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中,李永红,向茂西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 西安 71005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陕南山洪引发的地质灾害,给汉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汉台区发育地质灾害点89处,潜在威胁3 180户14 744人13 349间房、4个单位、2所小学、1座矿山、620亩耕地、4 160m 公路的安全[1]。
研究汉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2],为汉台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提供防治对策依据。
汉台区地处陕南山区中部,北高南低,北部为秦岭山地,南部为汉江平原。境内最高点为秦岭溜石板梁,海拔2 037m,最低点为491.6m,相对高差1 546m。地貌可划分为南部平原区、中部丘陵区和北部中低山区。
汉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受地形影响具明显差异,丘陵区气温高于山区气温,年均气温14.8℃。
汉台区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增多,年均降水量788.56 mm。降水集中于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2%,暴雨集中于7-9月,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区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汉江流域,境内最大河流为汉江及褒河,褒河316国道沿线崩塌地质灾害密度较大,约1处/km。
区内出露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及第四系地层,岩性以绢云绿泥石片岩、千枚岩夹灰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二母云石英片岩夹大理岩及粘土、砂质粘土组成。基岩集中分布在北部中低山地区,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平原区、丘陵区及山区斜坡地带,二级阶地后缘和三级阶地区膨胀土[3]极为发育,为区内粘土滑坡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岩石强度、结构类型、建造类型,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4]:坚硬块状花岗岩类;较坚硬中厚层状碳酸盐类;较坚硬—较软黑云母石英片岩类;较软中浅变质岩类;含砾粘土类;粘土及粉质粘土类。坚硬—较坚硬岩石易产生崩塌。
该区位于扬子板块与秦岭板块结合带之秦岭板块之上,属康县—略阳—勉县华力西褶皱带。褶皱、断裂及次级节理裂隙构造发育。区内褶皱构造总体为轴向北东东的复式紧闭褶皱,表现为地层倾角大,褶皱紧闭,轴面劈理发育。区内断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为次级顺层走向断层,规模较大的老杖沟断层及河东店—塔南坡断层。受褶皱、断裂影响,区内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沿节理裂隙易发生崩塌灾害。
新构造运动是古老断裂构造运动的复合,具明显的继承性,在区内表现为南部深大断裂断陷,北部山区抬升,从南向北第四系地层由厚变薄。第四纪构造升降活动为滑坡等多种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了地形、地貌条件及物质来源。
本区地震具持续活动特点,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汉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 s,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区。
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道路建设、削坡建房、矿产开发。人类工程活动常常诱发大量的地质灾害。
由引可见,诱发汉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为地形地貌、降雨量、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新构造运动、植被覆盖程度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等。
汉台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种,现状发育地质灾害点89处,其中滑坡59处、崩塌24处、泥石流6处,分别占灾害点总数的66.3%、27.0%和6.7%。灾害类型中以滑坡灾害最为发育,崩塌次之。
滑坡为区内最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具分布广,数量大,活动性强的特点。
通过对59处滑坡灾害点类型统计认为:汉台区滑坡以残坡积层和粘土滑坡为主、为滑体厚度大部分小于10m的浅层滑坡、稳定性以较差为主、险情等级[5-7]以小型为主、运动形式主要为推移式、诱发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发生年代均为正在发生滑动的新滑坡。
区内崩塌灾害较为发育,崩塌类型主要为岩质崩塌,共24处,主要集中分布于河东店镇—万年桥的新老316国道沿线。由于修路开挖、爆破形成高陡边坡,岩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加之表层风化、破碎,裂隙节理发育,雨水或地表水体的入渗,形成不稳定岩体,在降水或自重等外营力作用下发生崩塌。崩塌分类统计见表1。
表1 崩塌分类统计表
从其规模来看,多为中型崩塌;从稳定性看:稳定性差11处、稳定较差13;从诱发因素来看,其成因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密切关系;从破坏方式来看,均为倾倒式。
