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虽然进步非常大,但是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中国金融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果我们对这些缺陷缺乏深刻的理解,就难以找到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首先,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垄断性,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效率也相对低下。中国金融的垄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准入垄断,中国金融体系的准入门槛较高。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完成。三是市场封闭,除民用资本不能进入,外国资本也很难进入中国的金融体系。
其次,中国金融结构弹性很低,吸收平缓风险的能力很弱。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比例不高,证券化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大约是在20%到25%,最近几年还有下滑迹象。这种金融体系不是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中国商业银行所配置的资源太多,市场配置金融的比例太低。这种金融体系不能实现风险的流动,从而使中国的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配置风险的能力。
第三,中国金融体系开放度不够,国际化程度低。开放度低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交易的货币;二是除了QFII之外,外国的投资者很难进入中国的市场投资。另外,国际化程度低也有三个标志,一是外国或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的投资比例非常低;二是外国企业还不能到中国来上市;三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应有的影响力。
为了克服中国金融体系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缺陷,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三维改革,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宽度改革、长度改革和深度改革。
宽度改革
发展资本市场
首先是中国金融的宽度改革。
中国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渠道和财富管理渠道非常狭窄,主要还是传统的由商业银行提供。中国的金融体系现在还不能有效地让企业自由地选择它的融资工具来优化它的资本结构,让投资者自由地配置他的金融资产。应该说,要拓宽整个中国金融体系,核心就是发展资本市场,推动金融结构的市场化、证券化,推进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新资产的证券化。提高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率,改善金融结构的弹性和吸收平缓风险的能力。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了24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现状完全不相称,完全背离了中国经济的基本趋势。
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大约已经增长了80%,但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值却出现了大幅度的缩水。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以及市场透明度不高。我个人认为,之所以我们的市场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它周边的环境不透明、雾霾化,就像北京的空气一样。
国家最近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包括发行制度的改革、退市机制、市场结构调整等等,总体看来,我们需要在发行制度、退市机制、信息披露、并购重组功能上做出重大改革。
长度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
至于中国金融的长度改革,核心目标就是要使中国金融体系能够在全球配置资源,又能够在全球分散风险。
中国金融长度改革的重点是人民币国际化,扩大金融体系的开放。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没有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和国际化。我们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成新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我个人认为中国具备了建设新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几乎所有条件,唯一欠缺的就是速度。现在距离2020年只有6年时间,可是如果人民币始终不是一个可自由交易的货币,上海就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但是从可自由交易的货币到国际储备性货币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我们改革的第一目标就是让人民币成为一个可自由交易的货币,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人民币都可以和任何国际货币交易。
人民币从一个不可交易的货币到一个可自由交易的货币,这是中国政府进行改革就能做到的。但是从可自由交易的货币发展成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储备性货币,这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这个市场选择包括对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竞争力以及法制和信用能力的认可。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改革历程中最重大的改革,它的意义甚至可以超过中国加入WTO,当然难度和风险也要大得多。但是如果我们不走这一步,我们的国际化改革步伐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尽管前面有困难、有风险,但是这一步也必须要走出去。
深度改革
打破行业垄断 发展互联网金融
深度改革的重点是打破行业垄断,促进适度竞争,提高金融效率。其着眼点主要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实现利润在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平均化。
中国经济要想彻底做到消除歧视,打破垄断,就必须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无论是人还是企业,只有到生存处在危险状态的时候,才会从自身主动寻求改革。谁会是这个竞争者呢?
除民营资本之外,更强大的竞争者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这个话题如今甚至比房价还要引人关注。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引起全民关注,是由于我们的传统金融太过落后,没有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应有的金融服务。
金融最高的境界是普惠性原则,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到他应该得到的金融服务。而中国的传统金融体系完成不了这个功能。它热衷于为大企业服务和富人服务,而对于小企业和中低收入阶层的服务可以视而不见。它从中低收入阶层吸收廉价的资本贷给大企业,它的财富管理主要面对富人,以百万美元为起点。虽然商业银行也有以5万元人民币为起点的理财产品,但是理财产品本质上不是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恰恰满足了普惠性服务原则,任何人哪怕是一块钱都可以给你提供财富管理。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中国广受欢迎,就是因为人们从中找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服务。对互联网金融采取限制性措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改革的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传统金融。
所以要让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让中国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结构。商业银行是第一金融业态,资本市场是第二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是第三金融业态。我们对于第三金融业态的互联网金融不能用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标准去加以监管,我们应该设立一个新标准帮助它在发展的同时又能对冲风险。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标准。这需要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结构进行系统的思考。这个标准绝对不是商业银行的标准,绝对不是存款准备金,绝对不是存贷比,我想透明度是重要的指标。
(本刊记者刘砚青根据吴晓求在第三届国际金融会议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