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生+李东
暮春三月,花香草长,我们来到山西太原。蓝格莹莹的天,大街上车水马龙。两天时间,采访了山西省发展改革委、转型综改办负责人,参观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省探索资源型经济如何转型之路,是我们想要了解的。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是,我们已从言谈话语、山川景物中,感受到了山西在综合改革试验中的变化与发展。
2010年,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
难题的试验启动
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更大,任务更为艰巨。2010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复的8个国家级试验区试点,主题包括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等。山西是中国设立的第9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首次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西省综改办负责同志告诉我们,山西过去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但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山西总采煤120亿吨,用满载煤炭的火车首尾相接,可以绕地球三周。山西煤炭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粗放型的、初级化的资源型经济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20位以后。同时,高强度的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国家将山西作为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山西“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其目的就是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破解长期制约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路子,把资源型经济转轨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对山西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2012年8月7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
《总体方案》明确了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探索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总体方案》确定了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第一阶段。通过实施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资源型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接续替代产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经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明显降低,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把山西建设成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西部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第二阶段。到2020年,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提高,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安全事故、能源消耗问题明显改观,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力争通过20—30年的努力,综合配套改革效应持续显现,结构合理、新型多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综合经济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全国上游水平,呈现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崭新面貌。
《总体方案》明确了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
——以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为基本路径,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提高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二是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三是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四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六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七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为主要抓手,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快生态治理修复。二是全面推进污染治理。三是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四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
——以城乡统筹为基本方略,协调推进城镇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五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积极促进就业。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建立完善安全发展长效机制。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任务,以上内容涵括了数十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山西省“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发展蓝图。
万事开头难,不破不立。《总体方案》提出,针对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借鉴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从山西实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进行创造性探索。
——创新完善产业转型促进机制。
一是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三是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四是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五是优化企业所有制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二是加大对转型的财政支持。endprint
——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一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二是推进用地制度改革。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大幅增加研发投入。二是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三是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加强金融创新和改革。
一是打造金融创新高地。二是发展“晋商金融”。
——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二是建立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和补偿机制。三是健全资源节约机制。四是创新完善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机制。
——改革创新城乡统筹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一是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推进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
一是优化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完善转型项目审批机制。
——加大开放力度。
一是“引进来”“走出去”并举。二是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三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
十个方面,可谓缜密,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措施。同时,在组织工作保障措施方面,还要求: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组,全面组织领导改革试验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推进试验区各项工作。各市县成立相应的组织和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当地各项改革试验工作;山西省各市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提出本区域、本领域的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和配套措施。尽快将转型综改任务分解到位,加强省市县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确保改革试验工作有序进行;建立发展改革委等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之间的部省合作机制,形成推进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合力。发展改革委要加强改革试验方案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跟踪分析方案实施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制定实施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对工作成效进行跟踪评价,确保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
国务院对《总体方案》的批复,标志着山西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铺开。
2013年:转型综改全面推进年
2013年,是山西省国家资源性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表革试验区建设全面铺开后深入推进的一年。
4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三年《实施方案》是对国务院批复的《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操作层面的细化落实和任务分解,确定了未来三年各级各部门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具体工作,共提出了50项重大改革、100项重大事项、100个重大项目和10个重大课题。
