额4.34元的价格转让给重庆国创等9名股东,但是通过查阅资料不难发现其中4家公司为境外法人,更为蹊跷的是以上公司近半数以上是在2007年-2008年间突击成立,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不排除是公司管理层“左手倒右手”,为避免引起过多关注而在国外建立的空壳公司。
不管真相如何,无疑以向晓波为代表的公司管理层已经在以上的各种股权腾挪中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还有一个受益主体则是一家日资企业, 2006年川仪股份将7.43%的股权以每股净资产下浮10%的价格转让给日本横机,但是在此后该日资企业不仅享受利润回报,也将在此次IPO的资本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川仪股份以如此低的价格引入作为竞争对手的日资企业,即使不是引狼入室,也难逃贱卖民族资产的嫌疑。
财务数据自相矛盾
尽管以上股权腾挪扑朔迷离,但是从财务上来看,川仪股份仍交出了一份靓丽的财报。数据显示,川仪股份最近三年的营收分别为30.88亿元、32.48亿元、31.87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1.24亿元、1.34亿元,
从财务数据来看,尽管2013年在营收下滑的背景下,净利润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却从9.98亿元激增到12.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由2012年31%增长至2013年的39%,对此公司解释为“近年来,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持续增长,但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采取了灵活的销售策略,以适度的赊销政策来吸引下游客户,因此造成应收账款余额及其占同期应收的比例较大”。
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数据与同期相关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却明显是有悖的,2013年上市公司自仪股份的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下滑2%、威尔泰同期数据下滑8%,雪迪龙同期下滑6%,而从整个行业来看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平均下滑3%,显然,在全行业2013年出现应收账款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公司却在逆市增长,如此大相径庭的数据意味着什么?
或许另外一组数据可以给出结论,2013年川仪股份的预收账款从2012年2.36亿元锐减至1.9亿元,众所周知,预收账款通常作为调节利润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众多拟上市公司造假必用的一种财技,而该项数据在2013年的异常减少与上述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似乎同样指向了“虚增利润”的可能。
尽管存在诸多硬伤,但长袖善舞的川仪股份终究凭借着精湛的财技成功闯关IPO。这家曾经留给A股市场无限痛苦记忆的拟上市公司又将在市场中上演怎样的一幕呢?本刊记者将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