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兴净 吴仕梅 于翠云 于绍桂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简称婴儿CMV肝炎)是指在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发生、由人类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肝脏疾病,是目前我国儿科、婴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婴儿时期感染CMV,尤其先天性感染和围生期感染患婴经常累及肝脏,发生无黄疸型肝炎、亚临床型肝炎、黄疸型肝炎、胆汁淤积型肝炎4种临床类型肝炎[1]。其中胆汁淤积型表现为黄疸、大便颜色变浅,血生化示除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值增高(结合胆红素>20%总胆红素)外,还有总胆汁酸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增高[2],酷似肝外胆道闭锁。病情严重者,表现为胆汁淤积性肝病征象,如肝脏肿大和(或)肝脏质地变硬,以及血丙氨酸转氨酶(ALT)或伴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增高等症,甚至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及功能衰竭,危及患儿健康生命。熊去氧胆酸(UDCA)因具有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其在治疗胆汁淤积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通过应用UDCA治疗婴儿胆汁淤积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来自本科室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患婴儿胆汁淤积型CMV肝炎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3~90 d,平均(33.5±15.7)d。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会感染消化学组制定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提示,CMV损害主要表现为肝损害,并除外婴儿期常见病毒所致者,诊断为CMV肝炎[3]。同时胆汁淤积型肝炎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血清总胆红素(TB)>85.5 mmol/L,结合胆红素占TB的比例>20%;或TB<85.5 mmol/L,结合胆红素>17.1 mmol/L;(2)大便颜色变浅;(3)肝脏增大>2.0~2.5 cm和/或肝脏质地变硬;(4)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5)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4]。将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DCA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TBA、TBIL、ALT、AKP、GG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茵栀黄注射液褪黄、谷胱甘肽及多烯磷脂酰胆碱保肝、腺苷蛋氨酸促胆汁酸排泄等综合治疗,UDCA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10 mg/(kg·d),分2次口服,连用14 d。治疗前、治疗14 d时分别观察记录患儿临床表现,同时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常见疾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定标准》,治愈:黄疸完全消退,一般情况良好,肝脾回缩至正常大小,肝功能恢复;好转:黄疸明显减轻,肝脾较前缩小,肝功能指标部分恢复正常;无效:黄疸未见消退,生化检查无变化[5]。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和配对设计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UDCA治疗组治疗14 d后痊愈者3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者5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UDCA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014,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均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TBA、TBIL下降明显。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TB(μmol/L)DB(μmol/L)ALT(U/L)GGT(U/L)AKP(U/L)TBA(U/L)UDCA治疗组(n=20)治疗前 180.3±50.9 116.7±38.4 120.1±82.8 260.1±170.2 151.8±75.2 81.6±50.2治疗后 30.2±15.6 15.7±10.9 40.7±20.5 80.7±45.1 68.3±49.5 30.7±15.8差值 142.0±21.3 96.3±30.2 77.8±30.6 172.1±80.2 90.2±40.6 48.3±16.2对照组(n=20)治疗前 175.5±49.7 121.8±40.6 126.2±85.1 255.7±171.8 149.9±75.3 83.6±51.9治疗后 41.8±17.4 25.7±13.5 50.3±21.6 94.0±46.3 74.6±56.8 40.9±28.3差值 123.6±38.2 96.8±45.6 62.6±26.2 126.3±46.8 63.2±21.2 36.6±10.1
巨细胞病毒属DNA病毒大类中的疱疹病毒科,种类很多,各具宿主特异性,人类感染只有HCMV引起。CMV对全世界任何人群,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如何均能感染。虽然大多数人感染后没有什么症状,但是在免疫能力低下者,如胎儿和新生儿、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则可发生危及生命的病变;它也是引致先天性缺陷的主要原因;已有愈来愈多的证据说明CMV感染与某些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1]。因此,对CMV感染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我国亦广泛流行,婴儿期发病率最高,有研究显示1~3岁组幼儿CMV感染率83%,占婴儿肝炎综合征的50%[1]。
