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2014-06-06 12:37:28李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翠翠边城沈从文

李军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地位:《边城(节选)》处在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本单元课文均是中外名家之作。他们或展示古典英雄的侠肝义胆,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或揭示封建社会民众的麻木愚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或赞美人间真情与人性美。人文内涵深厚,艺术各具特色。本单元的安排重在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人性,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体味生活。

2.本课地位: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它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二、学情分析

1.本课内容较长,意蕴深刻,但所写内容以情动人,贴近生活,学生感受起来不太难。

2.高中生对小说情节比较感兴趣,可以从情节叙述中简要概括出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要能够整体把握小说的内涵,鉴赏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之美,恐怕大多数学生需要老师引导着进行个性化鉴赏,从而一步步提高鉴赏能力。

三、目标确定及教学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2.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法

1.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展开阅读。

2.创设情境法

设情景让学生更容易体味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

四、说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一)以情动人,导入新课

(二)预习交流,分享成果

(三)简叙情节,感知文意

(四)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1.细读情节,找出多种情感

2.精读语段,体味湘西风俗美

3.研读语段,体会人性美

(五)整合情节,探求主旨

五、整体设计意图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故将题目命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1.有条件的学校可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若条件不允许,准备湘西风光图片。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和环境描写,初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沈从文作品的风格。

3.语言积累

蘸(zhàn)酒 茶峒(dònɡ) 老鹳(ɡuàn)河

傩(nuó)送 气氽(tǔn) 碧溪岨(jū) 鞶(pán)鼓

镇筸(gān) 糍(cí)粑(bā)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为语文学习的一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小说的习惯。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一)以情动人,引入新课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十三岁就参加预备兵训练,后正式入伍,其早期创作大多是写童年生活和青少年行伍生活,具有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1931年以后的创作转向现实生活,在理想化的牧歌情境中表现着作家所向往的人情和人性美。作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创作成熟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导入新课:“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楚,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这副对联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丰富可感的画面,带我们走进了一段段感人的情感。它也是对沈从文先生作品的一个最好的诠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副对联构建的世界,去体会此情此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以文中真情触动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预习交流,分享成果

交流预习第3题。

步骤:

(1)各小组二号在黑板上写答案,组长组织成员讨论订正。

(2)用红笔在黑板上纠错。

(3)全班齐读词语两遍。

(三)简叙情节,感知文意

1.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预设:第三章 风情民俗

第四章 往事如梦

第五章 心事有谁知

第六章 心头涟漪

设计意图:小说情节中含有相对独立的小情节,让学生养成分析小情节,把握大情节的习惯,培养学生归纳局部小情节的能力。

2.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仿照下边例句造句。

例句:《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参考:《边城》是一幅斑斓的民俗风情画。

《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

《边城》是老妪絮絮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

《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谈感受,初步领会小说的主要风格,同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四)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1.“虎耳草”在文中有什么意义?

点拨:纵观全文,虎耳草这一细节伴随歌声出现,伴随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了翠翠的爱情从朦朦胧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

学生答:虎耳草俗称金钱荷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心形的东西美丽,如意(如同心结)。所以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联系诗歌当中的意象分析法,抓住典型特征分析蕴含感情意义。

2.了解整篇小说梗概后对翠翠的初步印象,完成对翠翠形象的整体感知。

学生:美丽、善良、至纯至真……

明确: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加以分析人物形象。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习分析爷爷、顺顺、天宝、傩送的形象。

3.节选部分主要表达了人类哪些“爱”?

预设: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边城百姓间的睦邻之情。

步骤:

1.独立完成。

2.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归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训练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五)整合情节,探求主旨

1.回顾全文,梳理情节,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归纳: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和性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全局,结合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等分析小说主旨的能力。

2.延伸扩展: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以学生讨论方式进行)。

多媒体课件显示: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 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明确:《诗经·郑风·子衿》表明一位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悠悠我心”表明绵长的忧思,表明女子内心对情人想念不已。《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选取了五种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来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炽烈。应该说这位女子是非常大胆和直白的。

翠翠和以上两位女子比,显得含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的爷爷也没有启齿。翠翠仿佛活在梦幻中,她的内心世界是复杂微妙的,是别人,包括爷爷所无法体会的。这也是造成日后悲剧的一个原因。

设计意图:例举不同作品中的不同典型人物,加以性格,环境等不同因素的比较,让学生分析得出不同人物不同结局的原因。

(六)课堂总结

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般的美!

第三环节:课后练习,完成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语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于这篇小说,学生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去理解,去感悟。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环绕生活而锻炼写作的机会。

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云南澄江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翠翠边城沈从文
翠鸟的悲剧
翠鸟的悲剧
边城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4
《边城之材幽之地》
电影评介(2022年11期)2022-12-11 03:12:56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40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8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9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