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城是华夏子孙50米等高线生存智慧的卓越选择和集中体现,随着从猿向人进化的逐渐完成,原始人类也逐渐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往北京小平原汇聚。北京小平原开始出现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原始部落定居点。由于地势和水源优越,现在的西城广安门一带和房山董家林一带逐渐汇聚起两个较有规模的部落定居点。北京城就是从这两个部落定居点开始发展的。北京城市文明的演进呈现非常清晰的足迹。在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四次大的地位和功能的转变和提升,从部落定居点一变而为封国方城,再变而为大国边城,三变而为国家都城,四变而为世界城市。北京城每一次的变化和跃升,都是这座城市的一次凤凰涅槃式的生命更新。
[关键词]北京;城市功能;跃升
[中图分类号]K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3004106
北京是古代先民50米等高线生存智慧的不二选择。北京全市平均海拔50米左右。当人猿分化之际,人类从高山和丛林走向水系和平原,北京附近的原始人类也逐渐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往北京小平原汇聚。在经历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发展阶段之后,先民们进一步向较低海拔的水边高地慢慢聚集,在北京小平原上开始形成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原始部落定居点。由于地势和水源优越,现在的西城广安门一带和房山董家林一带逐渐汇聚起两个较有规模的部落定居点,北京城就是从这两个部落定居点开始发展的。房山董家林是北京城的间接源头,西城广安门是北京城的直接源头。经过四次质的飞升,北京城在这两个源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兴盛,现已发展成为拥有21148万常住人口、1000万外来人口、过亿的流动人口,面积16 410平方公里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一、 从部落定居点到封国方城
北京城是先人们沿着太行山麓和燕山山麓从渔猎游牧到农耕定居的杰出选择,西面北面是怀抱式的山峦,东面南面是广阔的平原,中间有永定、潮白两河冲流,是极适合人类大规模聚居的吉壤。梁思成说:“选择这个地址的本身就是我们祖先同自然斗争的生活所得到的智慧。”[1]3
当人猿分化之际,类人猿开始从崇山密林走向缓坡台地,北京猿人是幽燕之地第一代原住民。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英文学名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北京猿人大约在70万年前来到房山周口店龙骨山,他们直立行走,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打磨石器,学会了使用并保存天然火种。北京猿人的生活极其艰苦,死亡率极高,从化石测知的数十个北京猿人个体的年龄看,能活到30岁以上的人是少数,约有1/3的人只活到十三四岁。他们顽强地征服困难,改造自身,创造出最早的北京文化和灿烂的远古文明。
在北京猿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内,发现已基本接近现代人的晚期智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已学会人工取火。
为了饮水、农耕、畜养、捕鱼等生活便利,人类进一步走出山地缓坡,走向水系和平原,而且慢慢聚集,在水边高地形成原始聚族的群落和部落。
三皇五帝和夏王朝时期,占据永定河回水湾高地优势的房山董家林一带,以及占据莲花池东边台地优势的西城广安门一带,原始部落应该已有一定规模。
筑墙围城,内联部族亲缘,外防野兽敌患。北京的筑城历史大约开始于殷商时期。这个时期的北京地区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大小规模不等的自然生长的小方城,其中尤以在董家林方城和莲花池方城为繁盛。这两个小方城很可能是黄帝部落的后裔所建。
第12卷第3期万安伦:北京城市地位与功能的四次跃升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月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继承父亲姬昌之志,联合各部落会师孟津,东进牧野,与迎战的商纣军队决战获胜。周灭商后,开始奖赏功臣,分封诸侯。
公元前1045年,武王克商之后,即封黄帝之后(一说帝尧之后)于蓟,封同宗召公于燕,这两个稍有规模的方城成为周王朝东北部的两个独立封国。史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2] 288,司马迁说: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3] 234。《史记》载:“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4] 293可以肯定以下几点:其一是周武王封国之时,燕和蓟这两个部落方城都是有自己地域名称的;其二是当时的燕和蓟的方城应该已具有相当的形制规模。不然,武王不会把追随他的黄帝(或帝尧)部落后裔的领导人封于蓟,更不会把贡献和地位仅次于周公的王室二号宗室功臣召公封于燕;其三是北京地区筑城的历史当始于商末或更早一些,至迟也不会晚于周初。
学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是,武王灭纣后分封燕、蓟的公元前1045年,即北京湾内有文字记载的建城之始。燕和蓟作为诸侯国的封国方城,已具备了城市的功能。
经过长达70多万年的漫长演进,燕部落定居点由此成为燕封国方城,蓟部落定居点也由此成为蓟封国方城。北京至此完成从部落定居点到封国方城的历史跨越。
二、从封国方城到大国边城
(一)西周燕、蓟并立,春秋山戎灭蓟弱燕,战国燕盛都蓟
在周王朝的历史进程中,燕城和蓟城的城市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西周王朝时期,燕国和蓟国的封国方城燕城和蓟城平行并立,都发展较快。人口和经济都有相当大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他们的城市人口都在3万人左右。
