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伟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中,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以其音调及结构旋法的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以内蒙东部地区的昭乌达民歌为例,对几种主要民歌体裁的音调及旋法特征作简要梳理和探究。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音调;旋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1-03
在内蒙古东部的各民族——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中,以蒙古族人口最多,民歌最多,分为潮尔民歌、乌日图音道(长调民歌)、包古尼道(短调民歌)、安代民歌、浩德格沁民歌和博曲。而在赤峰地区主要以长调、短调和浩德格沁民歌为主,本文主要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所收集的昭乌达民歌为例,对其音调及旋法特征作简要梳理和探究。
一、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乌日图音道,它是草原游牧民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智慧结晶。长调,顾名思义,意为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的。其旋律舒缓悠长,节奏相对自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常以“嗒咿”、“咿”为衬词,潇洒飘逸,不受约束。长调宜于叙事,又擅长抒情,一般为独唱歌曲。音乐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音以外,在演唱时也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由于每位演唱者的爱好、素养及对作品不同的理解,因而每次演唱的风味也不尽相同。内容多以描写草原、蓝天、白云、骏马、牛羊、江河、湖泊等来表达祝福、赞颂、祭祀的情怀。音乐中那种独有的苍凉、旷远的感觉不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游牧的生活生产方式及人们的豪爽大气、不拘小节的性格,同样也体现出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的开阔意境,这也正是蒙古族特有的韵味体现。在昭乌达民歌中,长调歌曲虽相对较少,但内容丰富,有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的牧歌;有歌颂英雄人物、赞美家乡的赞歌;也有勇士出征,姑娘远嫁的思乡曲。
例一:
这是著名的长调民歌——《牧歌》,该民歌可以说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典型代表,抒发了广大蒙古族牧民歌唱草原、赞美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幸福自由的美好情怀。全曲从音乐结构上来讲,是由上下两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悠长,抒情辽阔,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上句六小节在高声区围绕着“5”做上下回旋,下句六小节转入低音区以“1”为中心围绕进行;上句是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朵朵白云;下句做了上句的下五度模进,是撒在草原上洁白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的美丽景色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调式上来讲,此曲是摈弃了以羽调式带来的柔美,而采用了明度相对高的宫调式来赞美草原,为草原增添了几分豪气。
例二:
《小鸿雁》是歌唱草原、赞美自然、展现小动物们自由自在幸福生活场景的一首长调民歌。全曲从音乐结构上来讲,是由平行乐句组成的一段体。不论是乐曲在音调、节奏及旋律线条上的重复,还是采用色彩比较柔和的商调式,均体现了“小鸿雁”与父母共同生活温馨美好的幸福生活。
例三:
《高高的山梁》则是一首儿女在外,不能常与父母团聚,思念双亲的思乡曲。全曲从音乐结构上来讲,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节奏舒缓,没有大跳跃的旋律线条,加上深情而富有伤感的羽调式将音乐推向温暖感人的亲情氛围中。
二、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蒙古语称包古尼道,它是最早蒙古族先民狩猎、放牧劳作时创作的,主要在东部蒙古族中盛行。短调是指那些结构短小精悍,具有明确的节拍、明快有力节奏,句法整齐,情绪轻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的民歌。常见的短调歌曲题材,几乎囊括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结构方整、曲调简短带有浓厚说唱性的叙事曲;有反映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幸福自由美好愿望的;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革命斗争的革命民歌;也有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宗教歌曲。这些类型的歌曲一般由演唱者用四胡或潮尔、马头琴伴奏自弹自唱形式出现,用二拍子、四拍子的较多,三拍子和其他形式较少。音乐中旋律的音域大多较窄,但也有采用级进起向上六、七、八、九度远距离跳进及反向转位的手法。在昭乌达民歌中,短调歌曲相对较多,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短调中,从音乐结构上来讲,这些民歌的曲式结构相对严谨,大多为单乐段,每段包括二至四个乐句不等。
