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1-0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2]401号—394号:“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新闻写作学》课程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曾丽红,女,邵阳学院中文系新闻学专业副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传播和新闻教育研究。
摘 要:目前高校新闻学教育面临的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媒体实际需要脱节。笔者以为,适当引入“对话”思维和情境“对话”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丰盈新闻学教育的理念和内涵,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对话;情境;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49-02
一、引 言
当今信息的全球化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信息社会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的基础环境。诚然,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更需要有娴熟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者。然而,目前的新闻学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高校新闻院系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企及大数据时代传媒环境的飞速发展和媒体改革的需要,从而导致一方面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媒体却找不到合适、合格、能干的专业人才。这些问题再次提醒我们当下的新闻学专业教育不能忽略实践的维度,实践教学依然是一个关键命题。因为这一环节既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与反馈,也是架构新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必通的桥梁。
《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启动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支点,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写作能力,可以连锁拉动相关实践技能的实质性突破和增长。该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有效地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培养学生以职业记者的身份去发现、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最终成为适应环境变化、媒体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显然,实践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技能,而技能的养成和习得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和熏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能有效开展多方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领悟和内化能力,最终达到学生主体性的完满。在不断深化的认知建构过程中,“对话”思维能让学生通过异质或同质的观照而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诚如苏联著名思想家巴赫金所言:“不同的个体感性存在之间的互相对话、交流、回应,最终达到互相补充和交融的完整、超在的理想境界。[1]”
二、“对话”一重奏:指导教师和新闻学生之间的对话
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而“对话”理论也认为,任何主体的建构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碰撞——人的主体是在自我同他者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并通过与他者的价值交换而建立起来的,主体的建构依靠对话和交流来实现。“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2]”笔者以为,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同样遵循此规律,指导教师和学生均是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旦失去主体之间的互动、对话和交流,一切教学活动就会停滞不前。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实训课堂肯定是能够带给学生感性经验的第一战场,在这个领域中,可以让学生的写作理念从“白板”状态直接进入到经验层面,也能促使学生早日进入职业情境和角色。比如,在课堂情境式教学环境当中,指导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新闻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模拟示范,让学生作为职业记者来进行模拟写作。通过案例展示、小组讨论、模拟示范等课堂实训环节,使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训同步交叉进行。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是如何产生的,感受记者在采写报道新闻时所花費的心智和倾注的热情,享受解构新闻和重构新闻的乐趣。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新闻作品即时点评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这些过程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师生教学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总之,在实训课堂上,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停的磨合和交流,才能有效建构一个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而又丰富的实践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在实训课堂上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具体层面包括:案例展示、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等不同环节,通过对话交流能够将学生的写作理念内化于心并上升到实践行动层面,以此来加强巩固课堂实训的初级成果。对话示意图如下:
三、“对话”二重奏:传媒精英和新闻学子之间的对话
为了全程优化《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巩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成果,还需从高校体制外部寻求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源头。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专业教师,大都缺乏一线的媒体从业经历,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往往是隔靴搔痒,力不从心。因此,面向新闻单位,引入媒体资深从业者是弥补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关键举措,尤其是对于实务课程来说,更需要来自媒介鲜活的案例和一线新闻从业者的感性体验和指导。
因此,高校新闻院系急需“借船出海”,大力整合传媒行业优秀的师资力量。一方面把业界的资深人士作为特聘教师专门请进课堂,承担《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并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的新闻作品写作。另一方面不定期地邀请传媒精英到学校讲学,开展专题讲座,然后把学生输送到各个媒体机构去实习、锻炼,和传媒业界精英零距离、面对面,进行对话、交流和互动。
“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首先,把南方传媒业界精英请进暨大校园做系列专题讲座;然后,及时向传媒集团输送本校优秀学生进行课外、专业实习,两个环节紧密相连,这种无缝对接有利于学生全面领会、体验、分析、对照资深新闻记者的言与行及其言行中所蕴含的新闻理念、新闻操守、新闻艺术,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新闻写作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因此,这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新闻学专业实践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可以大胆借鉴“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这种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本土的媒体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在与媒体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把对话理念渗透到新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渗入传媒业界精英和新闻学子互动对话的多个层面。具体表现为校内到校外的两种对话之间的推进。1.校内对话模式:在实践课堂、专题讲座上传媒精英和新闻学子之间的互动交流。这层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新闻学子的职业操守和新闻素养,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主义思维和写作理念;2.校外对话模式:在专业考察、专业实习环节中传媒精英和新闻学子之间的对话交流。这层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让新闻学子精通新闻写作职业要求,具备“全天候”的新闻采集加工能力以及洞察传播的偏向、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
四、“对话”三重奏:新闻学子自我之间的心灵对话
《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反省、内观就是中国文人士子人格修养自我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这种自省式的内向生发的沉潜思考,可以实现主体间心灵的净化和升华。笔者以为,以这种心灵对话般的反观和对照可以理清新闻学子们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脉络,让学生的新闻写作实践能力在自我对话中融会贯通,并从渐悟走向顿悟的升华。对话理论还认为,整个对话场域应该是多元化、开放性、演进式的,正由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才使得“对话”能够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对话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对话是‘把灵魂向对方敞开,使之在裸露之下加以凝视的行为”[1]。诚然,在前面两种“对话”过程中,新闻学子通过与指导教师、传媒精英的异质观照和互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新闻专业理念、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把握,并获得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新闻学子的内观自省(“灵魂的自我凝视”)同样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感受,并能潜移默化地促进自我专业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每次新闻写作实践教学环节过后,新闻学子应该在脑海里迅速回放整个教学流程,并把它再仔细梳理一遍,然后在心里默默展开心灵对话:本次教学实践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技能技术我没有掌握?如何才能有效把新闻写作实践教学中学来的技艺与理论原理知识以及传媒环境的大变革对接起来?下一步,我还需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通过清理思绪,新闻学子们可以把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没弄明白、没掌握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弄明白。笔者以为,学生如能以这种反观自省的方式“温故而知新”,必将增加他们写作实践经验的沉淀和积累,而这是巩固实践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因此,應该让新闻学子自我之间的心灵对话成为一种常态的开放式的自我教育模式,对话理念可以丰富和补充实践教学层面的双重意涵。
在对话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话”的两个层次。第一,要兼容异质对话和同质对话主体之间思维的穿越和流动,三种对话模式并非自在于彼此割裂的独立状态,而是统合于新闻写作实践教学环节的动态流程之中,属于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第二,在异质对话过程当中,对话主体应该秉持“求同存异,异质互补”以及“平等对话”的原则。一方面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这是异质对话的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异质主体之间的对话,必须在坚持“平等对话”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有效地进行,否则,“对话”只能再次沦为主导方单向度的“独白”,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依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和改变。因此,在《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应以“对话”思维来统领实践教学活动,以“对话”理念来克服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流弊,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自我磨砺得到迅速成长,以适应大数据变革时代的媒介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单波,谢立文.跨文化中的叙事[J].学习与实践,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