在东周和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对全国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下降,燕城和蓟城在封国攻伐和戎狄袭扰之间有大起大落。到春秋和战国时期,燕国遍见于史迹而蓟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沿袭《史记正义》的观点:“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5] 52“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的结论认为是燕国强大灭亡了蓟国,并将都城从燕城迁移到蓟城。而实际的情况远比《史记正义》记载的复杂。主要是当时生活在今河北北部的少数民族山戎曾一度强大,他们灭蓟弱燕。史载,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将师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虽救一时之急,但威胁未能彻底解除,山戎还曾越过燕、蓟,渡过黄河攻打齐国。在山戎的不停打击和周边封国的强力挤压下,蓟国逐渐销声匿迹,终致灭亡。燕国为躲避山戎侵袭锋芒,也不得不忍痛放弃了经营长达三百多年的琉璃河董家林的燕上都,南迁至易水边的燕下都。
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燕国励精图治,在齐国的帮助下,终于击败北部的山戎和东部的孤竹等国,扫平燕山南北的割据势力,乃至发展为“战国七雄”之一。为控制要冲,燕国最终把国都迁到了蓟城。史载:“燕襄王以河为界,以蓟为国”[6] 41,蓟城在燕国的版图中得到更大发展:“燕之涿、蓟……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7] 13,人们称燕都蓟城为“勃、碣间一都会”是名副其实的。北京城封国方城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二)秦灭燕两年后完成统一,改行郡县制,蓟城成为大国边城
公元前227年,秦国借报复燕太子丹雇用刺客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之名,发兵攻燕,打响灭燕之战,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王室卫军逃往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喜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魏之后,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秦统一六国后,进行国家政治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制度创新,废弃过去长期实行的封国制,改行中央集权领导下的郡县制。在全国初设36郡(后有增添),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皆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原有燕国领地被析为广阳郡、代郡、渔阳郡、广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广阳郡下辖易县、良乡、蓟县、范阳、成县、容城、涿县、方城、泉州9县[8],治所为蓟城。秦将蒙恬却匈奴六百里,在蓟城北部燕山山脉修筑长城,北京城由此开始其大国边城的历史新时期。
(三)蓟城为汉至隋兵家重地和叛乱易发地
燕地和蓟城既是帝王分封的重点所在,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更是叛乱易发之地。
秦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与六国旧部共同反秦。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派赵人武臣经略赵地,号称赵王。武臣稳定赵地后派加入起义部队的原赵国上谷小吏韩广北上抚燕,韩广到燕地很受欢迎,被当地贵族立为燕王(或说韩广自立为燕王)。公元前208年,秦攻赵王武臣,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兵救赵。项羽为总盟主,破釜沉舟,大胜秦兵。公元前206年,创立仅15年的秦帝国轰然坍塌。灭秦之时,项羽独大,他废除秦帝国的郡县制,改行分封制。“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9] 777分封臧荼为燕王,将老燕王韩广迁为辽东王,韩广不服,不肯搬迁,被臧荼击败并杀害,燕及辽东两地皆为新燕王臧荼所有,治所在蓟城。
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攻破赵后,摆出欲强攻燕国之势,再派使臣向燕王臧荼陈述利害,臧荼归降。燕地及蓟城遂归汉,为刘邦战胜项羽奠定基础。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并登基称帝,开始剪除异姓王。韩信被捕入狱,刺激燕王臧荼造反,刘邦震动,御驾亲征,荼兵倒戈,臧荼被刘邦活捉后枭首示众。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体制,郡为地方行政区,国为诸侯封地。蓟城在汉代地位崇高,是国家东北边境的重要屏障。无论是燕国、广阳国或是广有郡、广阳郡,其治所皆为蓟城。
在汉代诸王中,燕王由于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特殊,往往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猜忌,他们也常常敢于依靠自己的实力铤而走险,对抗中央政府,使得蓟城经常成为叛乱源地。
汉朝第一代燕王臧荼(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造反被杀后,继封者卢绾在位7年后也在蓟城起兵叛乱,兵败后逃亡匈奴。而后,刘邦封自己的儿子刘建为燕王,在位14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1年)。吕后当政,封吕氏宗亲吕通为燕王,在位1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80年)被杀。刘氏宗亲刘泽因平定诸吕有功,在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自琅邪王升迁为燕王,1年薨,谥“敬”,史称燕敬王。同样是王,燕王要比琅邪王尊贵得多。刘泽死后,其子刘嘉继封燕康王,在位27年(公元前178年~公元前151年),刘嘉死后,其子刘定国继封燕王,在位24年(公元前151年~公元前127年)。刘定国与庶母、弟媳、妹妹及三个女儿通奸乱伦,汉武帝下诏将刘定国处死,刘定国闻讯畏罪自杀。
元狩6年(公元前117年),汉武帝三子刘旦被封为燕王。刘旦据蓟广招天下贤士,还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武帝觉察其有篡位的野心,削减其辖地。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刘旦勾结长公主、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阴谋废昭帝自立,事败自杀,被谥为燕剌王。昭帝随废燕国改置广阳郡,治所仍在蓟城。由此可见,蓟城已然成为卓有实力的西汉北部重镇。
