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驻法、英、德、俄记者 梁晓华 纪双城 青木 柳直 ●本报记者 谷棣●宋晨 邓莉萍在七国集团(G7)把俄罗斯总统普京挡在布鲁塞尔门外之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又补办了一场“反普京后的普京见面会”。奥朗德不仅邀请普京出席在法国举行的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的盛大活动,还给他创造了和美英德乌等国领导人交流的机会。6日举行的这场纪念二战重要战役的活动,也是自今年3月以来,普京第一次与西方政治家一起亮相。美英等国没有忘记向普京发出强烈信号,要求俄停止干涉乌克兰,甚至拿出逼普京退让的“时间表”。但在美国领跑的制裁俄罗斯的公路上,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又故意将车开得很慢。“两面下注”的欧洲,重新上演着70年前采用的实用主义政策,这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很为难,但给了普京极大的回旋余地。在法国,G7似乎又回到了G8由于克里米亚问题,俄同美欧的关系已降至冷战后的最低点,而东道主法国希望借纪念诺曼底登陆缓解乌克兰危机,以展示大国的斡旋能力。6日,来自近20个国家的领导人与部分二战老兵齐聚法国诺曼底,纪念70年前那场改变欧洲历史的登陆作战。在当天的活动中,奥朗德对特别邀请的普京给予特别礼遇,不仅迎上前和他握手,还陪同他一起步入宴会大厅。乌克兰通讯社6日报道,普京与乌克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进行了几分钟的交谈,但两人并没有握手。在所有领导人参加合影后前往饭厅的路上,普京也与奥巴马进行了短暂的交谈。美国白宫称,两位领导人进行了非正式的交谈,持续了10到15分钟。这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奥巴马与普京首次进行面对面的会晤。“让我们谈谈,小坏蛋。”德国《明镜》周刊6日以此为题描述克里姆林宫领导人不介意出席诺曼底登陆70周年的纪念活动。文章说,在法国,G7似乎又回到了G8,俄罗斯总统刚被G7赶出门,现在又被西方“追求”。尽管诺曼底的气氛冰冷,但普京知道,西方领导人有求于他,把他当成对话者。《明镜》周刊甚至认为,欧洲人和普京之间的情绪可能是亲切的,但由于美国的关系,这种亲切才显得有些破碎。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报道,法国官方为努力避免奥巴马和普京相见的尴尬,安排奥朗德总统5日晚分别与奥普晚餐。俄罗斯《晨报》6日题为“普京首选奥朗德和卡梅伦”的文章称,俄法两国总统5日晚间在爱丽舍宫会谈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普京与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会晤没有以传统的握手开场,但会谈结束后在没有摄像机的情况下,两人还是握了手。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认为,普京与西方国家领导人在法国会晤表明“危机从纯冲突阶段向谈判阶段过渡”。据英国《每日邮报》网报道,卡梅伦5日晚与普京会谈时为俄制定了停止插手乌克兰局势的时间表,警告俄国只有一个月时间来彻底停止对乌克兰的干涉,否则美欧将对俄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使其“面临更彻底的国际孤立”。但让俄罗斯彻底孤立确实很难。德国电视一台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89%的人认为,西方应继续与俄罗斯进行对话,而不是孤立俄罗斯。美国最新一期《外交政策》杂志刊文称,二战关键战役——诺曼底登陆70周年的纪念活动颇有尴尬之处,重量级“主角”间关系微妙。文章说,尽管法国曾表示要永远对美国感恩,但在1958年戴高乐开始执政后态度骤然转变,逐渐摆脱美国的掌控。近年来,由于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棱镜”事件等原因,美国作为“法国解放者”的形象已严重毁坏。“自相矛盾的西方!”德国电视一台6日的评论节目认为,在对付俄罗斯的问题上,欧美不是铁板一块。评论说,在布鲁塞尔的G7峰会上没有普京,普京就像一个在角落里被罚站的小学生,没有和奥巴马等坐在同一张桌子吃饭的权利。但现在,普京与西方领导人一起参加纪念诺曼底登陆战役,普京再次进入世界舞台,就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当然,在欧洲一些媒体看来,西方突然与“俄罗斯独裁者”见面就是悖论,但这个悖论也是转折点,之后如果俄罗斯依然我行我素,在乌克兰危机中不做出实质性让步,那么美欧还会以制裁对付俄罗斯。