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陈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穴位注射对胃癌化疗后副反应的临床观察
张琼,陈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对胃癌患者化疗后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予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对照组行化疗。两组均常规应用止吐药、护胃药、升白细胞药。结果1个疗程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在白细胞抑制毒性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且化疗后治疗组尿素氮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尿素氮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O.05)。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能减轻化疗患者的白细胞抑制毒性,并有可能起到防治化疗后肾功能损害的作用。
穴,足三里;水针;胃肿瘤;化疗;白细胞减少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消化道肿瘤的首位。化疗是目前癌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是化疗药物存在多种毒性反应,常见的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免疫功能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化疗的完成。笔者在胃癌患者化疗的过程中,通过将黄芪注射液注射于足三里穴的临床实践,观察此种方法能否有效减轻白细胞抑制的毒性,并设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以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7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经CT、彩超、胃镜等,并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为胃恶性肿瘤)。全部患者KPS功能状态评分均在70分以上,化疗前无明显白细胞抑制及肾功能损害。
根据就诊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6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26~72岁,平均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NCCN胃癌指南(2009),两组患者均选择紫杉醇类药物为主的方案化疗,并分两次给药。两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均常规应用止吐药、护胃药、升白细胞药。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1 治疗组
取足三里穴,使患者取舒适体位,抽取2 mL黄芪注射液,消毒进针穴位。右手持注射器对准足三里穴,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行提插补泻手法,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才可缓慢注入黄芪注射液,以局部酸胀能忍为度,注意病情较重、体弱者应减慢推液速度,减小刺激量。操作完毕,再次消毒进针点,嘱患者适当休息再下床活动。每日1次,两侧交替,从患者化疗前3 d至化疗结束后1 d为1个疗程,共计2星期。
2.2 对照组
单纯化疗,不做穴位注射。
3.1 观察指标
两组均观察血常规及肾功能,血常规在化疗前、中(两次给药间期)、后分别检测1次,肾功能在化疗前、后各检测1次。
3.2 疗效标准
骨髓的抑制程度根据WHO分为0~Ⅳ级。
0级: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 g/L,血小板≥100×109/L。
Ⅰ级:白细胞(3.0~3.9)×109/L,血红蛋白95~100 g/L,血小板(75~99)×109/L。
Ⅱ级:白细胞(2.0~2.9)×109/L,血红蛋白80~94 g/L,血小板(50~74)×109/L。
Ⅲ级:白细胞(1.0~1.9)×109/L,血红蛋白65~79 g/L,血小板(25~49)×109/L。
Ⅳ级:白细胞(0~1.0)×109/L,血红蛋白<65 g/L,血小板<25×109/L。
3.3.1 两组化疗前后骨髓抑制情况比较
两组化疗前均无明显白细胞抑制,化疗中、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抑制。1个疗程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白细胞抑制发生的总抑制率小于对照组(P<O.05);且治疗组Ⅱ~Ⅲ度白细胞抑制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O.05)。详见表1。组间比较,两组化疗中、化疗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两组化疗前后骨髓抑制情况比较 (n)
3.3.2 两组化疗前后血尿素氮比较
两组化疗前后均未出现明显的肾功能损害,尿素氮均在正常范围,但组内比较,治疗组化疗前后尿素氮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化疗后较化疗前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化疗前后血尿素氮比较 (±s,mmoI/L)
表2 两组化疗前后血尿素氮比较 (±s,mmoI/L)
注:与化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n 化疗前 化疗后治疗组 37 5.23±1.72 4.94±1.38对照组 30 4.55±1.182 5.18±1.541)
目前,化疗对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绝大多数的化疗药物选择性不高,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损害了正常的细胞、组织及器官。骨髓抑制尤其是白细胞抑制是恶性肿瘤化疗后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出现骨髓抑制是因为化疗毒素作为一种毒邪侵犯人体,轻则耗气,重则伤血,甚至损及脾肾则精血化生无源。白细胞减少会加重感染发生几率,严重的感染则会危及生命,同时也阻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黄芪注射液系补益类中药黄芪的提取物,黄芪性味甘温,有补气健脾功效,常用于气血虚弱之证,肿瘤患者化疗后多表现为气血两虚,与其作用相符。研究表明,黄芪防治化疗药物所致血细胞下降的机制是通过促进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加快有核细胞分裂,从而增加血细胞数[1]。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合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刺激足三里穴可通过调理脾胃达到补血升白的目的[2-5]。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穴针灸升白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血清中集落刺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促进骨髓干/祖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使白细胞集落生成增多,骨髓粒细胞显著增加,最终使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加[6]。