CMV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从多个部位排出,包括鼻咽分泌物、尿液、宫颈及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眼泪和血液。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水平传播两种方式。CMV感染是CMV侵入人体,在人体细胞内增值,同时造成组织病变。CMV具有细胞嗜性,对人体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普遍易感,对特殊的实质细胞如脑和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肝细胞也能感染。肝脏是婴儿HCMV感染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多见于婴儿和免疫缺陷个体[6],可感染小儿肝脏的各种细胞,包括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CMV肝炎的诊断必须具备活动性(产毒性)CMV感染的实验室依据和肝胆病变的依据,其中CMV活动性感染的实验室依据有尿CMV培养阳性、血CMV PP65阳性或血IgM阳性[2]。
婴儿CMV肝炎,除少数发生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外,大多数预后良好[7],急性期过后,病情会逐渐好转,一般来说肝脏肿大不会超过5 cm,肝功能检查ALT大多不会超过300 U/L。婴儿CMV肝炎,有3种主要病变,即肝细胞病变和坏死、肝细胞凋亡及胆管病变,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的多核巨细胞形成,胆汁淤积肝间质和门脉区由炎症细胞浸润[8],尤其在幼小儿童和免疫抑制个体,引起弥漫性肝细胞病变和胆管上皮病变,致使胆汁的产生、分泌、胆管系统内流动不畅,未能全部排至小肠内,产生胆汁淤积,若无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产生胆汁淤积性肝病,甚至进一步恶化,危及患儿生命。胆汁成分中的胆汁酸具有多种毒性作用,可造成全身多系统、脏器损坏,尤其肝细胞损伤,引起胆汁酸分泌、排泄障碍,进一步加重肝内胆汁淤积,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胆汁淤积型CMV肝炎,早期应用抗病毒、保肝利胆、促胆汁酸代谢等综合治疗,可缩短病程,有利于病情恢复。
熊去氧胆酸(UDCA)为鹅去氧胆酸(正常胆汁中的初级胆汁酸)的7-β异构体,之所以在治疗胆汁淤积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可能基于具有以下作用特点:(1)为亲水性胆汁酸,拮抗内源性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作用,保护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免受有毒胆汁酸的损害,阻止疏水性胆汁酸对线粒体膜的干扰,保护肝细胞膜[9];(2)刺激肝胆管内源性胆汁酸的分泌、排泄,减少重吸收;(3)松弛Oddi扩约肌,加强利胆作用;(4)保护肝细胞抵御胆汁酸诱导的凋亡[10];(5)减少肝脏脂肪,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肝糖原的蓄积,提高肝脏抗毒、解毒能力,并可降低肝脏和血清中三酰甘油的浓度,抑制消化酶、消化液的分泌[11];(6)国外研究亦表明,UDCA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明显降低肝细胞Ⅰ型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表达,降低活化T细胞的数目,从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副作用小,偶见腹泻、皮疹、头痛等,停药后可恢复。目前尚未发现用药后有肝脏损害。
本研究表明,UDCA用于辅助治疗胆汁淤积,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酸排泄和分泌,减少重吸收[12],加速黄疸消退,延缓肝组织变性,具有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治疗安全性良好。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胆汁淤积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除抗病毒、保肝等综合治疗外,辅助应用UDCA治疗有效,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杂志(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6-821.
[2]董永绥.婴儿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思路[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250-254.
[3]方峰,董永绥.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121.
[4]Benchimol E I, Walsh C M, Ling S C. Early diagnosis ofneonatal cholestatic jaundice: test at 2 weeks[J]. Can Faro Physician,2009,55(12):1184-1192.
[5]湖南省卫生厅.常见疾病诊断依据及疗效判断标准[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08.
[6]方峰,董永绥,魏睛,等.巨细胞病毒所致婴儿肝脏损害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5,6(6):350-351.
[7]董永绥.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上)[J].临床儿科杂志,2006,12(1):25-26.
[8]洪泽.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08,36(6):690-691.
[9]黄春洋,廖慧钰,刘燕敏,等.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淤积型戊型肝炎临床分析[J].实用肝脏杂志,2013,16(2):161-162.
[10]赵旸,董继萍,石来军,等.熊去氧胆酸对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胆汁酸代谢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90-891.
[11]许红,黄启凌.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2):820-821.
[12]杨为,周军,石江涛.莫沙必利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78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