俄靠实力让欧美显露分歧德国汉堡国际政治学者佩纳·哈拉尔德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西方在布鲁塞尔将普京拒之门外,又在法国与其相会,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底气不足,同时也暴露出欧美之间的分歧。美国要强力打压俄罗斯,而欧洲却留一手,因为严厉制裁俄罗斯也会让欧洲受伤。普京很会利用美欧之间的分歧,做对俄罗斯有利的事情。至于德国,在诺曼底登陆时,德国是美欧苏的敌人,但现在德国更像一个中间人,在美欧与俄之间的微妙关系中找到平衡。1944年6月6日一早发起的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最初并没有如斯大林所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学者刘作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历史上看,英美就把苏联看成是欧洲的“异类”,即使在二战期间也对苏联抱着防范心理。英法美有把“祸水”东引,让苏德相互消耗、然后坐收渔翁之利的意图。而苏联也看出英美和其他欧洲国家的“诡计”,所以一度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当看到德国受挫于苏联,而英法节节败退时,“实用主义的欧洲”对苏联看法发生变化。在二战期间,苏联靠自身实力说话才赢得英美信任。俄罗斯《观点报》6日分析称,除破例邀请乌克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外,法国没有邀请其他前苏国家领导人参加,这是因为只有俄罗斯才是苏联的继承者。《观点报》认为,在对待俄罗斯政策上,欧盟与美国并不完全一致。美国公开宣布遏制俄罗斯,因为俄的崛起影响到其全球霸权地位,而希望多极化的欧盟并不愿意破坏与俄罗斯的关系。据俄新网6日报道,澳大利亚总理将邀请普京参加11月在澳举行的G20峰会,并表示:“为什么G7领导人拒绝与普京会面?考虑到世界的繁荣、国际金融管理和振兴全球经济增长等,俄罗斯是最佳的参与者。”欧洲“两面下注”的做法复活这几天,法国成了大国博弈的国际舞台。普京受邀来法完全按照惯例,而非领导人个人私交。在美俄关系紧张背景下,法国虽然紧跟美国表示支持继续制裁俄罗斯,但在行动上则明显慢了几拍。普京在巴黎接受法国和欧洲媒体采访时提到戴高乐将军,称赞其坚持捍卫法国主权“值得尊重”,暗喻奥朗德不要跟美国走得太近。法国不会忘记70年前诺曼底的奥马哈海滩曾被数千名美国士兵的鲜血染红,而俄罗斯在二战中牺牲最大,贡献也最多。从诺曼底盛大纪念活动中,人们不难理解法国对美国和俄罗斯的纠结。何况法国和欧盟许多国家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而当下同美国的《跨大西洋自由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谈判,则在欧洲遇到很多阻力。美国还希望法国撕毁与俄罗斯2011年签署的建造两艘直升机航母合同。法国外长表示,这两艘舰船“并非今天出售给俄罗斯,而是在履行几年前签署的合同”。谈及欧美目前在对俄立场上的微妙关系,刘作奎认为,从战略上讲,欧洲“两面下注”的做法再次复活——既对俄罗斯不完全信任,但又离不开。法德等国对一个现实因素也看得比较清楚,即从科索沃战争、利比亚战争等事件来看,总是美国挑起事端,但最终让欧洲收拾烂摊子。美国在搞“亚太再平衡”战略,已没有太多精力,因此想借乌克兰问题牵制欧俄,让双方打一场消耗战。伦敦国王学院欧洲政治史学者布利茨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卡梅伦在法国与普京会谈反映出英国对俄政策存在两面性:虽然在乌克兰分裂问题上,英国与欧盟的整体外交政策一致,但英国又无法割舍与俄罗斯的经济利益。布利茨说,普京今年在索契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曾强调,“欧洲要从历史中看到,谁是真正的盟友,究竟与谁结盟才不会自我削弱实力”。他认为,波罗申科7日的总统就职仪式是平息俄乌紧张关系的一个契机,俄驻乌大使将出席就职仪式就是一个明显信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认为,由于欧盟在对俄关系上有重大利益,所以相比美国的强硬,欧洲对俄显得比较软。但美国此次安抚欧洲之行,还是可以通过“省钱省血”的外交方式对俄进行一些威慑。欧洲盟友对美国实力的怀疑比过去要厉害一些,但这些盟友别无选择,只能拉住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