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夏莲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问号,是所有探索道路上的启明星。一个有价值的问号能够引导人们一直不知疲倦地前行,在铺满未知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创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这个“?”无疑也应该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由谁来问?如何来问呢?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充分地开发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讨论,积极主动的发言,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达到学习目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学生的基本素质起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受现有文化知识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制约,想要他们真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不过,针对一些容易理解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方法。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文章,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提问,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于是,在上这一课之前,我就讲明我的想法,让学生做充分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我试着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结果学生积极地提了不少问题,可以说五花八门:(1)荔枝作为一种水果有何特点?作者如何介绍的?(2)作者介绍的荔枝和我们所见的荔枝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3)白居易所介绍的荔枝与本文作者所介绍的荔枝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我们初中学过说明方法,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5)作者又是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很好,对这些问题稍加梳理,就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我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加以点拨、引导。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我想,在这堂课上学生的收获应该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
所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是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就是唯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吗?
不久后笔者又讲到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同样地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学生做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在介绍完作者后,我再一次试着让学生发问,看到他们的状态不是很积极,能够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提出的问题诸如:“境界”一词是什么意思,“人生的境界”指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吗?我请学生来回答。教室里一片沉默,好像他们对这篇文章了无兴趣。接下来,我还是依照自己课前备好的内容进行下去。首先,我把几个准备好的问题抛给学生:⑴作者所说的“人生的境界”分为那几个类型?各有何特点?⑵“觉解”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应该如何理解?“入世”“出世”是什么意思?⑶作者认为怎样才会达到崇高的境界?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句子,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共同解决。最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看着学生依然很勉强的表情,我又举了个例子,让学生来分析:一位昆虫学家在草地上看瓢虫,一个十来岁的小孩也在看瓢虫,他们的境界一样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积极发言,讲出了自己的理解。这节课就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结束了,效果也不错。
这堂颇有波折的课引发了我的又一种理解: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一些理解难度大的文章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显现出来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依然是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指向的。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就是一个“舵”。它可以由教师来把握,也可以由学生来把握。不过,要视情况而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定位就应该是以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与尺度是很重要的。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学问。要想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既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又能够让学生真正有大有收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善于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同学生的个性需求、知识水平、发展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课堂上“由谁提问”的问题,才能让“问题”真正成为有效引导学生思考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山西介休市职业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