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委员“两会”归来谈议案

2014-06-06 09:29:30孟建军
乐器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典艺术两会美育

本刊记者/柳 蕾 闫 伟 孟建军

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美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叶小纲

叶小纲委员在这次“两会”中提交了一篇发言——《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美育》。他对记者说,希望能用这篇公开的发言引起各位委员以及领导与管理部门的重视。

他认为,美育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人的感性素养为主体的生命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美育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在这篇公开发言中,叶小纲用“讲、弃、存、扬、活”这五个字概括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善和现实解读。

他还积极呼吁教育部应成立机构,领导、组织全国美育教育工作,制定、实施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教育指导纲要、教师培训、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相关部委及重点高校和研究部门应尽快协同共建一个类似“国家美育中心”的机构。让学校艺术教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最终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国民美育教育系统。

采访中,叶小纲对记者说:“每次‘两会’的提案很多,与会的委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意见和提案,但会议过后,有关方针的采纳,提案最终落实效率并不高,所以这是每个委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关于艺术教育梦想和现实差距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梦想是不同的,所以不能总体地去概括所谓的差距。但总而言之,我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是抱着很现实的态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遇到问题就要有改进的方法,不要空泛地去谈。‘中国梦’一定要有,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干事情。目前,我们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差距,而且很大。还是要看政府、教育者本身对自身问题的解决思想。”

对于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核心,他很语重心长地说道:“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希望我们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能仰望星空,还能脚踏实地。关键还在我们的教育制度能给他们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是急功近利的,很市侩的,学生们自然也就被塑造成这样。我对我们国家高校目前弥漫的功利主义、利益至上的心态、方针和态度很不看好。”

“文化走出去”应该创新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席强

席强在政协会议上的提案中强调:在东西方的融合与平衡发展中,中国不仅要在经济上举足轻重,同时还要在文化上独树一帜,使中国社会与世界的交流搭建起一座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机制,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成为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中,总结过去,我们的文化“走出去”还主要是以大众化的、娱乐性的普通文艺形式来面对外国观众,而真正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还不能够从长效地长远地意义上走出去。例如,武术、杂技、歌舞类型的文化“走出去”形式并不能真正体现代表中国最有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高雅和高端艺术,而中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戏曲以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具有这些厚重历史和内涵的,我们不希望看到西方在认识中国社会,特别是了解中国文化时都是从杂技和娱乐中获得。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泱泱文化大国在今天的文化走出去中不能靠一些低端的娱乐文艺形式去完成,这有损于我们的文化大国的形象,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席强建议:政府在选派文化走出去项目时,要有针对性地将高雅的传统文化进行推介,必要时要多给予扶持,甚至是重点资金投入。

席强认为,文化“走出去”一定要考虑外国观众的思维习惯与文化兴趣。文化艺术产品面对外国观众首先要以展示我们民族代表性的本体内涵为主,在这个原则下,用时代化的手段,结合国际运作模式,以高雅的艺术形式去包装制作出富有国际理念的民族艺术产品,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与机制会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否则,国家每年拿出很多资金用于走出去,却在效果上达不到理想的目的。

“文化走出去”不要成为笑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 谭利华

谭利华在政协会上谈了他对文化走去的一些看法,他说:“现在大家都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弘扬中华文化,怎么走?往哪走?带什么走?值得思考。文化走出去是个很严肃的事情,无论是你带着戏曲、戏剧、民间艺术还是交响乐,要严肃。走出去就是向西方主流社会介绍当代中国优秀的音乐创作、表演艺术的成就。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依托国外有影响的、职业化的、有能力的经纪公司,依托经纪公司的人脉、宣传渠道、售票渠道,通过他们的运作和宣传,人们知道买票去哪里买,你才能走入西方的主流演出渠道,才能把你的演出向西方主流观众展示,而不是只在中国人的圈里自娱自乐。”

据悉,中国某团参加某国一个大型活动,演出时节目单没有一个外国字,演出一场才有三个外国人看。

谭利华说,2013年从2月到9月,半年的时间国内去了133个团体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以前是送票,后来慢慢搭上车马费,到最后是几个团一起出去到金色大厅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自娱自乐。各地方政府为了要政绩,花了非常多的钱走出去,只要我去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管它卖不卖票,回来国内报纸一通乱吹,而西方报纸没有任何的信息,根本没有任何人看,谁都不知道。最可笑的是演出完后每人发一个证书,有维也纳市长签名。经过询问,原来是网上下载下来的。现如今,金色大厅被人搞臭后,连维也纳爱乐乐团都不进去了,也移到维也纳音乐厅演出了。

