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标题做文章,运用提问解文本

2014-06-06 12:37:28江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贾府陌生人灵魂

江斌

读懂文本的基本要求是,把握文章思路,理清句段关系,归纳文章主旨:前两个是属于结构层面的,后一个是属于内容层面的。在解读文本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针对题目提出问题,并由此发散提问,一步步地理清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对此,笔者作了一个尝试。下面是笔者解读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散文《陌生人》的课堂实录(部分):

师:“陌生人”的意思是什么?

生:不认识的人。

师:文中的陌生人是指谁?在何处点明?

生1:陌生人是多米尼克本人。

生2:陌生人是多米尼克的灵魂,在文章倒数第四段点明。

师:为什么多米尼克称自己的灵魂(本人)为陌生人?

生1:说明他自己变了,变得连自己都无法认识自己了。

生2:灵魂已出窍,活着如行尸走肉,说明人应该反省自己。

生3:一个人对自己的灵魂是陌生的,可见肉体和精神的分离,揭示了多尼米克内心的空虚。

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生1: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再这样堕落下去了。

生2:作者也在试图告诉我们,人要学会与自己的灵魂相处,不要让灵魂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生3:是对当时上流阶层看似热闹浮华而精神世界极度空虚麻木的生活的讽刺。

生4:与灵魂的独处是高贵而幸福的,而浑浑噩噩的热闹才是真正的空虚孤独。

以上问题主要针对标题提出,从中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之间逻辑思维性很强,环环相扣,可谓是抽丝剥茧地提出问题,一步步地直达文章的主旨。

标题离读者的距离最近,读者最先了解到的文本信息也是标题。我们平常所学的每一篇课文的题目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因此,要想读懂课文首先要理解课题所蕴藏的含义。题目好比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窥视人的内心世界;题目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文本结构思路、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所以,围绕题目提出问题,并发散开去,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读文本的终南捷径,然而,遗憾的是,有些人在解读文本时,对标题或走马观花,或视而不见,即使稍作停留,也不做充分挖掘,错过了解读文本的绝佳时机。

那么,我们该怎样围绕标题来做文章,运用提问来解读文本呢?

题目的类型有很多种,有偏正式标题、并列式标题、动宾式标题、主谓式标题、单个词语标题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提问,提问的重点不一样,但提问都必须有一个归结点,或结构思路,或文章中心。如果是偏正短语类标题,要针对中心语提问,比如重庆高考阅读《瓷器的意味》,针对题目提出问题:瓷器的意味是什么?在哪一段揭示出瓷器的意味?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文章最后一段揭示了瓷器的意味,瓷器的意味实际上是做人的意味,即尽做人的本色。教师在此基础上又追问:前面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略加思索便会知道,前面段落写了瓷器的发展情况。这样以题目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针对题目提问既理清了文章思路,又抓住了文本的主旨;教师还可就此归纳出散文的惯用写法: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现象到本质,文中的事、物、人、景是作者情感的媒介,通过他们去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散文一切内容与形式的作用,是为写作目的这个归结点服务。明确这一点,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就不会只停留在人或事的表层了。

并列短语类标题,这样的标题往往有几个并列的成分就写了几方面的内容,这类题目一定要弄清楚彼此之间是平列关系,还是陪衬关系,提问时可采取各个击破之法。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问题:这是怎样一片海?老人在海上做了什么?可以看出老人是怎样一个人?由题目延伸出来的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囊括了文章所有的思想内容。老人与海的关系:海是老人活动的舞台,没有海这个舞台背景,就无法陪衬出老人的硬汉形象。此外,这类标题的思辩性有时很强,所以,挖掘其内在联系方能叩开阅读理解之大门。

动宾短语类标题,提问的重点应放在动词上,比如《过秦论》,我们可以围绕“过”字做文章。提出问题:“过”字为何意?“指出某某的过失”之意;教师进一步提问:指出谁的过失?过失是什么?文章哪些自然段在指出秦朝的过失?学生很快回答是最后一自然段。接着问道:其余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稍加思考便会回答出“秦朝的兴亡史”。这样,从题目入手很快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1至4段叙述秦国兴亡史,第5段议论秦朝灭亡原因。由题目升华出一系列触及文章主题的问题,且问题之间又环环相扣,让学生思维处于连动之中。再如《劝学》,针对“劝”字下功夫:“劝”字为何意?勉励谁学习?为何要勉励性恶之人学习?这些问题会触及到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荀子是在勉励那些性恶之人学习,通过学习,改造自己,成为君子,这对当代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谓短语类题目,这类题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人物、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但仅仅了解了主要内容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走向文本深处。这时,我们可针对题目发散性地提出问题:林黛玉是何许人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她是如何进贾府?进了贾府后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后三个问题又与题目中的贾府联系上了,而对贾府的介绍在解读《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针对这类题目提问,主语、谓语、宾语应统筹兼顾,既要重视主语,又要针对谓语提问。有时还可以对谓语进行补充提问,如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这个题目,意思为“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补充为:治理得怎样?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便可得出结论,并由此深入到文章中去。

如果是单个词语类标题,这样的题目一般来说是文章的线索,我们可直接提出问题“线索是什么”,就此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比如叶圣陶的《夜》,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妇人静夜守候,询问阿弟,证实死讯,承担责任;暗线是:革命夫妇革命被捕,惨遭杀害,遗书寄情。如果要做深入赏析,还必须弄清题目的特征,可以提出问题:“夜”有什么特征?学生定会回答出“黑暗”。教师可追问:那么,当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学生定会回答出“黑暗”。小说以《夜》为标题,则是因为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夜里,同时也象征了中国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的黑夜之中。此外,通过这类题目还可看出文章采用的手法,如巴金的《灯》,读者一看就应该知道文章肯定是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灯应当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而事实上,作者的确以灯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总的来说,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方面既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又遵循了人的思维过程原则,能够让教师、学生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头绪中删繁就简,从而找到一条解读文本的终南捷径。当然,解读文本还应潜入到文本当中去,去读,去品,去悟,去感受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解读文本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诵读、抓关键字词、抓议论抒情句段、抓过渡段落等,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别。只要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这样,教师教得愉悦,学生读得轻松,悟得透彻,答得正确。文本解读才会变得真正有意义,课堂才会变得富有生机。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红旗中学校。

猜你喜欢
贾府陌生人灵魂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如何面对陌生人
儿童绘本(2017年8期)2017-05-10 18:18:21
陌生人敲门不能开
灵魂树 等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4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20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