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林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现状,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变。尽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高中乃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语文,但有为数不少的人语文素质不高:拿不出一手好字,更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或论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受到了全社会普遍的关注。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若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下面谈谈我通过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都强调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量太少。阅读量不够,语言的吸收与积累太少,必然影响学生的表达。
现在一些中学生可以如数家珍地道出某大腕影星、歌星的生肖和爱好,但是对《骆驼祥子》、《围城》、《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了解微乎其微。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量不足,必然导致欣赏层次的低下。欣赏文学作品如同观摩文艺演出一样,是一种享受。它可以陶冶性情,纯化灵魂,增长知识,获得真、善、美。那么,怎样才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享受呢?多读与多看,在读与看的时候,细细地体味,耐心地咀嚼,冥思默想,注意比较分析,如此才能对文章内容和形式获得敏锐感受,悟出为文之道。
二、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想象,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比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纠正街头商店等公共场所出现的错别字;指导学生到农村、工厂、街道进行调查,调查市场供求双方的情况,听取农民对发展生产的建议,倾听工人对下岗的看法,了解老百姓对国家大事的议论;布置学生国庆期间进行采访活动,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织学生参观市污水处理厂,关注自己周边的环境状况,树立环保意识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窗口,成为创新思维生根发芽成长的沃土。
三、激活语文学习的氛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办起校园小电台,组织小记者采访团;组建《滴石》文学社,办起校园文学刊物。小电台设置了“一周新闻”、“海阔天空”、“佳作欣赏”、“你说我说”等栏目,学生们自采、自编、自播,劲头十足。不仅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和丰采,让学生享受到自己创新的果实,诱发了他们的写作冲动和发表欲望。
此外,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激活思维引导创新。如演讲比赛、编课本剧、辩论会(“金钱利与弊”、“减负与加压”、“韩寒现象”“到底扶不扶”等热门话题)等,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培根语)。周围环境气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创新气氛深厚的外部世界会对个人创新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通过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仅靠几册课本,靠每天一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语文教学只有放在社会这个“广阔天地”里,才有活力。如果能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它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总之,素质教育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一个有自尊心、自信心与独立思想的人,一个有着良好思维习惯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人。长期坚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一生“善莫大焉”。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南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