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琴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小学课程改革不断改进,小学语文作为文化教育的基础课程,也必然融入到教育改革的行列中。在教改过程中,小学语文的课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如何在基础阶段加强对小学生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系到今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以为戒,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得到共同交流和共同提高。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通常采取字词片面输入,教学方式单一死板,大大扼杀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度,从而使小学生只有片面的字词掌握,而难以把握住整体学习效果。
2.注重考试成绩,忽略其他的培养
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教师更加重视考试成绩,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会对各个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的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即便对个体特征明显的小学生,也沿用一般无差别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不出来,从而限制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3.不善于利用有利条件
在当前电子数据发展的年代,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种新的模式。多媒体集声音、图像,甚至动态演示为一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学习模式。但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粗糙,少用甚至不用多媒体教学,这使得有些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大大减弱,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是提出新看法,构造新设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地引导小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启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未知欲是浓厚创造兴趣的先提条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且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我的创造思维方式,发挥出更大的学习热情。
2.营造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适合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原有的字词授教法,采取引导的方式,使小学生自主地去亲近教学内容,探究教学课程,鼓励学生多发表不同意见,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不但激发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且在对课程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及不同看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3.勇于置疑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是口传身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常常是教师的内容学生复制,这样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通常有疑点,才会引导学习通过答疑更加用心投入,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点掌握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
4.敢于求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的求异能力,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求异性,比如这样可以,那样行不行,在这样的尝试中,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印象,更有利于学生活跃创造性思维,用多方面的内容来表现同一形式,这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学课程的必须知识点,更多的运用创造性的发展思维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使课堂效果最大化。
5.想象是无穷的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翅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影、像、声音等的综合演绎,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内,引起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提供想象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增加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6.其他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很多,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归类比较法地课堂教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举一反三法,实践活动法,甚至还有错误引导法,都能够帮助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教学活动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结束语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教学改革深化后的必然产物,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其他能力的提高有些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需要从小开始,从基础开始。基于这样的状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增强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教学要求。虽然难度增强,但并不是无路可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给的途径有很多种,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运用。
参考文献:
[1]龚丽萍.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12(2):229
[2]刘东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青春岁月,2009(05):38-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