区内有泥石流6处,按其流域形态、物质组成、固体物质提供的方式、堆积物体积等方面进行类型分析,见表2。
表2 泥石流分类统计表
综上所述,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为主,是区内发育最广,最普遍的灾害类型,其次为崩塌、泥石流;滑坡以小型残坡层滑坡为主;崩塌均为岩质崩塌,以为中型为主;泥石流以小型沟谷型泥石流为主,主要由采矿弃渣引发。
汉台区的地质环境特点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3.1.1 形态特征
滑坡的形态特征与滑体分布范围、地形相关。残坡积层滑坡形态一般多呈方形、簸箕形或长形,而粘土滑坡或膨胀土滑坡形态不规则。
59个滑坡,根据其纵轴A(主滑方向)和横轴B(垂直主滑方向)长度比将滑坡的平面形态分为三类,A/B≥1.5,滑体近舌状或顺滑向呈长形有3处,占滑坡总数的5.09%;0.8≤A/B<1.5,滑体近方形有23处,占滑坡总数的 38.98%;A/B<0.8,滑体呈簸箕形有33处,占滑坡总数的55.93%。
3.1.2 长、宽、厚度及坡度特征
滑坡体长度跨度范围较大,但主要集中在50~100m之间的最多,有24处,占滑坡总数的40.68%,见图1。
图1 不同长度区间内分布的滑坡个数
滑坡体宽度跨度范围亦较大,主要集中在50~100m间,有21处,占滑坡总数的35.59%,见图2。
图2 不同宽度区间内分布的滑坡个数
滑坡厚度分布范围为1~15m,主要集中在10m以下,有44处,占滑坡总数74.58%,见图3,说明汉台区滑坡大部为浅层滑坡。
滑坡坡度在 30~50°之间,有 36处,占滑坡总数61.02%,这也说明坡度在30°~50°的斜坡体为滑坡高易发区,见图4。
3.1.3 滑体、滑动面及滑带特征
滑体:区内滑坡主要为潜在滑坡,受原始斜坡地层结构控制,层理与原岩土体基本相同,土层结构大部分尚未扰动。
滑动面:埋藏于滑体之下,滑动面主要为土体内部薄弱面以及裂隙面,属于粘土层内错动。滑动面按其形态可分为弧形、直线型。残坡积层滑坡滑动面多为直线型,见图5;粘土滑坡滑动面多呈弧形,见图6。及由于采矿引起的斜坡滑塌堆积物等。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就近堆积于沟道内,导致沟道大范围堵塞,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沿沟道流通堆积产生破坏。
图3 不同厚度分布的滑坡个数
图4 不同坡度区间分布的滑坡个数
图5 青沙河残坡积层滑坡(HT0049)滑面呈直线型
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泥石流境内有1处,分布于河东店镇蚂蝗沟内,其物源多为两侧坡体产生的松散物,在暴雨作用下,易成为泥石流隐患威胁中下游村民的安全。区内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三区明显[8],形成区位于上游沟脑,物源主要为采矿弃渣,流通区位于沟道中游,冲洪积物沿沟道迂回前行,下游支沟与主沟交汇处为堆积区。
滑带:是坡体下滑过程中滑动面与滑床之间的错动带。本区的粘土滑坡滑带一般为粉质粘土,可见擦痕,镜面等,土体呈可塑~软塑状,厚度小于0.5m。对于膨胀土滑坡,其滑带土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蒙脱石、高岭土等,颜色为灰白色—灰绿色,土体呈硬—可塑及软塑状,富含钙质结核,裂隙发育,灰白色粘土质薄膜赋予裂隙表面。该层见水易膨胀软化、泥化,形成软弱结构面,在自重或其它因素影诱发下,形成滑坡。如:红星村三、四组滑坡勘查时,在TC3探槽中见到的滑带土,就属于此类型。
图6 杨家山村四组粘土滑坡(HT0060)滑面呈弧型
汉台区崩塌多发生在316国道沿线、通村公路边基岩裸露的高陡斜坡之上,运动方式为倾倒式崩塌。主要由于修路开挖削坡,加之岩体松动,在卸荷应力的作用下形成卸荷裂隙,切割岩体,形成危岩体,最终产生崩塌。另外,还有一部分崩塌体发育在风化剥蚀严重,岩体切割强烈、构造发育地区斜坡上部,一般坡度大于45°,局部形成陡崖和鹰嘴形,见图7,浅层岩体在长期自重剪切力的作用下发育大量垂直重力裂隙,随时间推移,在水、地震等的作用下,裂隙面逐渐扩大贯通,最终被裂隙面分割的表层岩体发生错断,形成崩塌。
图7 光明村四组孙家沟左岸崩塌(HT0084)
崩塌大多发生突然,人们难以及时预见,具有很强的突发性,规律性不太显著,灾前特征不明显,高崖陡坡处皆可发生,难以处处设防。由于崩塌都为岩质,岩体脱离母岩后多为滚落式下塌,动能和势能均较大,单个的岩体也能造成建(构)筑物的直接损坏。
崩塌大多发育在316国道旁,因修路开挖坡脚形成高陡边坡,边坡上基岩裸露,节理、裂隙发育。根据对该段节理裂隙统计,发现节理的倾向大部分集中于180°~270°间,见图8,这与该段的坡体倾向基本一致,在外界作用下易发生顺层向崩塌灾害,威胁过往车辆及行人。由于境内多为山区,地形和岩土体复杂,岩块和孤石堵塞道路的情况时有发生,防治难度较大,直接危及群众的安全,时常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应将人为切坡诱发的崩塌作为防治重点之一。
图8 节理玫瑰图
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数量不多,但其危害较大,境内已查明泥石流地质灾害6处,全为沟谷型泥石流。据统计6处泥石流地质灾害共造成2人死亡、损坏农田10亩、冲毁公路50m,灾害损失较严重。
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素,有5处泥石流属于该类型,其物源均为采矿产生的废石渣,见图9。
图9 HT0078泥石流平面示意图
由于地质地貌的差异,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地质灾害北部山区较发育,共65处,占总灾害点数的73.00%;中部丘陵区次之,共 24处,占总灾害点数的27.00%;南部平原区无灾害点,地质灾害不发育,见图10。
4.1.1 北部中低山区
