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媛媛
都说语文难教,是因为语文太博大精深了。既然是博大的,就不能只管窥其一斑;既然是精深的,就不能只浮光掠其影。要能认识她的丰富,领略她的风采,突显她的性格。
性格一:深情而美丽
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是生命的显现,每一篇文字都是一个灵魂,所以语文课堂是生命、情感的课堂。美学家李泽厚说“美在深情”——“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美在深情的文字。《离骚》《孔雀东南飞》《锦瑟》等,哪一篇不是情致深婉、惊采艳艳的文字?哪一篇不是至死不渝、催人泪下的篇章?还有杜甫、文天祥等诗人的诗作、辛弃疾词等,都秉承了儒家执着的传统,执着本身就是一种深情,是对家国和百姓的深情。《陈情表》《李清照词》等作品,为我们呈现的则是对亲人的深情,至孝与至爱,让我们动容唏嘘。语法、字词只是这些文字的躯体,而不是灵魂,它们的灵魂是深情之美。所以教学时要能突显语文的这一性格,让深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与文本是有距离的——时空的距离、心灵的距离。《离骚》离我们很远了,屈原的执着也会让学生感到不解,至死不渝的爱也不一定能打动每个学生,所以老师要能帮学生消除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知人论世、再现情景、设身处地、动之以情,让学生自觉自然地接受深情的滋养。情感也需要教育。如果学生的情感认同跟文本表达的情感认同不能一致,就会影响他们跟文本的亲近。如果他们信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又怎能会被“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挚爱所感动?所以师者要注重以高尚深挚的情感教育感化学生,以弥补当下人们普遍的深情缺失。
性格二:智慧与明达
读书明智。文字是作者情智的结晶,读书是在开启自己的心智。读先秦诸子更是在亲近卓绝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这是我们至高至纯的智慧源头。诸子的形上智慧,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和哲学的思辨。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有无相生,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等,都为我们的思辨提供了最高典范。若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探讨思考,不仅能收获高深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宏大锐敏的思维品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高深,但不畏惧,更不拒绝,保持向往之心,便能得到智慧之光的烛照。先秦诸子都擅以比喻说理、以故事说理,虽然高深,却显得浅近,要让学生多识记这些巧喻和故事,思考其中的道理。我曾经跟学生一起整理过《诸子智慧故事六十则》《妙语集》,让学生常读常思,以丰富自己的智囊。
引导思考,不只在于读诸子百家,智慧之语在教材中俯拾即是。小说《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平常之语却孕育着深刻的哲理。他在捕鱼归来时问自己:“‘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因为追求高远,才会遭遇挫败,所以挫败也成了勇气和尊严的见证。《宇宙的边疆》,题目很耐人寻味,我问学生:宇宙有没有边疆?如何理解题目?通过思考,学生答出:人类探索的空间有多大,宇宙的疆域就有多大,探索所及的地方,就是宇宙的边疆。
教育最终要让学生过智慧人生。什么是智慧人生?孔子教我们要勇于担当,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言放弃;教我们诚信处世,见利思义,敏而好学——这就是交给我们智慧的人生。庄子用大鹏等形象启发我们人生在世当有高远的追求、宏大的志向,正所谓“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用高大的栎树启发我们,要尊重生命,不能使生命沦为工具,“物物而不物于物”,保持生命的自由和尊严——这也是交给我们人生的智慧。
当今时代,我们有些人在物欲的驱使下,丢失了人性,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有的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而只有在智慧的引领下,才能走出迷雾,走向真正的明达。
性格三:古典与韵味
我们的教材有很多古典诗文,仁义、忠贞、孝悌、气节,是古文中贯穿的主要精神。即便是现代诗文也有很多古典的情怀与含蓄的韵味。
《雨巷》虽是现代诗,却弥漫着古典的气息。紫色的丁香、长长的雨巷、一把油纸伞、淡淡的愁怨,都成了古典之美的一个个符号。《再别康桥》即便是告别异域风光,也是在跟古典的影子道别。那“河畔的金柳”,又何尝不是我们的“长堤之柳”;那“软泥上的青荇”,又何尝不是《诗经》里的“参差荇菜”。还有那“别离的笙箫”,都是我们古诗里的抒情元素。所以教语文,很多时候都在品古典的味道,也是最中国的味道。
寻味是接通古典韵味的一条路径。读《荷塘月色》里“树(柳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这一句,学生对“烟雾”的比喻没什么感觉,更谈不上什么美感,教师要能拨开这层烟雾,让学生一睹“烟雾”的风姿。带领他们品味“江上柳如烟”“烟柳画桥”“烟里丝丝弄碧”等诗词句,让学生明白“烟”与“柳”在古诗词里常常是一体的,“柳如烟”写出了柳的飘渺之感、梦境之美,这也是《荷塘月色》里的一种情味。从下文采莲的事情来看,作为文人的朱自清是很怀旧的,他要在那种浪漫而美的情境里,有所沉浸,有所寄托,他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有伤别,有思乡,而柳是不是在替作者惜别那渐行渐远的古事呢?是不是在尽力挽留那些不该离别的情怀呢?通过如此寻味,很多感觉都像小鸟一样飞了回来。要知道有些古典意象,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像一个空空的鸟巢,是没有生机的,而老师的责任是跟学生一起,让这些空巢在文本里焕发生机。
古典的味道也在诗词的平仄里,抑扬顿挫、对仗押韵,是在用声音回荡着古典的韵味。所以古诗词教学很讲究诵读,体味它的节律之美、情韵之美。诗、词、曲,各有各的读法和讲究,诗庄、词媚、曲俗,所以诗要读得高旷敞亮一些,词要读得优雅婉转一些,曲要读得松散口语一些,这当然是就整体而言的,诗词的味道很多时候是读出来的。
很多意象都带着古典的身份,向我们讲述着世代讲述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根脉,在岁月的时空里延伸。
性格四:生活与情趣
语文是生活的,这里“生活”已不只是名词。生活需要情趣的点缀,也需要情趣的引领。中国人向来是讲究生活情调的,尤其是文人墨客,讲究风雅趣味。登高赋诗、花间酌酒、曲径漫步、月下泛舟,这些都是诗意而雅致的情调。“涉江采芙蓉”,寄给远方思念的人,多么唯美的情感表达,多么洁净的心灵世界!相比之下,赠金赠银就显得格外俗气。这份质朴的情怀,要让学生好好感知。
苏子与客曾于月下泛舟赤壁,饮酒赋诗、吹箫和歌,这既是雅兴,也是对生活的超然。东坡的旷达不是实现在与世隔绝上,不是实现在参禅悟道上,而是实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上,追求生活的情调,寻求人生的滋味,这方面,东坡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曲水流觞,这是兰亭聚会的雅事;荷塘漫步,这是朱自清对宁静的找寻;静对牵牛花的兰朵,这是郁达夫在静对故都的秋;将绿牵引到窗前,这是陆蠡在和希望对语。文字中诸如此类的雅兴,随处可见,但也容易被忽略。老师在这一地方要略作停顿,至少要给学生一个提醒,以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情调。
培养情调,倒未必非得让学生月下泛舟,曲水流觞,而是要接受这些情趣的感染,以提升自己的性情。现实的压力和节奏,让我们淡忘了情调,疏远了诗意,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学生从文本中寻觅,让一朵朵情趣的浪花,在他们的心湖中盛开。
语文的性格是丰富的。语文课堂是由语文的性格决定的,更是由语文老师的性情决定的,以自身的丰富还语文课堂的丰富,这是对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要求。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市寿县第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