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
摘 要:葬礼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隆重表达。汉族丧葬因地方习俗不同其仪式呈现出多样而厚重的文化意义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一个汉族农村M村葬礼习俗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当地对葬礼中符号的阐释,并认知其隐藏的地方文化体系。
关键词:汉族葬礼;象征符号;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3-03
人生礼仪的终极展演——葬礼,是人们基于对祖先的信仰,由此而进行的一系列关于人-灵魂-神的仪式。养生重死历来为汉族社会所提倡,入土为安也承载着农耕社会中世人的生死观念。通过对四川德阳的一个汉族农村M村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①以此获得当地的传统丧葬习俗以及当地人对此的阐释。
M村由13个汉族宗族自然村组成,同宗以聚居为主散居为辅的方式分布在一个到三个自然村落。当地习俗认为非自然衰老而离世的人不仅让家族和村落遭受晦气,而且是对祖先的不孝,所以这类人死后都是被家人默无声息地掩埋,得不到正常的临终关怀。因此本文仅以因生理机体衰老而离世的老人的葬礼为研究对象。M村生命终极关怀起于花甲后的对“后事”的准备,形式上止于“百日”,但是对逝者的记忆仍通过各种节日或事件的祭拜来延续,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呈现了世人对于人-神的关怀。由于当地丧葬仪式会关联到前期的诸多要素,所以特别追溯了晚年“后事”的准备和生命终结的场景。
一、临终
当地老人言:“古话说,‘60吃年饭,70吃天饭,到了70就是过一天是一天,今天不知明天事(命)。”年满花甲,即进入晚年,逐渐地接近生命的尽头,即临终。
花甲,当地人解释为年满60。不到60岁而离世的人,称之为“豆子鬼”(短命鬼),在当地方言中骂人话“短命娃娃”就是用来诅咒对方活不到60。至于为什么叫“豆子鬼”,年老的人说:“满了60去世的人,在世上(阳间)耍3天就可以投胎了,没到60就死了的人是野鬼,要游荡3年才可能投胎转世;敬神(祭祖)的时候,满60而逝的是作为祖老先人,先于祭拜天地菩萨,而不到60死的就是作为鬼来祭拜。祭先人和菩萨是求保佑,敬鬼则是请其远离活人。”②
(一)花甲后的“后事”准备
不成文的习俗:老人一旦年满花甲,儿子媳妇就开始为“老时”(指寿终正寝)准备。
所谓后事,就是子女为临终的人准备善终的物品,特别是“寿料”(木棺)和“寿衣”。“寿衣”,即“老衣”,指人死后穿的衣服以及棺内用的垫物和被子,一般用棉布制成。寿衣和木棺的准备有许多讲究,以闰年闰月置办为最好,意为更长寿。寿衣都为素色,老人解释说:“忌花色,花的要不得(不行),(已逝的人在)阴间得不到。”女儿或老人自己准备鞋子;女儿按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和姻亲人数准备数量相当、长度适当的白布,用作葬礼仪式五服之内亲属头戴的“孝帕子”,即所谓的“披麻戴孝”;媳妇准备衣服、裤子、床单、被子、枕头和逝者头帕。男女逝者都以白色上衣和白色裤子为基底。如果逝者为男性,其不同之处在于穿长衫外套(白、灰、黑),穿儿子准备的裤子,当地盛行古言:“(后代)要想富,先穿(儿子的)裤。”
儿子准备木棺,以红布缠绕放在老人家里,其上不能放置任何东西。据老人叶某说:“他(老人的老伴)把电扇放在(木棺)上面,晚上(自己)睡觉时一直觉得胸口闷,压得踹不过气来。”
生基,又称“红棺”,是当老人健在时,家人请风水先生择地而修建好的墓地,意在为使老人安心养老,也是为祈求老人添寿。
(二)“后事”禁忌的解释