根据三年《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山西省进一步制定了《2013年行动计划》,全省上下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轨迹或速度发生转折、国内外产业纷纷重组转移、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趋势,全省上下干部群众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以更强决心和更大气魄,在审视发展成效中坚定转型,在分析发展态势中坚定转型,在直面发展挑战中坚定转型,按照2013年综合改革《行动计划》部署,强化组织领导,细化目标责任,健全推进机制,落实保障措施,转型综改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创新硕果累累。
看:
——《行动计划》部署的“1235”重点任务总体完成年度目标。
10项重大改革深入推进,20项重大事项全面落实,30个重大项目顺利实施,5个重大课题初步形成研究成果,63项部门专项改革扎实推进。
——三项重大改革获得国家授权。
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煤炭和煤层气矿业权审批、动力煤期货交易前期工作等三项重大改革获得国家授权。
——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产业转型方面,煤炭、低热值煤发电、煤层气“三个20条”出台,构建和谐煤电关系成效明显,现代煤炭交易体系初步形成,大用户直供电开始试点;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推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黄河水加工自来水享受进项税额抵扣政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矿业存量土地整合利用、露天采矿用地改革、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四项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市县用地制度改革各具特色;科技创新方面,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高起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方面,融资机制逐步完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民间融资逐步规范;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补偿模式逐步健全,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新模式加快构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扎实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效果明显,引黄工程分质供水改革初见成效,循环经济试点深入开展,煤层气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加快;城乡统筹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矿区城镇化扎实起步,扶贫开发创出新模式,行政区划调整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模式创新各具特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再造提高审批效率,试点开展工商登记改革;对外开发方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扎实起步,武宿综保区封关运行,大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海关通关模式创新进展顺利。
再看:
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添加了动力,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endprint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10—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稳定在两位数,年均增长11.5%,高出全国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高出“十一五”全省年均增幅0.3个百分点;全省经济总量于2011年突破“万亿”大关,跃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克服煤炭产业不景气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增长8.9%,高出全国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呈现新变化。
以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升级、产业链延伸为主的传统产业新型化,以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规模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规划布局、投资引导、政策资金扶持、循环经济立法等产业转型促进机制,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渐呈优化态势。全省三次产业比例2010年为6%∶56.9%∶37.1%,2012年为5.8%∶55.6%∶38.7%,2013年为6.1%∶53.9%∶40.0%,与2010年相比,一产提升0.1个百分点,二产下降3个百分点,服务业提升2.9个百分点。二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快效果好。煤炭行业,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全省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资源回收率由47%提高到80%以上,2012年底全省已形成4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9个1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全行业步入机械化大矿时代,安全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2013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9.6亿吨,比上年增长5.2%,比2008年增长46%,其中千万吨级及以上大集团产量占到75%。2013年全省6户煤炭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冶金行业,实行了比国家更高的准入标准,全省钢铁行业高炉容积从1000立方米以上提高到3200立方米,2013年淘汰落后钢铁铁产能204万吨,太钢集团、首钢长钢集团对相关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和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焦化行业,严格实行产能控制和技术准入约束,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及以上机焦产量比重提高到90%以上。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力度持续加大,2013年淘汰焦炭产能756万吨,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基本完成,企业减少到80户,户均产能由7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三是新兴产业呈加快发展态势。2011年、2012年,全省新兴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20.4%、19.6%,分别高出同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7.7个百分点,工业支柱产业构成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占工业比重居前六位的支柱产业格局由2010年的煤炭、冶金、焦炭、装备制造、电力、化学转变为2013年的煤炭、冶金、装备制造、电力、焦炭、食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两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占比提升。四是非煤产业比重逐步提高。2013年,全省非煤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45.1%)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7.8%)、食品工业(3.8%)比重分别提升1.4个、0.7个百分点,全省旅游总收入(2305亿元)是2010年的2.1倍,相当于全省经济总量的比例(18.3%)比2010年提升6.5个百分点。大型煤炭企业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积极向非煤产业拓展,多数企业非煤产业销售收入比重已超过60%,晋煤、阳煤、潞安集团非煤收入超过70%。
——投资结构渐趋优化。
产业政策、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发展、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扩大等多重因素共同发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在2010年跃上6000亿元台阶后,2013年跃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12万亿元,三年年均增长25.3%。
一是非煤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提高。工业领域非煤投资占比由2010年的63.1%提高到2012年的67.3%、2013年超过70%。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4%,占比达49.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农业、服务业投资比重上升。2013年全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05亿元、5810亿元,分别增长92.6%和24.3%。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4.2%∶45.2%∶50.6%调整为2013年的6.3%∶41.8%∶51.9%,一产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二产投资比重明显下降,三产投资比重有所回升。三是民间投资占比提高。近两年,全省民间投资分别增长33.1%和33.8%,增速明显高于全社会投资。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2012年达到49.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13年提高到54.4%,比上年又提高了4.6个百分点。四是传统产业投资比重回落。2013年,全省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降至47%。非传统产业投资占比达到53%,历史上首次超过传统产业投资。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态治理多元化投入机制等改革举措共同驱动,全省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快实施,“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
