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妤
(江城晚报,吉林 吉林 132000)
贴近群众 紧跟时代
——《新民晚报》“夜光杯博客”带来的思考
□王 妤
(江城晚报,吉林 吉林 132000)
在报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报纸副刊的分量亦在加重。成功的副刊,本身就是一种品牌。在很多报纸副刊都“缩水”“瘦身”的情况下,上海的两家老牌报纸《新民晚报》和《文汇报》却特别重视副刊品牌建设。据有关数据统计,在这两家报纸的读者调查中,其品牌副刊“夜光杯”和“笔会”在整份报纸中的阅读率仍然保持最高。笔者在研读和学习了这些版面后,谈一下“夜光杯博客”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吉林的《江城晚报》在2012年开设了“博客看吧”版面,面向吉林地区读者征稿,征稿内容涵盖了生活趣事、旅途杂记、世相百态,囊括了人们对世间万物、平凡生活的所思所感、所悟所言。版面开设两年多来,逐渐在读者中受到肯定与追捧,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将网络优势与版面内容结合。在学习过“夜光杯博客”版面之后,发现了其中的优势所在。
“夜光杯”和博客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报纸和网络各自优势的结合。“夜光杯”栏目已有60年的历史,在读者心中的影响力广泛而深刻。而博客因其内容的丰富、多元、大众性,以及高接触率,备受网民的青睐,是这个时代极具活力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如今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网络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及时双向交流和信息回馈渠道。这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传播模式,彻底改变了受众接触传统媒体时的被动地位,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主动地位。网络媒体受众通过“下载”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上传”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一平台,编辑可以迅速了解读者的口味和态度,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及时的交流、沟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面对来势凶猛的网络媒体,《江城晚报》也行动起来,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也仅仅停留在母报的“网络版”阶段,即把报纸的部分或整个版面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使读者可以在网络上阅读到报纸的内容。从效果来看,网络的优势还没有真正发挥。
在媒体日趋分众化、小众化的今天,曾经将读者定位于从“八岁到八十岁”的《新民晚报》,在吸引青年读者、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口味方面,也遇了挑战。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学的广泛性强,个性张扬,局限较小,恰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报纸副刊的弱点。《新民晚报》利用“夜光杯博客”,把优秀作者规范地组织起来,使博客的“输血”功能健康稳定,形成与母报统一的风格。假如说从网上寻找优秀文章属于简单的“下载”模式,那么“夜光杯博客”的运作便应该已经形成了良性的血液循环。
同样作为报纸副刊,“博客看吧”在征稿时也遇到了稿件质量参差不齐,稿件内容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编辑采用多种征稿手段,网络约稿也是其中渠道之一。
《江城晚报》定位为市民生活报,但主要的读者仍为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因此,我们的作者群也偏向于老龄化,回忆类文章占主导部分。为了让版面内容更加时尚、新鲜、有趣、个性,亟
需扩大版面的受众群和投稿群,因此,报社开通了读者QQ群,将年轻的、富于活力的读者聚拢起来,让他们以年轻人的姿态讲述身边的故事,这既提升了版面的可读性,也调动起了老年读者的创作热情,将他们从“漫漫回忆”中拉出来,投入到更加新鲜有趣的时代大潮中。
网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信度不高,垃圾信息泛滥,色情、诈骗等等违法犯罪行为也时有所闻,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作为个人网络日志的博客,由于其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模糊,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在博客庞大的写作队伍中,大多数都采取匿名方式,因此博客很容易成为自由涂鸦的圆梦空间,缺乏创作的精致和深刻,甚至出现低俗的色情写作。而报纸的公信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升了网络写作的层次。
作为有着强大市场号召力的纸媒编辑,要注重侧重以下方面:
一是稿件的选择在坚持雅俗共赏的基础上,注意加强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时下商业化的文化思潮滚滚袭来,大众的审美趣味也千差万别,副刊不能一味展现鸡零狗碎的小情调、小感觉,否则就会流于肤浅。
二是利用好网络资源。一方面要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依托网络建立与读者的互动平台;另一方面也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出读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加工。同时,还可以开辟开放式的选稿论坛,既保证选稿的公正、公开、透明,又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
三是加强策划,注重社会热点,通过副刊策划在读者中产生思想冲击力,梳理社会热点所反映的精神现象。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副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指针和文化标杆,一大步跨在社会的前面,副刊有多么成熟深刻,社会就有多么成熟深刻。”作为晚报副刊,担当起社会责任,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应不失风骨和深度。(本栏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