老人经常会说:“(我们这里)自古以来就盛行这些礼节(传统规矩),必须有啥子(随葬品,‘做道场),忌讳哪些人、物、事等。”不按礼节做就会不利,特别是影响后代。在当地的文化意义体系中,老人认为:“无衣无棺,什么都没有就到阴间去,这会使亡者在阴间遭受困苦,受到欺辱,自身难保;没有随葬品,就不能打通关系,摆不平事,难以保佑生者以及后代子孙。”所以对“后事”准备的谨慎不仅是为了使健在的老人不用为死后担心,更多的是为子孙繁荣昌盛。
二、落气,生命的终结
“落气”,指气绝,也常用“走了”一词委婉说明人去世。
送终需所有直系后代在场,一方面是听取老人“落气”前的遗言,据说老人一般都预感到自己所剩下的时日,所以在“老时”的前些时日就开始安排家事,一般是关于自己财产的分配和子女尚待处理的的事情;另一方面是老人与后代相互告别,使老人了无牵挂。不能为老人送终被认为不孝,老人说:“再远的人都要赶回来为老人送终,错过为老人送终,子女会遗憾终生,自责为不孝子。”
当老人落气时,要播放落气歌。老人落气时,后代守在其床前哭歌,从落气开始,丧歌便在整个丧葬仪式中播放。此时儿子则燃放落气炮。儿子在家门口燃放落气炮,以告知周围此家有人逝世,村里的人或过往的人则需注意言行和有关活动。此外也提醒有需忌讳的人绕道而行。小孩子阳气不足,忌接近这种阴气或煞气重的地方。
三、料理后事
料理后事也称“善后”,指人老(死)后血亲为其所操办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主要为装裹、请阴阳和发丧。入殓前的所有的仪式都是在私领域(逝者家内)展开,其后的葬礼仪式则是在公共空间(家门外或稍远的开阔空间)展开。
(一)装裹
此地的装裹包括净身、穿戴、“安背筋”、安床及入殓。首先,净身和穿戴。“男要剃头,女要梳发”,一般是血亲为其剃头,媳妇为婆婆梳头。梳洗后就开始穿衣戴“帽”(挽白色棉帕)。穿老衣讲究穿单不穿双,忌穿6件,因在当地方言中“6”与“绿”的发音(lu)是一样的,6件衣服意“后人绿(lu)眉绿(lu)眼的”。一般穿5或9件衣服,从里到外依次是白黑相间。其次是“安背筋”,在木棺内的新垫单上按死者阳寿一岁一根铺好白线(长度从背延伸到尾椎),愿死者来世添寿。再次,安床及入殓。从床上抬到木板或凉席上,仰卧,手脚伸直,掩其面,烧“倒头纸”。入殓要按照家族老者的指示将遗体安放棺内,并点“脚灯”(路灯)。旧俗认为,人死后到阴曹地府的路上,一片漆黑,要在棺材(灵柩)之下点一盏灯为其照明。endprint
(二)请“阴阳”
“阴阳”在整个葬礼中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一个集体,但一般称仪式主持人为“阴阳”,也叫道士。整个队伍各有分工,有阴阳、锣鼓师、纸扎师傅,诵经师傅等。请“阴阳”主要是为亡者择选风水墓地和出殡的日期。最初阴阳一个人到场,道场成员待定好出殡日子后才来丧家“做道场”。
阴阳的初次展演是“看地”和择日。“看地”是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与“落气”的具体时间来为其选一块好的风水墓地。“风水宝地”意在使祖先安息以保佑后代昌吉。出殡日子的选择应该避免冲煞活着的直系血亲。
(三)发丧
发丧相当于讣告。首先,死者家属要将挂有彩幡的长竹竿插到堂屋(祠堂)的正“朝门”(四合院正大门)口方向,人死后丧主要发丧,由死者家属戴孝到亲戚家,报告死讯。习俗是“男死先报族,女死先报舅”。事实上不管男女,都是族人先知道此事,只是应按照此礼节去行戴孝磕头礼。丧主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否者被认为不利、晦气。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但一般是同辈或长辈来接见。
四、葬礼及葬礼中象征符号的意义
葬礼,在当地的文化系统中,人们普遍叫做“丧事”。办丧事主要是请道士为亡者做道场。道场仪式持续3、5、7天不等。
(一)“做道场”:超度亡灵
在正式超度亡灵之前,需搭建灵棚,灵棚即为道士们的工作器具放置场所,也是“做道场”过程中的敲(锣)打(鼓)唱(丧歌)念(经)的主要场所。