一是节能减排进展快。2010—2013年,全省万元GDP能耗降幅分别为4.6%、3.55%、4.15%和3.8%左右,均顺利完成全年预定节能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山西省在国家四项约束性指标基础上自加压力,增加了烟尘和工业粉尘两项指标,近三年均完成了年度减排目标。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10年的42%提高到2012年的52%,两年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持续实施六大造林工程,全省每年造林4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2010年为18.03%)。近两年全省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4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持续提高。2013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4万亩,完成高速公路沿线绿化1030公里,全年营造林454万亩。2012年全省11个省辖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3年全省环境质量继续明显改善。endprint
——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是城镇化提速。“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框架加快构建,太原晋中同城化提速;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孝汾平介灵等城镇组群发展步伐加快,太原都市圈外围支点逐步形成;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大县城、中心镇扩容提质加快,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2.56%,较2010年提高4.5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二是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2009年起,全省连续4年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实施了两轮农村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工程,2010年底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五个全覆盖”,2012年底实现了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2013年又进一步启动了5年内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行政村亮化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农村幼儿园改扩建工程等“五件实事”,各项工程正在顺利实施,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三是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大西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太原地铁2号线开工建设;在建高速公路1250公里,改造国省干线924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90公里;吕梁机场建成试航,临汾、五台山机场加快建设;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完成隧洞开挖105公里;新投产电力装机312万千瓦,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120万千瓦,全省电力总装机达到6095万千瓦;新增燃气管网里程1303公里,总里程达到7019公里,覆盖11个设区市、98个县(市、区)。
——民生改善亮点多。
随着全省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逐步健全和落实,促进了城乡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巩固了安全生产持续好转的良好局面。
一是就业形势持续稳定。2011—2013年,全省城镇每年新增就业约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5%以内。2013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二是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增收幅度大于城镇居民。2010—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8%,达到224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7%,达到7154元。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快于城镇居民,3年分别高出2.5个、0.9个和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从2010年的3.3∶1缩小到2013年的3.14∶1。三是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全面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十大安全生产制度和12个行业领域118条安全生产规定,实行安全生产挂牌责任制,煤矿“六大员”、非煤矿山“五大员”、煤矿变招工为招生等安全管理机制,健全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机制和信息报告制度,全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77。
2014年:转型综改攻坚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全国而言,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对山西省而言,山西省委、省政府将2014年定为“转型综改攻坚年”。
1月15日,《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发,提出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改革。
1月22日,山西省政府下发《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2014年行动计划》,对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以解决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内容,以具体化和操作性的方法为重点,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难题。
2月8日,马年春节刚过,山西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全省综改攻坚、创新驱动、项目见效工作大会”。
——为什么提出综改攻坚?
山西省综改办负责人介绍:一方面,综改攻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呼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和冲锋号,就山西省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最现实、最便捷的切入点,就是加快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另一方面,综改攻坚是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山西省获得的综改红利,只是初步的、局部的、阶段性的,长期制约转型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还远远没有破除。综改攻坚,既要攻观念陈旧之坚,又要攻无所作为之坚,还要攻利益固化之坚,更要攻体制机制障碍之坚。主攻方向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在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要打好攻坚这场硬战,既要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又要处理好落实中央部署与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于法周延”与“于事简便”的关系。
——为什么将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
省综改办同志告诉我们,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老工业基地和欠发达地区,虽然近几年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步,但仍是短板。表现在: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只有224家,只占5.7%,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1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只有370家,仅占全国的0.66%。二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还比较少。2012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32.3亿元,只占GDP的1.09%,远低于1.97%的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科技产出能力还相对较弱。2013年全省专利申请总量尽管跨越式增长为1.89万件,但也仅占全国申请总量的0.94%。四是人才总量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还十分缺乏。2012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为2.7万人,居全国第19位,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空前激烈的科技竞争,山西省必须积极迎接创新大潮、加快培植创新势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第一,要发挥好政府的导向作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科技创新工作,调动更多优质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第二,要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特别是支持18户省属国有企业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型企业应不低于1%,规模以上企业应不低于2%,高新技术企业应不低于3%。省级各部门设立的研究开发类和科技创新类计划项目,80%以上应由企业牵头承担。要特别重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第三,要发挥好重大专项的基础作用。必须立足省情,按照开展错位竞争、放大局部优势的原则,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第四,要发挥好人才的支撑作用,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转型发展。第五,要加快形成全民创业的氛围。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好山西科技创新城的龙头作用,要举全省之力,把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山西的科技特区、人才特区,中国的煤基科技及产业创新高地,世界煤基科技成果和项目的重要集聚中心。endprint
——为什么将项目见效作为主要抓手?
