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东
5月4日至11日,李克强总理出访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肯尼亚四国,并对非洲联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李克强清晰勾勒了新时期中国对非关系的基本政策框架,明确提出中国愿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打造中非合作的“升级版”。此访是继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非后中国主要领导人对非洲的又一次重要访问,也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总理首次访非,又正值新中国首任总理周恩来首次访非50周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旅,对弘扬中非传统友谊、推进双方务实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新阶段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中非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具有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希望追求,双方找到了历史的契合点,50年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结下深厚友谊。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援建的坦赞铁路成为中非友谊的象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非洲兄弟帮助把中国“抬进”联合国成为中非友谊的佳话。中国共向53个非洲国家援建了1000多个成套项目,派出技术人员35万多人次,累计在华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50000多名,向42个非洲国家派遣了医疗队,累计派出1.8万人次的医疗人员,诊治了2亿多人次的非洲患者。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非政治互信不断加强,高层往来频繁。习近平主席去年成功访非,多位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共同把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102亿美元,是1960年的2000多倍,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存量超过250亿美元。中非人员往来超过150万人次。同时,中国继续向非洲提供大批受援国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资、技术援助和现汇援助。
应该说,当前的中非关系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一,中非都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已达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举世瞩目的进展;中国已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平稳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扮演着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非洲则从贫困、动乱、弱小的代名词变成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大陆,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双方可以找到发展阶段的契合点。
第二,中非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新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国梦”引领中国的发展。为此,中国提出了发展的“双百目标”,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目前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非盟正在制定2063年远景规划,绘制非洲未来50年宏伟蓝图。中非都共同面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可以找到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契合点。
第三,中非对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愿望更加强烈。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中非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文明重要两极,是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关系。从中国来讲,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伴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其主动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同时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环境更趋复杂,外部大国和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和牵制日益增加,进一步发展对非关系将扩宽中国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大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从非洲来讲,非洲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促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期待加大对华合作,认为中非在全球发展、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应共同发声,这有助于全世界倾听非洲的声音,尊重非洲的作用。中非可以找到对外战略的契合点。
正如李克强访非期间所说,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历史经历相似、发展任务相近、精神追求相通。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取得新成就,令人鼓舞;中非合作到了提质升级新阶段,前景广阔。
新挑战
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中非合作领域不断扩展,相互联系愈加紧密,双方关系日益发展壮大,这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高起点上迈出新步伐更有这样那样的挑战。
首先,如何处理好对非友好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中国对非友好是不讲条件的。古人云,“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中非友谊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关键在于双方能够真心相交、真情相助。在新的时期,中非关系正在由注重“政治合作”转向更加注重“政经互动”,经贸往来占有的分量有增无减。企业追求利润,没有利润的经营不可能持久;同样,只讲利润,要么嫌利润太薄甚至赔本买卖而抽身而去,要么罔顾企业社会责任,搞僵了同当地关系,混不下去了。中非要构建全方位的互利互惠、协同发展模式,必须确保双方企业、国家和民众都能够从经贸往来中获益。过去,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经商比较容易赚到钱,当地和外来竞争比较少;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投资经商不仅面临来自西方和其他发展中大国的竞争,也出现了中国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企业既要讲利,又要讲义,更要避免急功近利。
其次,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与平衡发展的关系。根据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国家对企业走出去投资矿产资源领域的支持越来越大,而就区域而言,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不少非洲国家将矿业部门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非洲迎来历史上矿产资源投资的良机。近些年,中国在非洲的矿产资源领域增加了投资,获得一个稳定的资源进口渠道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但中国企业开发和进口非洲资源招致一些西方国家甚至一些非洲国家政客的指责,他们批评中国在非洲进行“资源掠夺”,将中国援助和开发自然资源挂钩,丑化中国形象。事实上,中国对非资源投资仅占对非投资总额的20%,非洲石油出口的一多半是对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华石油出口只占不到1/5。相反,西方国家垄断了非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和地块。中非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互利共赢、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的,受到非洲人民欢迎。尽管如此,中国必须更加注重对非经贸合作的平衡发展,提高非洲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帮助推动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授人以柄。endprint
再次,如何处理好非洲对华高期望值与中国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中国对非援助有着“重承诺、速度快、质量好”的口碑,非洲国家都充分肯定中国对非援助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起的积极作用,高度认同和赞赏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模式。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连续出台对非援助重大举措,对非援助的效果十分明显。与此同时,非洲国家普遍更加倚重中国的大国地位,对中国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希望中国提供更多的援助。但中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还排在世界第九十位左右,甚至低于一些非洲国家。非洲国家对中国不断提高的期望值已大大超出中国的实际能力。诚如中国领导人所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在此情况下,双方需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和处理好中国援助和非洲期望之间的关系。
新思路
中非加强合作既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于中非合作,机遇总比挑战大,办法总比困难多。
习近平去年访非时提出,中国对待非洲朋友讲“真”字,开展对非合作讲“实”字,加强中非友好讲“亲”字,解决合作问题讲“诚”字。习近平最近又强调,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中国致力于推动全方位和互利共赢的中非合作,始终遵循“真、实、亲、诚”的理念,秉持正确义利观,帮助非方筑巢引凤、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惠及非洲人民,共圆发展振兴之梦。李克强访非期间提出,为进一步深化中非合作,双方应牢牢把握真诚平等相待、增进团结互信、共谋包容发展、创新务实合作等四项基本原则,并倡议积极推进“六大工程”。
上述理念、原则和工程构成了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的基本要素,展示了中非合作的新思路,体现了中非合作新的着力点。
其一,做好中非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根据中非双方各自经济发展优势和需求,中方将积极参与非洲工业化进程,加强同非洲的产业合作,促进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发展,推动能源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非产业战略对接。中方将积极参与非洲公路、铁路、电信、电力等项目建设,重点构建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这“三大网络”,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中国将继续支持非洲中小企业发展,并与非洲开发银行商谈建立联合融资基金,搭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支线航空网、高速铁路网三方合作平台。
其二,做好与硬合作相适应的中非软合作。力争实现2020年中非贸易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向1000亿美元迈进,上述硬目标可以给中非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也需要中非双方做出艰巨的努力。在实现上述硬目标、硬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和软合作的推进。中国企业在非投资经商,应重视企业形象,自觉维护国家形象,承担起在当地的社会责任。中方将实施人文交流合作工程,加强中非人文互动,办好“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中非民间友好行动”等品牌项目,增进中非相互了解和包容。中方将积极实施和平安全合作工程,深入落实“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积极探讨向非洲常备军和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提供帮助,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帮助非方增强维和、反恐、打击海盗等方面的能力。
其三,做好可持续发展大文章。中非都希望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方将积极实施“非洲人才计划”, 通过开展科技教育合作、强化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把技术、培训、管理经验与非方分享,帮助非洲国家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中方还将与非洲实施减贫合作工程,为非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中方将加大对非洲生态环保的投入,不断加强中非生态环保领域合作,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使中非关系提质增效,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双方关系发展的主旋律。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