“维也纳这样一个文化重镇,中国文化在那里应当是掷地有声,赢得文化的认同和文化的尊敬。”谭利华表示:“交响乐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现在我们去国外演出已经大不如以前,要想扭转这个局面非常难,非常令人焦虑。应该有人管一管,否则中国的‘文化走出去’就会成为人家的笑柄。”

民族乐器制作手艺应列入非遗名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 吴玉霞

吴玉霞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提案是“民族乐器制作手艺应列入非遗名录”。

她说:“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历史发展悠久,各族人民结合自己的生活景象,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并且善于吸纳外来文化以丰富自我,其中不少乐器是沿着丝绸之路持续而不断地融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技艺高超的演奏家,更离不开在背后不断对乐器进行改良的乐器制作师。”

吴玉霞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准化、统一化的机械生产方式已经扩散到了各类工艺制造领域,与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争夺着文化“市场”。从数量的呈现上,批量或具有“模式性”的操作会占优势,而“量身订制”和具有独特性与个性服务的新型理念,虽深受业界的欢迎,却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乐器制作不同于其他纯粹性的手工艺,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手工和技艺,是先人留下的财富和大量的实践所赋予的体悟,尤其是一些具有“口传心授”意味的个性因素和技术技巧,更是饱含了几代人的心血与智慧,很难原样复制。默默无闻的民族乐器制作师们,应该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保护和保障。吴玉霞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框架与策略”中寻找切合实际的方式来规整并帮助常年坚持生产和研究民族乐器制作的技师,并予以相应的关注与政策扶持。

二是为促进行业发展,提高制作师的技术技能,提供参与职称评定渠道。这是检验水准、制定标准、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途径。

三是对一些卓有成绩的高级技师,提供相应的便捷与针对性服务(包括认定他们的技术资质、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发挥好“工作室”效应等)并以适当的比例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为更深入地传承中华文明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于建立“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新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刘月宁

刘月宁认为,自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交流虽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但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她认为应尽快构建符合音乐艺术特殊规律的高效传播模式,让中国音乐真正成为外国人聆听“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

关于构建新模式的思考就是:建立新的“对话”方式。深入了解被传播对象的需求,设计适合其接受习惯的新的传播角度,达成双向交流的“对话”状态,开拓新的运作模式。

“应鼓励国内外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多种形式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进行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活动,挖掘新的人才资源,组织海外音乐家群体积极参与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活动。”

刘月宁还提出了尽快建立“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数据库”的倡议。

针对当前的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活动中,网络的参与程度普遍不高的现状,刘月宁认为网络是跨文化交流最快捷、成本最低廉、效果最持久的渠道,应充分重视。

民营企业投资古典艺术、经典文化应该减免税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 刘云志

刘云志今年向“两会”提出了“民营企业投资古典艺术、经典文化应该减免税收”的提案。这个提案主要针对国家重点扶持的艺术院团,在不能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如何发展下去。

对于如何想到这个提案,刘云志的回答发自肺腑:“我经常去国外演出,对国外交响乐团的经营模式也略知一二,我觉得他们的一些先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如欧洲交响乐团的收入60%来自政府,基金会、企业赞助及自己音乐季的门票收入不超过40%;美国是把各类演出团体进行细致分类,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院等被列为非盈利机构,可以接受捐赠和赞助、享受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说美国的交响乐团主要收入是企业赞助,政府直接拨款的比例很小,主要是靠减免赞助企业的税收来鼓励企业拿钱支持交响乐。”

谈到国内的情况,刘老师继续介绍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很多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强大起来,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又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出力。”

引导国民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只靠行政命令和财政拨款扶持古典艺术、经典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民营企业加入古典艺术、经典文化不仅使其自身有提升,还能在社会上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作用。

从全世界范围看,谁都知道古典艺术、经典文化是不赚钱的行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民营企业投资古典艺术、经典文化的原动力,是不求回报的善举,政府应该在各种政策尤其是税收上给予这样的企业更多、更广泛的优惠,以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个人捐赠古典艺术、经典文化的积极性。比如:企业捐赠的款项是否应该在税前全部扣除的问题。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古典艺术、经典文化从长期来看是国家、企业、文化、民众多方受益的好事,这就是我写这个提案的初衷。” 刘老师最后说道。

猜你喜欢
古典艺术两会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古典艺术审美——闽南古厝特色窗格
少儿美术(2019年4期)2019-12-14 08:04:1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古典艺术欣赏 厉王?簋
探索科学(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汉唐古典舞教学初探
美育教师
《书谱》的生态美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