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类新闻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以《大足日报》“寻踪·探寻千手观音妆金之谜”系列报道为例

2014-06-07 10:01□阳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11期
关键词:龙飞系列报道日报

□阳 蝉

(大足日报社,重庆 大足 402360)

文物类新闻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以《大足日报》“寻踪·探寻千手观音妆金之谜”系列报道为例

□阳 蝉

(大足日报社,重庆 大足 402360)

大足宝顶的千手观音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精华龛窟之一,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在高7.7米、宽12.5米的崖面上,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凿了千姿百态的千余只手,每只手又持不同的法器,令人眼花缭乱,堪称石刻千手观音的世界之最。2008年,对该造像的大规模修复工作启动,并被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策划及采写过程

策划起因——

千手观音修复在揭取金箔层的过程中发现,造像表层的金箔多的地方已达到8层,大部分区域有4-5层。这一发现,让人疑问:历史上哪些人或团体对千手观音进行过修复?基于此种疑惑,《大足日报》筹备策划“寻踪·探寻千手观音妆金之谜”系列报道。

2014年6月10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网站获悉,大足区成为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那时,千手观音修复工程竣工,将“金光再现”与世人见面。这一消息将社会各界对千手观音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大足日报》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立即策划采写“寻踪·探寻千手观音妆金之谜”系列报道。

采写情况——

从6月11日开始,记者便与大足区文物专家一道组成采访组,多次往返在相关碑文记录的遂宁、潼南、璧山等地进行采访。

实地采访经历9天结束,其后大量的时间便是核实资料、查阅资料、撰写稿件、修改稿件,并于7月2日开始在《大足日报》连续推出5篇整版报道,分别为《扑朔迷离的净明寺》、《僧人信众的庄严约定》、《“张龙飞”的蛛丝马迹》、《百余年前的人生传奇》、《史无前例的“一号工程”》,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揭开了五次为千手观音妆金者及其后人情况,还再现了“湖广填四川”以及大足人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历史,揭示了大足与周边地区百年前文化交流的情况。

报道反响——

该组系列报道刊出后,《大足日报》数字版、以及同为大足日报社平台的大足网、掌上大足的点击量超越平时的两成,许多市民用微信转载了这一报道,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

同时,该报道还受到了全国100余家媒体的关注,包括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重庆日报》、华龙网、搜狐网、凤凰网、《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其中新华社图片总汇播发通稿,新华网、华龙网均以首页大图形式登载,《重庆日报》1版导读和6版整版刊登。

报道带来的思考

其一,办报风格凸显地方特色,抓住历史文化的闪光面。

区县报是百姓“家门口的报纸”,地处基层是其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优势。一张区县报区别于其它报纸,便在于浓厚的地方特色,能展露自身优势的也在于地方特色。

区县报的地方特色,从浅层次来说就是报道以地方新闻为主。而现在的地方报纸没有一家不是以报道地方新闻为主的。因此,要把区县报办好,在充分发掘本地新闻内容的基础上,办报风格必须与当地历史文化契合,抓住地方历史文化的闪光面。就大足而言,厚重的石刻文化便是最大的地方特色之一。

其二,注重持续跟踪报道,凭借专业知识捕捉亮点。

千手观音被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从2010年10月开始,《大足日报》便对其进行重点跟踪报道,先后推出《千手观音进入中期修复试验阶段》、《保护“千手观音”,我们充满感动》、《让千手观音像“金光再现”》、《千手观音总体修复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千手观音害病34种 重现辉煌需11道工序》等59篇报道,平均每个月1.4篇。

文物考古报道专业性强是公认的。正是这三年多的跟踪报道,让记者对千手观音修复的相关过程、背景、近况都有了解,涉猎了相关知识,才能第一时间凭借专业知识捕捉亮点,了解到千手观音金箔揭取的情况,联想到其背后的重大新闻。而在长期的跟踪报道过程中,记者也与区文物专家成为了老熟人,为本次寻踪之旅提供了队伍基础。

其三,用群众看得懂的角度和语言写稿。

着手策划这组报道时,采访组就在考虑,涉及文物的稿件往往会显得很专业,因为专业术语多、古代年代记载与当代不同、引用的碑文也是以古文形式出现,很容易就写成探究类的学术论文。经过商讨,采访组对本次采访活动“定调”,即用寻踪的视角,百姓的语言来推出这组报道。

一是合理引用受访者的原话。比如《“张龙飞”的蛛丝马迹》中,直接引用潼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徐林的话:“清乾隆年间的中安里大致为今天的潼南县塘坝镇、卧佛镇及五桂镇一带。”直接引用村干部张斌的话:“我从未听闻张龙飞的名字。”;引用村民张小林的:“你看嘛,中安里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这些通俗易懂的口语运用不仅增加了可信度,更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脑海真实再现当时采访的情况。

二是将深奥繁杂的碑文简单化。比如《扑朔迷离的净明寺》涉及的善功部原文记载均为繁体字,且文字内容多达100余字,如果原文引用到文稿,看起来累赘,读起来费力,而记者在文中将大段的碑文简述为,“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本省潼川州遂宁县净明寺”僧人捐资为千手观音妆金”,一语点出新闻的关键要素,言简意赅,读者读起来也容易。

三是选取贴近生活的新闻角度。每一个新闻事实,可供记者选择的新闻角度是多样的。比如千手观音正在进行的第五次修复,记者可以从介绍修复工程的始末、阐述千手观音修复重大节点、千手观音的修复流程及技术攻坚等多个角度入手。但考虑到前面四篇的统一格调是“保护者”及其背后的事,因此在写第五篇《史无前例的“一号工程”》中记者便延续这一风格,选择了采访报道千手观音修复工作者这一角度,让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石质组的彭柳生、彩绘组的苏东黎、贴金组的李元涛、90后的史航等保护千手观音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四,深入细致的“发掘”,方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次采访涉及到许多偏远人少的采访现场,比如《扑朔迷离的净明寺》中涉及的净明寺,《“张龙飞”的蛛丝马迹》涉及的七佛寺、东岳庙,《百余年前的人生传奇》涉及的戴光升墓,都是分布在山林之中,即使采访车勉强通行,之后大部分都要走上半个小时的小路,才能到达现场。

在本次采访过程中,即使很琐碎的一个新闻事实,采访组都坚持以“求真”的态度到现场一看,并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记者步行一个多小时山路,到《百余年前的人生传奇》主人公戴光升的墓碑现场,挖掘了其为当地首富,乐善好施,死后乱石垒墓的大善之举;攀爬山路到《“张龙飞”的蛛丝马迹》涉及的东岳庙现场,不仅映证了地名,更发现大足人捐资参与该庙造像的事情。

新闻采访,特别是文物类新闻采访的新闻想写出来不难,只要让主持此事的考古工作者介绍清楚,就可以写稿了;但要想把一篇文物报道写生动、写深入,记者也要像考古工作者对考古对象一样,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凡是到实地采访了解,拿着“放大镜”细致仔细挖掘,方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栏编辑:尚志鹏)

猜你喜欢
龙飞系列报道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奇妙的大自然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翼龙飞飞飞
张强、肖龙飞招贴作品
灵感日报
借我一双慧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