公元前73年,汉宣帝刘询本始元年,更广阳郡为广阳国,封刘旦故太子刘建为第一代广阳王,在位29年(公元前73年~公元前44年)薨,谥广阳顷王。现北京丰台郭公庄大葆台“黄肠题凑”西汉墓即为其墓,一说为其孙广阳思王刘璜之墓。刘建子刘舜继为第二任广阳王,在位21年(公元前44年~公元前23年)薨,谥广阳穆王。刘舜子刘璜继为第三任广阳王,在位20年(公元前23年~公元前3年)薨,谥广阳思王。第四代广阳王传位给刘璜之子刘嘉,在位12年(公元前3年~公元9年)。公元9年王莽篡权,废除广阳国改置广有郡。广阳国和广有郡及其治所蓟城的地位和影响极大。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复置广阳国,封养父刘良为广阳王。建武三年(公元27年),渔阳太守彭宠、涿郡太守张丰连兵为乱,在匈奴单于帮助下攻下蓟城,自立为燕王。对抗东汉中央政府长达两年,后兵败被部下所杀。后复置燕地为广阳郡。
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燕郡为燕国。魏大司马公孙渊,于景初元年(237年)反叛,自立为燕王,司马懿率军平定叛乱,杀公孙渊父子。
晋武帝秦始元年(265年),封司马机为燕王,仍置燕国。八王之乱时废国为燕郡。十六国后赵元年(319年),燕郡、幽州同时管辖蓟城。十六国前燕、前秦、后燕,北朝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均因之。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以所领县隶属幽州。设幽州总管府于蓟城,炀帝时一度废置总管府,改称涿郡,三次征辽增强了涿郡的地位,扩大了涿郡所控制的地区。
(四)唐代幽州城达到大国边城的顶峰,人口不下20万,“安史”据此叛唐8年
唐幽州城是一座南北略长、东西略窄,平面呈长方形的城池。城垣周围约合今12千米,人口不下20万的大国边城。梁思成认为“现在的北京城最早的基础是唐朝的幽州城。”[1]6
隋唐之际,幽州之名逐渐取代蓟城之称,幽州城在唐代发展已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代许多大诗人都到过幽州,留有著名诗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幽州胡马客》:“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刘长卿的《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等。这说明幽州城的文化地位已较前大有提升。
幽州城在唐朝已达到大国边城的顶峰地位。唐改涿郡为幽州,置幽州总管府,鉴于其地位重要,后升为大总管府,又改大都督府。玄宗时改州为郡,幽州称范阳郡。肃宗时又恢复幽州之称。唐代幽州城,正是“安史之乱”酝酿爆发之地,安禄山、史思明据幽州城发动长达8年的对抗唐王朝的“安史之乱”。期间,安、史在幽州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三、从大国边城到国家都城
北京城的建都史,一般认为是从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中都开始的。其实算上陪都,应该上溯116年,以公元937年为上限,迄今,北京城的国家都城史已达1087年。
(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陪都
五代渊源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后梁时期,幽州节镇刘仁恭自立政权,国号为燕,以幽州城为都城,后为沙陀族李存所据。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塘,依靠契丹夺得帝位,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甘为儿皇帝。在后唐灭亡之年,幽州已为契丹所有。93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以幽州蓟城为陪都,改称南京,即南京析津府,是辽国陪都,时称燕京。
辽实行五京制,五京分别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南京是辽五京中最大的城市。梁思成认为:“辽人并不曾改动唐的幽州城,”[1]6只是把城墙重加修筑。城开8门,东为安东门、迎春门,南为开阳门、丹凤门,西为显西门、清晋门,北为通天门、拱辰门。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约30万。
辽南京,其城市地位进一步上升到离首都仅一步之遥的陪都位置。
(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都
公元1120年,金联合宋对辽作战,攻打辽南京,该战以金为主,金兵攻进辽南京城,烧杀掳掠,使其变成一座残破的空城。随着形势的发展,金人要将统治中心南移,于是决定迁都至辽南京城旧址,改称中都。1151年,金人开始大规模地扩容和营建辽南京城,除北城墙保留不动,其他三面各向外扩展了三里,历时两年多,终形成南北跨度45千米、东西跨度近5千米的矩形城池。除营造宫室外,还将城墙加高加宽加厚,提高其防御能力。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将首都迁至修建一新的中都。四面城垣19公里,共开13个城门。南垣从东到西是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3门;北垣从东到西是光泰门、崇智门、通玄门、会城门4门;东垣从南到北是阳春门、宜耀门、施仁门3门;西垣从南到北是丽泽门、颢华门、彰仪门3门。今天仍然保留下来的丽泽桥、会城门地名就是金中都的城门名称遗迹。
金中都,北京城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都,面积扩大到225平方公里,比辽南京扩大一倍多。鼎盛期人口80万左右。
从陪都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都,其城市地位比辽代又跃升一大步。
(三)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首都
在宋、辽、金、夏不断混战之际,北方另一支更加彪悍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肩上雄起。金世宗完颜雍时期,曾恣意杀戮蒙古人,成吉思汗打着为祖先复仇之名,决意灭金。经过周密准备,1211年,成吉思汗自龙驹河(今蒙古克鲁伦河)誓师伐金,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大举攻金,开始了长达23年的蒙金战争。1215年,蒙古军的铁蹄踏破金中都城门。由于蒙人当时还没有常驻中都的思想准备,大肆抢掠后,放火焚烧了这座金人苦心经营了62年的首都,大火月余未熄。1234年金国终于在“蒙古旋风”的多次重击下举国灭亡。蒙古人在烧毁中都半个世纪之后,由于统治重心南移的需要,也把首都的位置锁定在此。只是金中都已完全被烧毁,只能利用金朝皇家郊外的琼华岛离宫(今北海公园的白塔一带),在老城东北跑马圈地重建新都城。
