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天春
(南阳市卧龙广播电台,河南 南阳 473000)
连线报道为广播新闻注入新的活力
□相天春
(南阳市卧龙广播电台,河南 南阳 473000)
近年来,基层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在各家广播媒体激烈竞争中日益强化着记者连线报道这一独特的广播传播优势。电话连线占领着“主阵地”,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时也实现了许多市县媒体之间的记者资源整合,使广播新闻报道呈现出“活力四射”、“势不可挡”的新局面。前所未有的“活力”,更好地彰显出了广播新闻的传播魅力。新闻连线节目也以其形式新颖、信息量大,而且可以极大地发挥和调动广播的技术优势而深受听众喜爱。
笔者认为,连线报道在考验记者临时发挥水平的同时,更要求记者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收放自如的现场驾驭能力以及流畅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做好新闻连线?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已经成为目前广播连线报道的首要原则。选取新闻现场首先要选择好新闻事件,要确保新闻事件本身有足够的新闻价值和代表性的新闻现场。比如各种突发事件、有见证性的历史时刻、大型活动或比赛等都是做连线报道的好题材。2010年6月20日,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开始了第一批6.5万人的大规模移民搬迁。这一段感动中国的记忆、震撼心灵的史诗画卷,是媒体人不可错过的一次记录历史的时刻。这一刻记者必须在场,必须用连线的方式报道目送移民长跪不起、泪别故园、催人泪下的真实场景。
如,南阳台现场记者含情描述王老汉:老人头戴两顶麦秸草帽,扬起弯曲而倔强的手臂,紧抿住双唇,眼神忧郁而坚忍。在迁徙的沉重里,让人们想到了风雨和阳光;“此时我看到有母子俩走出了老屋,儿子搀扶着老妈,老妈脸上挂着泪水,一步一回头再看看曾经生活过几代人的老屋”,现场哭声、喊声、搬东西的碰撞声、相互安慰声……交织一起,使听众如临其境,真实而感人!
做好连线报道,要选取最有特点的现场位置,它应该是新闻发生的核心区,并具备最能说明新闻事实的人、物和实况音响,让听众一听便能知道记者所处的地方和所在的方位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充足的一手资料和丰富的现场音响。
连线报道因为完全由记者在现场口头描述,所以,对记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如何让听众既听清,又听懂,还能记住报道内容?这要求记者的报道必须在符合听觉习惯的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认识和思考习惯,简言之,就是通过记者的播报给听众以形象的画面感。因为听众完全依靠记者的描述来了解发生的新闻,所以报道中最忌讳的是记者口述没有重点和层次,看到哪里说哪里,随意性过强。这样会导致听众在脑海中对现场内容杂乱无章的排序,过多过滥,很难记住报道内容。
因此,在做连线报道时,记者需要准确并且有层次地将所看到的情况进行描述,要有一定的顺序,比如按照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或相反的顺序对现场进行描述,做到有点有面,并有取舍,让听众通过记者对现场不同景物情况的描述来认识现场、感受现场,产生身临其境的画面感。举例来说,2012年9月16日,举世瞩目的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在南阳开幕,卧龙广播台记者在运动会开幕式现场连线报道时就注意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报道方式,向听众传达了开幕式盛况。记者首先向听众介绍了所处位置和运动会开幕式的简要情况;然后,立刻给听众一个“全景画面”,描述自己看到的现场环境。因为开幕式在南阳美丽的白河之滨“鸟巢”体育场举行,在全景描述后,记者选择对开幕式舞台进行中景描述,告诉听众舞台的布置情况、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并根据现场情况实时介绍了开幕式的进行状况;随后,记者按照所处位置的前后左右,连续用几个“近景”来介绍现场观众的热烈场面,在做描述的同时,背景是现场音乐声、欢呼声、笑声等等。由此,一篇生动的、有层次的、步步深入的连线报道就展现在听众“眼前”,充分调动起了听众的想象力。
连线报道要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
在多年的广播记者生涯中,笔者觉得,连线报道在考验记者临时发挥水平的同时,更要求记者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收放自如的现场驾驭能力以及流畅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连线报道大多是突发性的或实时性的,往往以告知性报道为主,而对报道的深入和挖掘一般没有过多限制。这一特点要求记者在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一定了解后,要即刻“打腹稿”开始同步报道,记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往往成为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决定报道的可听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则是现场音响的利用。
富于感染力的音响是广播报道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记者的口述,还是采访对象的声音以及典型的背景音响,现场音响越丰富,越能够使连线报道真实和生动。连线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的、事先没有设想到的音响。比如2011年8月下旬,南阳市区一老楼房因连续降雨浸泡后,在当地正在考虑如何进行加固时突然倒塌。这一情况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早已赶到现场的卧龙电台记者正在进行连线报道,而从报道中听众突然听到楼房倒塌的轰隆声,记者随后马上调整报道思路,说明这是突发情况。事后许多听众表示,正是这突发的倒塌声让他们更加关注这一事件的后续报道。
实际上,连线报道的另一独特魅力就在于其与新闻事件同步而产生的不可预测性。记者必须调动一切感官来捕捉现场的任何风吹草动,这些细节和突发音响大多是稍纵即逝、不可逆转的,而这些也可能是最吸引听众的内容。因为听众只能通过记者的播报,完成“认知—想象—联想—理解—接受”的心理过程。抓住这些音响细节,更能够唤起听众的声画通感,促使听众主动构建声画场面,化耳“听”为脑“看”,强化没有“画面”的现场感。另外,记者在连线报道中必须强化临场发挥,从而使报道更加灵活、新鲜、富于变化,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有一两句点评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念稿、背稿,则是连线报道的大忌。因此,把声音的报道变得直观,让听众用耳朵来“看”新闻应是连线报道的最高追求。
做好连线报道是广播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从听众的需求出发,通过音响的合理运用以及流畅且平实的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才能使广播活力四射、更加彰显广播新闻报道的魅力。 (本栏编辑: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