综改办同志深有体会地说: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载体,也是转型跨越的有效抓手。多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连续四年组织项目观摩,并且开展“项目落地年”、“项目推进年”活动,形成了全省上下大干项目、干好项目的强劲态势。在“项目落地年”、“项目推进年”工作基础上,将2014年确定为“项目见效年”,是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项目建设规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必须采取的稳增长、促转型、增效益的重大举措。开展“项目见效年”活动,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紧紧咬住“五年五万亿投资”目标不放松,继续狠抓项目储备、落地、建设等工作。二是要下大力气推动现有建设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成为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力军。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理解做好综改攻坚、创新驱动、项目见效三项工作,对山西省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这三件事做好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就会迈上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境界。
甲午马年:三晋大地
催马扬鞭万马奔腾
坐落在太原市长风西街,有龙城十大建筑群,其中有一座新的山西省地标性建筑。这座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由玉琮型塔楼和圆形裙楼组成的,它,就是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冠以“中国”字样的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是集煤炭交易、货款结算、物流配送、信息咨询、贸易融资、会展会议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煤炭商品交易市场。具有汇集信息、撮合交易、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提供服务五大功能。交易中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主设计了场内集中交易与远程网上交易相结合的挂牌、竞价、邀约、协商等交易方式及年度交易、日常交易、专场交易等多种运行模式,以满足差异化的交易习惯和个性化的交易需求,自主研发了煤炭电子交易平台,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交易、交收、结算、融资等全方位服务。2012年2月23日开市以来,在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下,以煤炭产地现货交易为特征,积极探索新型煤炭交易方式,通过第三方服务,帮助市场主体增加交易机会,规避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兑现合同约定,降低交易风险。交易中心立足山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已注册的交易商包括山西焦煤、同煤、晋煤、阳煤、潞安等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国电、华能、大唐、华电、国投、宝钢、首钢、鞍钢、武钢、沙钢等主要煤炭消费企业,注册交易商达到了7556户。2013年,采用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远程交易相结合,实现煤炭交易量达13.5亿吨。并完善煤炭价格指数体系设计,国内首个反映产地煤炭市场价格的“太原指数”正式上线。2013年10月,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探索开展动力煤衍生品交易的请示上报国务院,为提升煤炭交易中心功能提供了重大机遇。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高效运行,标志着以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建设已初显端倪。2014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又将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列为重大改革的第一项。要求完善矿业权出让市场,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对新设立的煤炭资源矿业权全部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要求研究制定矿产资源矿业权转包、出租、出让、抵押等市场交易规则,加快完善矿业权转让市场。加快矿产资源矿业权交易有形市场建设,完善全省11个设区市网上交易和网上监管机制。
参观中国(太原)焕交易中心,让我们感受到山西省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带来的变化。
展望马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4年行动计划》要求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解决山西转型综合试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内容,以具体化和操作性的方法为重点,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难题,积极通过省部合作向国家争取一批重大政策,力争使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在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转型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从《行动计划》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新的一年,三晋大地万马奔腾,山西人民跃马扬鞭。全省上下,坚定转型不动摇;万众一心,加快转型不松劲;勇往直前,戮力转型不懈怠。有这股劲,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一定能够迈上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境界。endprint
——为什么将项目见效作为主要抓手?
综改办同志深有体会地说: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载体,也是转型跨越的有效抓手。多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连续四年组织项目观摩,并且开展“项目落地年”、“项目推进年”活动,形成了全省上下大干项目、干好项目的强劲态势。在“项目落地年”、“项目推进年”工作基础上,将2014年确定为“项目见效年”,是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项目建设规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必须采取的稳增长、促转型、增效益的重大举措。开展“项目见效年”活动,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紧紧咬住“五年五万亿投资”目标不放松,继续狠抓项目储备、落地、建设等工作。二是要下大力气推动现有建设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成为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力军。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理解做好综改攻坚、创新驱动、项目见效三项工作,对山西省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这三件事做好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就会迈上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境界。
甲午马年:三晋大地
催马扬鞭万马奔腾
坐落在太原市长风西街,有龙城十大建筑群,其中有一座新的山西省地标性建筑。这座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由玉琮型塔楼和圆形裙楼组成的,它,就是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冠以“中国”字样的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是集煤炭交易、货款结算、物流配送、信息咨询、贸易融资、会展会议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煤炭商品交易市场。具有汇集信息、撮合交易、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提供服务五大功能。交易中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主设计了场内集中交易与远程网上交易相结合的挂牌、竞价、邀约、协商等交易方式及年度交易、日常交易、专场交易等多种运行模式,以满足差异化的交易习惯和个性化的交易需求,自主研发了煤炭电子交易平台,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交易、交收、结算、融资等全方位服务。2012年2月23日开市以来,在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下,以煤炭产地现货交易为特征,积极探索新型煤炭交易方式,通过第三方服务,帮助市场主体增加交易机会,规避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兑现合同约定,降低交易风险。交易中心立足山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已注册的交易商包括山西焦煤、同煤、晋煤、阳煤、潞安等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国电、华能、大唐、华电、国投、宝钢、首钢、鞍钢、武钢、沙钢等主要煤炭消费企业,注册交易商达到了7556户。2013年,采用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远程交易相结合,实现煤炭交易量达13.5亿吨。并完善煤炭价格指数体系设计,国内首个反映产地煤炭市场价格的“太原指数”正式上线。2013年10月,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探索开展动力煤衍生品交易的请示上报国务院,为提升煤炭交易中心功能提供了重大机遇。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高效运行,标志着以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建设已初显端倪。2014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又将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列为重大改革的第一项。要求完善矿业权出让市场,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对新设立的煤炭资源矿业权全部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要求研究制定矿产资源矿业权转包、出租、出让、抵押等市场交易规则,加快完善矿业权转让市场。加快矿产资源矿业权交易有形市场建设,完善全省11个设区市网上交易和网上监管机制。
参观中国(太原)焕交易中心,让我们感受到山西省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带来的变化。
展望马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4年行动计划》要求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解决山西转型综合试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内容,以具体化和操作性的方法为重点,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难题,积极通过省部合作向国家争取一批重大政策,力争使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在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转型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从《行动计划》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新的一年,三晋大地万马奔腾,山西人民跃马扬鞭。全省上下,坚定转型不动摇;万众一心,加快转型不松劲;勇往直前,戮力转型不懈怠。有这股劲,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一定能够迈上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境界。endprint
——为什么将项目见效作为主要抓手?