新都城的营建始于1267年,是模仿汴京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营建的。城四角大致分别在今建国门、复兴门、北航东南角外、北京服装学院东北角外。建国门古观象台是元城垣的东南转角楼遗迹,其遗迹还有北土城、西土城和仅留下地名的东土城路。四面城垣共286公里,共开11门,是刘秉忠按“三头六臂两足”的哪吒形象设计的,所谓“苦海幽州哪吒城”。“三头”是南垣三门: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两足”是北垣两门:安贞门、健德门;“六臂”是东垣的齐化门(今朝阳门)、崇仁门(今东直门)、光熙门(今光熙门城铁站南)和西垣的平则门(今阜成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蓟门桥南)。
1271年,经过4年建设,建成后的元大都,面积约50平方公里,比金中都大一倍还多。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鼎盛期其人口在100万以上。大都于是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首都,其地位和功能又上台阶。
1368年,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崛起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当年,明将徐达攻破元大都,元顺帝从健德门逃往大漠,元朝灭亡。明朝改大都为北平。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第四年(1406年)即改称北平为北京,着手改建新首都,1420年迁都北京。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第16位皇帝崇祯帝自缢景山,明朝覆亡。41天后,崛起于东北的满族政权,在明降将吴三桂的带领下,赶走李自成,定都北京,建立大清。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定都北京。1928年,民国政府迁都南京,北京复改称北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
自古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商业和文化重镇。随着中华文明的重心自咸阳—西安—洛阳逐渐东移至北京地区,从公元1271年到公元2009年,北京基本上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首都,其地位和功能极其重要,是最近千年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无可争辩的中心。
四、从国家都城到世界城市
无论是“世界城市”还是“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划时代的概念。这一点放在北京三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的纵坐标上看得异常清楚。而最近一段时间,“世界城市”或“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提法好像在降温,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2008年,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指引下,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举世瞩目。后奥运时代,北京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面前。“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提出开启首都北京内涵建设的新篇章。
2009年12月底,“世界城市”一词首次出现在北京市委书记的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北京要“瞄准建设世界城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首都北京开始自觉思考和调整自己从内涵到外延的整体目标。根据北京市政府2010年1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名词解释》,“世界城市”是指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指出,北京的城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并提出到2050年,北京要基本建成“世界城市”。
学术界由此展开对“世界城市”的热烈讨论,基本达成如下共识:
“世界城市”,又称全球城市(Global city),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全球城市一词由沙森(Saskia Sassen)于1991年的作品中首创,与巨型城市(又称超级城市,megacity)相对。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结点。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与影响力是世界城市的两个核心功能。从本质上讲,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世界城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大,人均GDP程度高,国际总部聚集度强;二是具有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主要表现为高端人才的集聚,信息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金融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三是全球影响力。世界城市的影响力既有文化和舆论的力量,也有组织和制度的力量。主要表现为城市综合创新体系、国际交往能力、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化的治理结构。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传统上被认为是“四大世界级城市”。
