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丰
(梅河口市第二医院,吉林 梅河口 135022)
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比较
孙 丰
(梅河口市第二医院,吉林 梅河口 135022)
目的探究分析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取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接收治疗的8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2%,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8.4%,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对比(P>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周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均有效果,但与切开复位固定术相比,闭合复位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闭合复位;切开复位固定;肱骨髁上骨折;疗效
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主要伴有肘部疼痛、肿胀以及张力水泡等临床症状。肘部呈畸形,活动伴有障碍,主要发生在肱骨下端位置的肱骨中,外上髁的上方2 cm内,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1]。目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主要给予内固定术治疗。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4例患者给予闭合复位治疗,43例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接收治疗的8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87例患者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17个月~13岁,平均年龄(3.6±2.1)岁。骨折类型:52例伸直型,包括32例尺偏型,20例屈曲型;35例桡偏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骨折类型等资料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首先对患者给予麻醉,采用C臂机进行透视,给予闭合复位,并纠正侧方和前方移位。位移复位后,在C臂机透视下运用2枚克氏针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手术人员进行对抗牵引,对尺偏移位或者桡偏移位进行矫正,如患者为桡偏移位,则要进行解剖复位,如为尺偏移位,则复位后进行维持性桡偏移位。经C臂机透视复位效果满意后,使用弹力绷带对肘部极度屈曲位进行固定;另外,常规进行术野消毒和铺巾,沿着肱骨外髁方向和肱骨干纵轴线约40°,将一枚2 mm的克氏针穿到对侧骨质皮,另外,保持肱骨小头和肱骨干的平行;C臂透视复位、固定满意后将克氏针折弯、剪断,将针尾留在皮外,如固定不坚固,则将第三枚克氏针打入,对创口冲洗和缝合,术后使患者肘部弯曲90°后,前臂旋转后位,使用石膏托外固定。使用石膏固定约1个月后,将克氏针拔除。进行固定时,避免给神经血管带来损伤,对肘关节外进行固定使用石膏或者外固定支架。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首先对患者给予臂丛麻醉,取患者仰卧位,在患儿肘部外侧作直切口,由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进入,将骨折端暴露出来,对断端间的软组织和积血清除,将前方卷入的骨膜复位骨折推开,在肱骨外髁交叉位置将两枚直径约2 mm的克氏针打入进去,穿透对侧皮质。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周期、平均住院费用以及优良率进行观察对比。
1.4 疗效评定标准[2]:将Flynn作为评定标准。优:患者的丢失提携角与丢失伸屈功能为0°~5°;良:患者的丢失提携角与丢失伸屈功能为5°~10°;可:患者的丢失提携角与丢失伸屈功能为10°~15°;差:患者的丢失提携角与丢失伸屈功能>15°。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优27例,占61.4%,良14例,占31.8%,可2例,占4.5%,差1例,占2.3%,总优良率为93.2%;对照组患者优25例,占58.1%,良13例,占30.2%,可3例,占7.0%,差2例,占4.7%,总优良率为88.4%;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χ2=2.62,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住院周期以及平均住院费用对比: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6.98,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周期明显短于对照组(t=6.54,P<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t=7.32,P<0.05),见表1。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在儿童肘部骨折中发病率约占40%,好发年龄主要为5~12岁[3]。由于肱骨下端比较扁薄,髁上位置位于疏松骨折与致密骨质的交接位置,后面为鹰嘴窝,在两窝之间存在一层较薄的骨片,导致肱骨从圆柱形往下逐渐变为三棱状,是应力中的弱点,因此,受到外力作用时,肱骨髁上易发生骨折。另外,肱骨下端朝前倾斜,距离肱骨干长轴偏离25°~40°,其与导致出现断裂具有密切关系[4]。目前,治疗Ⅱ型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主要给予保守治疗,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则主要给予闭合复位加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加克氏针固定以及闭合复位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其中,闭合复位加石膏外固定,其具有固定时间长、功能恢复速度慢以及易出现肘内翻现象等;切开复位加克氏针固定术,不可避免会留下手术瘢痕,且将后软组织骨膜后,带来的剥离损伤较大,延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影响功能的恢复;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主要在C臂肌下进行闭合复位,不仅能够保证复位的良好,而且还能够避免出现手术瘢痕,防止损伤软组织,促进愈合,加强早期功能锻炼[5]。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治疗时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治疗时,要选择恰当的复位时机,运用适当的手法力度,尽量一次复位成功;另外,认真观察患者的肢体血供情况与神经感觉情况,防止反复定位导致出现骨折以为和尺神经损伤,避免造成重要结构损伤。在本组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周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
表1 平均术中出血量、住院周期以及平均住院费用对比
表1 平均术中出血量、住院周期以及平均住院费用对比
综上所述,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均有效果,但与切开复位术相比,闭合复位固定术能够缩短住院周期,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平均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1] 李凡,勘武生,徐剑,等.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15(4):298-302.
[2] 马益善,颉强,雷伟,等.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2):173-175.
[3] 张博皓,王涛.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117-118.
[4] 李景龙.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3):67-68.
[5] 周晓康,郝建宗,甄磊,等.不同治疗方法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重建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9):46-48.
R683;R726.8
B
1671-8194(2014)29-0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