综改办同志深有体会地说: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载体,也是转型跨越的有效抓手。多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连续四年组织项目观摩,并且开展“项目落地年”、“项目推进年”活动,形成了全省上下大干项目、干好项目的强劲态势。在“项目落地年”、“项目推进年”工作基础上,将2014年确定为“项目见效年”,是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项目建设规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必须采取的稳增长、促转型、增效益的重大举措。开展“项目见效年”活动,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紧紧咬住“五年五万亿投资”目标不放松,继续狠抓项目储备、落地、建设等工作。二是要下大力气推动现有建设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成为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力军。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理解做好综改攻坚、创新驱动、项目见效三项工作,对山西省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这三件事做好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就会迈上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境界。
甲午马年:三晋大地
催马扬鞭万马奔腾
坐落在太原市长风西街,有龙城十大建筑群,其中有一座新的山西省地标性建筑。这座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由玉琮型塔楼和圆形裙楼组成的,它,就是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冠以“中国”字样的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是集煤炭交易、货款结算、物流配送、信息咨询、贸易融资、会展会议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煤炭商品交易市场。具有汇集信息、撮合交易、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提供服务五大功能。交易中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主设计了场内集中交易与远程网上交易相结合的挂牌、竞价、邀约、协商等交易方式及年度交易、日常交易、专场交易等多种运行模式,以满足差异化的交易习惯和个性化的交易需求,自主研发了煤炭电子交易平台,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交易、交收、结算、融资等全方位服务。2012年2月23日开市以来,在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下,以煤炭产地现货交易为特征,积极探索新型煤炭交易方式,通过第三方服务,帮助市场主体增加交易机会,规避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兑现合同约定,降低交易风险。交易中心立足山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已注册的交易商包括山西焦煤、同煤、晋煤、阳煤、潞安等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国电、华能、大唐、华电、国投、宝钢、首钢、鞍钢、武钢、沙钢等主要煤炭消费企业,注册交易商达到了7556户。2013年,采用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远程交易相结合,实现煤炭交易量达13.5亿吨。并完善煤炭价格指数体系设计,国内首个反映产地煤炭市场价格的“太原指数”正式上线。2013年10月,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探索开展动力煤衍生品交易的请示上报国务院,为提升煤炭交易中心功能提供了重大机遇。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高效运行,标志着以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建设已初显端倪。2014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又将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列为重大改革的第一项。要求完善矿业权出让市场,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对新设立的煤炭资源矿业权全部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要求研究制定矿产资源矿业权转包、出租、出让、抵押等市场交易规则,加快完善矿业权转让市场。加快矿产资源矿业权交易有形市场建设,完善全省11个设区市网上交易和网上监管机制。
参观中国(太原)焕交易中心,让我们感受到山西省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带来的变化。
展望马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4年行动计划》要求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解决山西转型综合试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内容,以具体化和操作性的方法为重点,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难题,积极通过省部合作向国家争取一批重大政策,力争使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在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转型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从《行动计划》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新的一年,三晋大地万马奔腾,山西人民跃马扬鞭。全省上下,坚定转型不动摇;万众一心,加快转型不松劲;勇往直前,戮力转型不懈怠。有这股劲,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一定能够迈上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