这些研究和探讨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2010年8月,习近平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首都的功能定位,着眼于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既开放包容、善于借鉴,又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中国特色,努力把北京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充分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由此成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更科学、更完整、更切近、更务实的新目标。
笔者认为,“世界城市”或“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之于当下北京的目标定位是适当的和可取的,因而是值得珍惜的。从历史的纵坐标看,北京城经历长达3000多年的不间断发展,从部落定居点经封国方城和大国边城,发展成为国家都城。而且北京城的国家都城史有三个最突出的特点:长达千年,最近千年,基本未中断。从国际的横坐标来看,北京的经济总量、人均GDP、文化软实力、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城市规模、人口数量质量,等等,北京都已是无可争辩的全球巨无霸型城市。从国力上升和未来发展看,中国在未来20年甚至更短时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应该悬念不大。其首都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走向“世界城市”或“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必然逻辑。
我们应该看到“世界城市”称号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发展有其巨大而深远的正面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适时适度的高远目标的设定对于广大群众的斗志鼓舞、精神汇集和力量凝聚作用巨大。我们不应该放弃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时代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思成等:《名家眼中的北京城》,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2]《礼记·乐记》,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
[3]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4]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5]谭新生、倪洁:《北京通史简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韩非:《韩非子·有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7]桓宽:《盐铁论·通有》,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后晓荣:《秦广阳郡置县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9]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Abstract: The city of Beijing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descendants of Cathay and an excellent choice of the survival wisdom for 50 meters contour. Along with the gradual completion of the evolution from ape to man, the primitive community also gradually converged from Taihang Mountains and Yanshan Mountains to Beijing small plains. Primitive tribal settlements began to appear with unequal scales in Beijing small plains. Out of topography and water advantage, Xicheng Guanganmen area and Fangshan Dongjialin area became two important tribal settlements in large scale, and both areas together formed two sour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he civilization evolution of the city of Beijing left very clear footprint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there occurred four big periods of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to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the city of Beijing. The first change was from tribal settlements into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of a closed country, the second time it changed into a border fortress, and later it became the state capital. And for the fourth time, it finally transformed into an international city. Each of the four changes and leaps has renewed the life of Beijing like Phoenix Nirvana.
Key words:Beijing; function of the city; major leap
(TrCui Xianquan)
(责任编辑孙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