该区是境内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区域,也是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包括境内的中低山地貌和褒河水系及其支流,该区域范围内地势高差相对较大,坡度相对较大,堆积层厚度大,人类农业、工业等生产生活活动强烈,建房切坡、修路挖方、矿山开采等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大,尤其因修建G316国道,对边坡坡脚和坡体中下部破坏大,坡脚高陡临空面发育,坡面植被差,地质灾害尤其是崩塌灾害大量发育。根据统计,该范围内地质灾害的数量占总数的73%以上,其中,残坡积层滑坡主要零散分布于人类活动较强地段,崩塌集中分布于公路沿线,泥石流分布于矿区下游。区内共有灾点65处,其中滑坡35处占53.8%,崩塌点24处占36.9%、泥石流点6处占9.3%,以滑坡灾害最为发育,崩塌次之。
图10 不同地貌单元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图
4.1.2 南部丘陵区
该区是境内地质灾害分布相对较少的区域,虽然人类活动较强烈,但因地势平坦,灾害发育较少,该区主要为滑坡灾害,共有24处灾害点。膨胀土滑坡分布较为集中,共有15处,占该区总灾害点数的62.50%,粘土滑坡分布零散,共8处,占33.33%,残坡积层滑坡仅1处,占4.17%。
各镇(街道办)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从分布数量、规模和危害程度等都有差异。对地势陡峻、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人口密度高的镇(街道办)地质灾害分布相对较多;而地势平坦、人口密度低、人类工程活动弱的镇(街道办)地质灾害分布较少,见表3。从表中看出河东店镇灾害点最多,54处;其次为武乡镇,灾害点数17处。从灾点类型看:滑坡广泛分布于区内各个镇(街道办),崩塌只分布在河东店镇;泥石流灾点分布于河东店镇和武乡镇。
表3 各镇(街道办)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统计表
从地质灾害点密度看:排列在前的为河东店镇、汉王镇。这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差、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而地质灾害频发,其中河东店镇最为突出,密度达0.391处/km2。
在时间域上,地质灾害呈现出集中分布的规律。一是在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二是在降雨时间相对集中,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降雨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多暴雨、连阴雨的年份为各种地质灾害呈多发期;在年内降雨集中的7、8、9月份为地质灾害多发期。
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汉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
1)汉台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种,以滑坡灾害最为发育,崩塌次之;
2)通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滑坡以小型残坡积层滑坡为主,平面形态多样,主要为方形、簸箕形为主,致灾广泛;崩塌以中型岩质崩塌为主、潜在危害大、诱发因素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变形模式多为倾倒式;泥石流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矿山开采形成的弃渣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源;
3)汉台区地质灾害在地形上,北部山区较发育,中部丘陵区次之,南部平原区无灾害点,地质灾害不发育;
4)汉台区各镇(街道办)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河东店镇灾害点最多;其次为武乡镇;从灾点类型看:滑坡广泛分布于区内各个镇(街道办),崩塌只分布在河东店镇;泥石流灾点分布于河东店镇和武乡镇。
5)汉台区地质灾害在时间上主要发生在雨季,特别是每年的 7、8、9 月份。
掌握汉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科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对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1]李永红,向茂西,贺卫中.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西安: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13.
[2]范立民,何进军,李存购.秦巴山区滑坡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44-48.
[3]王璞.勉县膨胀土滑坡特征及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张茂省,等.陕西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R].渭南:陕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6.
[6]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北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
[7]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西安: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12.
[8]李永红,滕宏泉,向茂西,等.陕西省秦巴山区泥石流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R].西安: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国土资源资产利用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