“开路”和“接亡”:从死者的卧室到宗族的堂屋(祠堂)之间用高板凳(方条凳子)一条接一条,并在其上架第二层板凳,然后再以整块长白棉布放置于顶层板凳上,并燃香蜡,烧纸钱。当地人解释说:“阴间设有很多关卡,如果没有道士为死者“开路”,发给引路钱,守关卡的鬼卒便不予放行,因此要请道士为其开路。”“接亡”指引亡灵在3天之后归来的道路,道士团在此过程中诵经敲打,引领亡灵认路回家。
“圆盖”:开路和接亡之后举行此仪式,也称闭殓。闭殓前所有血亲和姻亲以逆时针方向绕装有遗体的棺材转一圈,看死者最后一眼,与遗体告别。道士敲打念唱,随后即盖棺。盖棺后亲人要哭歌以祝愿逝者来生日子幸福美满。之后是亲属披麻戴孝治丧,在长辈或道士的指引参与下进行治丧仪式,由儿子孙儿为其燃烧纸钱,其他皆下跪磕头敬拜。丧家在堂屋设灵堂。
“请水”:由阴阳引头带领诵经团,亡灵的孝子(长子和次之)提桶和拿系红布条的竹竿紧随其后,从家里出发到村里公共的水井旁用竹竿系水桶打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同时,纸扎师傅为亡灵制作“灵房子”,即赠灵魂在阴间的居所,并要编制花圈、金童玉女等以备阴间使用,以示子孙对亡者的孝敬。
“买地”与“踩地”:为亡灵在阴间买地,即以石灰在宽阔的空地,一般是晒坝(晒粮食的公地)圈地,同时烧尽可能多钱纸(付钱买地),地越宽,逝者在阴间得到的住居就越宽。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要焚烧金童玉女、灵亭纸房,焚烧的同时亲属要参与踩地仪式。“踩地”指以燃烧的纸房为中心,家族所有人围绕其外延的石灰圈踩跳,以保佑子孙后代多福少难。
(二)“上山”
“上山”即出殡,“上山”预示着丧事将结束,告别亡灵,亡灵也将认祖归宗,到另一个新世界找寻自己原有的家族亡故成员。
鸡血绕灵柩是出门时必需举行的仪式。地方的县志上记载“‘发引,指先用鸡血绕灵柩洒一周,贴鸡毛于灵柩前端,置雄鸡于灵柩上,丧家亲属身穿孝服在木棺旁大哭,再次进行祭奠,祝告迁柩以及捧灵牌置灵亭。”③“上山”途中燃放鞭炮,一边走一边抛撒纸钱(买路钱),吹奏唢呐,敲打锣鼓。亲属沿途将胸前小白纸花系在柏树上。
入土为安,“有石难安”。M村梦氏老奶奶说:“千万要请信得过的人(不会害自家的人)去山上墓地准备,要保证墓底平坦没有任何石头在木棺下面,这样对后人不利。”孝子跪地磕头,将棺材放下,先由孝子起土倒在棺材上,随即子嗣掩土垒坟,丧家将孝帕挽于头上。放鞭炮,将衣服扣子上的一绺红布解下系柏树上,旨在表示后代红火。生命的终结也预示着新生命即将开始,即“死亦生”。
(三)谢孝
谢孝也称作喜宴。喜宴是两天以来的第一餐也是最后一餐荤宴,是丧家对宗亲和远方姻亲的参与表示感谢,尽情吃喝的场面展示了阈限期后的集体的欢腾,人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在其严肃—欢庆的转换中,表达了对死—生轮回的理性认可。葬礼结束,然而对于生命终极的关怀还在延续,如“复三”、“烧七”及“祭百日”等。
近年来,M村传统土葬不仅受到火葬政策地影响,也因农业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死和丧葬。这两种要素逐渐地在消解地方的传统丧葬文化,并对具有深厚乡土气息的汉族丧葬文化意义体系形成了威胁。这使得老人非常担忧自己后事的操办,一再向子女表达保全体入土的夙愿,希望灵魂得到超度,以完整身体进入另一个世界。尊重长者的意愿是后人对其最大的孝敬,所以这也成为对生命关怀的首要因素。
注 释:
①调查时间:2013年8月.
②本文中的未加说明的引用出自叶氏,所涉及的访谈内容也经此次田野点其他访谈对象的核实。
③中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江县志[M].2012.
参考文献:
〔1〕中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江县志[M].2012.
〔2〕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