例四:
《特木勒》是赞颂英雄的一首短调民歌,歌颂了这位叫特木勒神枪手抗暴扶贫,救济穷苦人们的故事。全曲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单乐段乐曲。音乐采用清新明亮的徵调式,旋律用八度的跳进鲜活地塑造了这位神枪手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例五:
《龙索德玛》和例六《菊花》(见下例)则是两首富有代表性反映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爱情的短调民歌。《龙索德玛》全曲是由上下句构成,温婉柔和的羽调式表达出男青年在追求女青年时的真情告白。第一乐句(前六小节)旋律的大跳与前十六节奏型的结合是男青年勇敢表白的动力;第二乐句(后六小节)音调在低音区来回迂回,表达了男青年在等待女青年答复的忐忑心情。而徵调式的《菊花》与羽调式的《龙索德玛》虽为爱情歌曲,但味道不尽相同。
例六:
该曲(菊花)是由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此曲为两心相悦、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在分别后男青年对女轻年无尽的思念。第一乐句(前六小节)节奏上采用速度较快的十六分音符的旋律线条,来表现男青年回忆起两人在一起相处时快乐美好幸福甜蜜的时刻;第二乐句(后六小节)旋律线条上多选用大跳在高音区上表现出男青年对女青年菊花的撕心裂肺的想念。色彩亮丽炙热的徵调式将男女青年“今生今世永不分离”的誓言渲染到极致。
三、浩德格沁民歌
浩德格沁系蒙古语音译,是流传在赤峰市敖汉旗的萨力巴乡乌兰昭、喀喇沁旗等地的一种世代口头相传的综合了说白、舞蹈、歌唱,近似戏剧形式的民间歌舞艺术,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浩德格沁有“吉祥”、“祝福”之意,也有“丑角”或“闹腾”、“红火”之意。浩德格沁歌曲的内容较为丰富,包含甚广,有古老的传统民歌也有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产、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直接有关的近代民歌。有“吉祥”、“祝福”之意的与歌舞宗教仪式目的有关;有“丑角”或“闹腾”、“红火”之意的与演员化装扮演各种喜剧人物有关。这一歌舞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正月十三至十六之间进行,艺人们穿上行头,在村子里走街串户表演祝贺新年,祝福主人吉祥如意,一般是走到哪里,表演到哪里,就吃住到哪里。浩德格沁由三个部分组成:沿途歌舞、场院歌舞和室内坐唱。其中以坐唱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也有领唱和众人应和等形式;演出程序和内容有固定的套路和人物角色,典型的为《西游记》故事的表演。演出时带有面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舞蹈伴奏和作为演唱时的间奏。按照当地的习俗,浩德格沁有着祈福、求子、驱邪、送吉祥之意。
例七:
《祭火歌》就是一首典型的具有仪式功能的浩德格沁民歌,全曲是由三个乐句(每4小节一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各个乐句在呼应中求得平衡。旋律用二度、三度级进的手法衬托出音乐的安静;变化拍子的应用及色彩柔和的商调式表现人们祈福的虔诚。
例八:
《四季歌》是一首祈福、期盼幸福生活的浩德格沁民歌。全曲是由平行乐句(每4小节一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缠绵的A羽调式与旋律中三度四度音程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爱情追求和幸福生活向往。
通过对几首具有代表性民歌的分析不难看出,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集的九首长调民歌、十九首短调民歌和十四首浩德格沁民歌中,从音乐结构上来讲,以上三种民歌大多是以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居多。不同的是长调民歌节奏相对“自由”,乐句较长,因而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演唱,使音乐更具有个性化的抒情性;短调民歌结构短小,节拍明确,句法整齐,音乐形象鲜明,使音乐更具有明快的节奏性;浩德格沁民歌,有的歌曲像朗诵调,节奏单纯,音调平稳;有的歌曲类似安代,句逗短促,节奏鲜明。从音阶上来讲,这些民歌均采用五声音阶,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调式上来讲,长调民歌以羽调式居多,宫商角徵调式较少;短调民歌以徵调式和羽调式居多,宫角调式较少;浩德格沁民歌以商调式居多,宫角徵羽调式较少。总之,上述三种体裁类型的民歌是内蒙古东部区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歌的典型代表和音乐主体,对其音调及旋法特征的梳理和探究,对于深入学习和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编辑委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