本研究将黄芪注射液注射于足三里穴,使针刺、药物、穴位三者的作用有机结合,从而迅速恢复患者受损的造血机能,使白细胞回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穴位注射)在化疗过程中白细胞抑制发生的总抑制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出现Ⅱ~Ⅲ度白细胞抑制的几率亦较对照组小。
肾脏是化疗药物的重要代谢器官,化疗药物可影响患者的肾功能,尤其合并基础肾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一些常用的化疗药物均会不同程度地造成肾功能损伤,如广谱抗癌药顺铂(DDP),其高剂量使用时疗效好,但肾毒性很大。此外,甲氨蝶呤(MTX)、异环磷酰胺(IFO)、卡铂、奥沙利铂、紫杉醇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黄芪归肾经,有利水消肿之功,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减轻化疗肾毒性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方面。黄芪具有扩张肾血管的作用,能增加肾血流量,反馈性地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提高肾小管细胞的内在反应性,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黄芪有显著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的排泄,达到改善肾功能的目的;黄芪中富含的黄芪皂甙、黄芪多糖、异黄酮类化合物及硒元素等,能清除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提高肾脏抗氧化作用,改善脂质异常造成的进行性肾损害,阻止肾小球硬化及功能改变;黄芪多糖能显著拮抗谷胱甘肽的降低,而后者是重要的金属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能降低金属铂类络合物(如顺铂)的肾毒性。且有动物实验表明谷胱甘肽能减少注射后动物肾组织的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减轻肾毒性[7];黄芪总甙能改变体内环核苷酸水平,增强细胞、体液免疫,通过免疫修饰和免疫识别减少血浆蛋白-顺铂复合物在肾内沉积,减少肾脏系膜区的免疫复合物,减轻肾脏病理损害[8]。
本临床研究过程中虽未出现明显的肾功能损害,化疗前后尿素氮均在正常范围,但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化疗后较化疗前尿素氮无显著变化,对照组化疗后较化疗前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尿素氮是肾功能的常规检测指标之一,临床运用于评价肾功能损伤及程度。结合黄芪的药理作用,分析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可能有护肾的作用,可应用于化疗过程中,预防或减轻化疗药物的肾毒性。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通过延长观察周期,对本试验的结论进一步完善,尤其在防治肾毒性及其作用机理方面,有待临床验证。
[1]赵立峰.黄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18 -119.
[2]于成山,陶鸿飞.穴位注射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0):11-12.
[3]Zhao XX, Wang XM, Wang HP,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on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nd leukocytes after chemo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6):331-335.
[4]陈永,申晓亮,周曼丽,等.针灸强壮要穴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0):48-50.
[5]Shen GW, Zhao J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gulation for post-chemotherapy gastric motilit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 (6):362-366.
[6]路玫.针灸治疗肿瘤患者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及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1997,17(10):583-585.
[7]申雯竹,孔庆志,吴洪斌.黄芪对化疗小鼠肾生化指标和病理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8):7-8.
[8]顾玉红,杜佳新,张博.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顺铂肾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63-65.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for Adverse Reactions to Stomach Cancer Chemotherapy
ZHANG Qiong, CHEN Li.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int Zusanli (ST36) injection of astragalus on adverse reactions to stomach cancer chemotherapy.MethodSixty-seven patients with stomach cancer were random ly allocated to two groups. Both groups received chemotherapy and routine administration of antiemetic, stomachics and leukopoietic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point Zusanli injection of astragalus in addition.Result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showed that leukocyte inhibitory toxic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chemotherapy, urea nitroge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before (P<0.05).Conclusion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of astragalus can reduce leukocyte inhibitory toxicity in chemotherapy patients and may produc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n post- chemotherapy impairment of renal function.
Point, Zusanli (ST36);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Stomach cancer; Chemotherapy; Leukopenia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2.0145
1005-0957(2014)02-0145-03
2013-07-30
江苏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脾胃病)开放课题项目基金资助课题(JD11027);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WS-039)
张琼(1987 - ),女,2011级硕士生
陈理(1971 - ),男,主任医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