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霞
(河南省职工医院药剂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临床效果分析
贺 霞
(河南省职工医院药剂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的处方点评分析,评价活动的有效性,摸索落实活动方案的有效经验。方法利用his抽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整治前)和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整治后)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相关数据指标。结果整治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1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19%,不合格率下降2.7%。结论我院的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在落实活动方案中我院采取的方法措施有效。
抗菌药物;点评;效果分析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引起全国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1,2]。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国家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我院是以城市社区居民为主要病源的综合性医院,现就活动中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整治前后的数据对比,评价我院专项整治活动的效果。
1.1 资料
通过HIS系统调取我院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以及外科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整治前)15000张处方和500份医嘱,2012年 6月至2013年5月(整治后)17500张处方和500份医嘱;共抽出整治前抗菌药物处方5685张、医嘱375份,整治后抗菌药物处方4655张,医嘱285份。
1.2 方法
1.2.1 成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成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组长由业务院长担任,组员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办、临床各科室主任组成。
1.2.2 制定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标准: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临床诊疗指南》、《药物处方集》等制定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标准,结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的要求,评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中分离出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
1.2.3 处方点评内容:统计门、急诊及医嘱中应用抗菌药物处方比率,主要针对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分类汇总、分析。对有无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方法、用药剂量、联合用药、用药禁忌、分级管理规定等内容展开点评。点评对象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
2.1 整治前后各科室抗抗菌药物使用比率情况,见表1。
表1 整治前后各科室抗抗菌药物使用比率情况
2.2 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项目,见表2。
表2 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项目
3.1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由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明确要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下降了1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18%,整治后使用率虽然合格,但仍较高,这是因为抽取的处方来自感染性疾病较多的科室,全院的使用率门诊为15.3%,住院为41.9%,在本区域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表1中可看出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高的科室有感染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呼吸内科、妇科,而创伤外科和ICU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低。通过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的统计,为医院制定各科室的目标责任书提供了依据,从而使目标责任书的制定科学、合理。
3.2 不合理应用情况: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基于以下两方面:①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②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
从表2可知,整治前抗菌药物处方不合格率为7.6%,整治后为4.87%,下降2.7%,符合国家处方合格率不低于95%的规定。不合理项目均有下降。从结果2.2中看出不符合用药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未按照PK-PD关系选择给药方法和违反分级管理规定方面,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的临床疗效与其血药浓度超过常见致病菌的平均最低抑菌浓度的持续时间(T>MIC)长短有关,T>MIC越长则疗效越好,而氨基糖苷类与氟喹诺酮类的临床疗效则与血药峰浓度或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的比值有关(Cmax/MIC),因此,应用时β内酰胺环类应一天多次给药,氨基糖苷类应一天一次给药,以优化给药方案。林可霉素类药物因为无需皮试,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较好的疗效,在急诊和妇科临床治疗中应用较多,但克林霉素也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血消除半衰期为3 h,对于大多数成人每8~12 h一次,小儿患者每6~8 h一次使用克林霉素,或者持续性静脉点滴克林霉素时,其血清药物浓度可维持在体外实验时的最低抑菌浓度之上。轻中度感染成人一天0.6~1.2 g,分2~4次给药,重度感染一天1.2~2.7 g,分2~4次给药,但静脉给药时门诊患者对一天多次给药的依从性较差,这几类药往往都是一天剂量一次给予,根据这一现象,临床药师建议尽可能加强和患者的沟通,若沟通困难时可采用静脉给药一次,间歇应用同类、同代、抗菌谱相似的口服药物替代的给药方法。
在分级管理方面,我院规定住院医师可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超级别开具不能超过一天,这点违规使用的较多出现在住院医师方面,这与医院对分级管理规定的宣传、督导有直接关系,也与医师对待专项整顿工作的认识程度有关。
在应用指征方面,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发热待查,常规给予抗菌药物,发热待查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变态反应与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需结合病史、体征、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细菌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方面,如在妇科手术后,多给与林可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抗感染治疗,虽然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推荐有这种方案,但对于手术患者,术中给予肌松药,林可霉素和氨基糖苷类也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这种不良反应的叠加,临床应该给予规避。
用药禁忌方面,如饮酒后牙痛患者,临床给予硝唑类药物应用,硝唑类药物相关双硫仑样反应的报道时有出现,临床应给与高度重视。
3.3 改进措施
3.3.1 行政干预措施: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和规范,从而落实制度,定期对临床医师、药师甚至管理人员进行药事法规、《处方书写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培训、学习,组织病案讨论,用药督导,拓宽、提高医师、药师的知识范围,业务能力。
3.3.2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相结合:事前控制主要是加强医师规范合理用药的培训和宣传;事中控制是药学人员应加强对处方的审核监督,即时发现错误,即时要求医师修改,减少差错率,这就要求药学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事后控制是通过处方点评、药师查房、病历指控,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在院内药事、医事专刊上进行通报,对于严重、重复出现及典型的案例重点公示,结合制度进行适当的处罚。以提高临床医师规范开具处方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是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一部分,在目标责任书的签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的制定、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前十药品的公示分析、特别是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考试和处方点评结果的通报、惩处、分析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下,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治前后的指标对比,体现了整治活动的有效性,也体现了我院在落实活动方案中采取的方法措施有效。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国范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医疗机构需要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从长计议,借专项整治活动强风之势,再接再厉,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趋于可持续发展[3]。
[1] 黄勇,金飙.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干预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42.
[2] 马秋红.抗菌药物在我院门诊的使用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9, 24(4):318-319.
[3] 肖永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简析[J].医药导报,2013,10 (8):35.
R969.3
B
1671-8194(2014)29-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