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灵 裴雪梅 林吉涛 邱素清 万胜明 张寿斌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100)
新生儿气胸35例临床分析
张炜灵 裴雪梅 林吉涛 邱素清 万胜明 张寿斌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100)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新生儿科2008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5例新生儿气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新生儿气胸患者中6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29例分别经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加低负压吸引后治愈出院。结论加强对新生儿气胸的认识和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的减少气胸的发生,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婴儿;新生;气胸;临床特征
新生儿气胸是新生儿的一种危重症,一般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若不能及早发现、及时诊断与救治,便会直接危及新生儿性命。现对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5例确诊为气胸的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气胸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1.1 一般资料:35例新生儿气胸中,男24例,女11例;胎龄30~41周,其中<37周22例,37~41周13例,出生体质量1.3~4.0 kg,其中<1.5 kg 3例,1.5~2.5 kg 18例,2.5~4.0 kg 13例,>4.0 kg 1例。羊水Ⅱ~Ⅲ度污染23例,羊水清亮12例。分娩方式:顺产15例,剖宫产20例。Apgar评分:<4分5例,4~7分18例,>7分12例。出生时使用气囊面罩复苏史者4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气胸者17例,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后气胸者6例,不明诱因者8例。发生气胸时间:<24 h 7例,24~72 h 22例,>72 h 6例。单侧气胸26例(左侧5例,右侧21例),双侧气胸9例,肺压缩<30% 6例,≥30% 29例。发生纵膈气胸3例,皮下气肿7例。原发疾病中胎粪吸入综合征2例(5.71%),新生儿肺透明膜病8例(22.86%),新生儿肺炎20例(57.14%),新生儿湿肺4例(11.43%)肺大疱1例(2.86%)。
1.2 临床表现:①轻症: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儿有轻度气促,胸部体征不明显,用X线摄片检出气胸;②重症:有明显临床症状,如发绀、烦躁或呼吸困难等,机械通气后会导致患儿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或血气分析pH、PaO2下降,PaCO2升高,改变呼吸机参数对患儿病情无改善,肺部体征表现为呼吸音减弱,双侧或单侧胸廓明显隆起,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胸部X线表现为胸廓不对称,肋间隙增宽,可见压缩肺边缘,气胸部位无肺纹理。35例新生儿气胸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35例新生儿气胸临床表现
1.3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新生儿气胸患者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支持和维持液体循环稳定等疗法,采用改良式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法,即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连接肝素帽做为穿刺针,将1 mL注射器的针筒置于水封瓶液面下2 cm,将接有负压吸引装置[负压为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大号注射器针头置于水封瓶液面上。选择患儿双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肋骨上缘或是腋前线第3、4肋间隙肋骨上缘作为穿刺部位,将留置针插入胸膜腔,调节留置针以使水封瓶内有连续气泡冒出,随后用Y型无菌纱布覆盖在留置针处的胸壁上,剪断5 mL注射器针筒的尾部将其固定留置针蝶翼与胸壁之间,保持留置针呈垂直状态,不易堵管。针对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要适当上调吸氧浓度和下调通气压力。体征显示呼吸平稳和发绀消失,胸部X线显示肺复张,水封瓶中持续无气泡24 h后,即可拔出患儿的穿刺留置针,对皮肤行常规消毒。
动态复查胸片发现,气胸在2 d内消失患儿3 例(8.5%),3~6 d消失患儿31例(88.5%),16 d消失患儿1例(2.8%),后行肺CT检查示右侧多发性肺囊肿。35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不管什么原因,只要造成肺泡过度充气或肺泡腔压力增高,均会导致肺泡壁破裂,进而产生气胸[1]。该病多见于早产儿[2],肺透明膜病变显示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表面积和肺顺应性降低,进而引发充气肺泡过度扩张破裂导致气胸。Seger等[3]研究中提到应用PS治疗可降低肺透明膜病变患儿发生气胸的风险,近年来通过采用PS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已经明显降低了新生儿气胸的发生率。肺部性疾病是新生儿气胸发病的常见原因,新生儿湿肺、新生儿肺炎、RDS、MAS使肺顺应性下降,肺泡间通气分布不均,同时部分病变可由气道分泌物造成活瓣作用导致部分过度膨胀的肺泡破裂而引起气胸[4],潜在性肺部疾病、机械通气和双侧气胸是造成持续性气胸及死亡的主要原因[5]。肺炎患儿常常因病原菌直接感染胸膜而引起气胸[6]。因此,加强肺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医源性气胸呈增多的趋势。分析本组医源性气胸的比例,发生原因随着围生期保健的普及,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早产儿的出生率明显增多,出生时需要进行复苏的概率及后续需要使用呼吸机的概率升高,故熟练掌握窒息复苏的方法及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尤显重要。本组医源性气胸多见,因此需要加强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操作规范,加强产科及新生儿科的协作,出生时立即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对于出生合并窒息的患儿,复苏囊加压给氧者,复苏囊压力不宜过高,尽量选用有压力表并且有自动放气功能的复苏囊,使压力尽量控制在25~30 cm H2O,当>30 cm H2O时,气胸的发生风险会显著升高,频率尽可能与患儿自主呼吸保持同步。对于需要气管插管复苏的患儿,气管插管时注意确定插管位置,避免插管过深引起单侧通气。本组研究中可见右侧气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与插管过深也有关系。而需要机械通气时,呼吸机参数及模式的选择和调节要适当,吸气峰压(PIP)及呼气末正压(PEEP)不能太高,在正常氧饱和度的情况下,高频、低吸气峰压、低呼气末正压、低潮气量和高压力可引起肺泡损伤,同时一定要保持人机合拍,机械通气主要的并发症是呼吸机相关肺炎,进一步破坏肺泡结构,而且机械通气时可发生人机对抗等易导致气胸的发生。
新生儿因本身胸膜腔压力偏小,部分患者出现气胸时常常同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单纯予以闭式引流时疗效欠佳。有时,长时间单纯的胸腔闭式引流,压缩肺组织仍不能复张,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损耗增加,合成减少。在传统闭式引流基础再加上低负压吸引,提供一定的负压,可有效的对新生儿气胸进行引流,缩短拔管的时间。
综上所述,针对突然出现气促、发绀、烦躁等临床表现的新生儿,需考虑气胸发生的情况,及时对其行胸部X线片检查,做到及早、准确诊断。机械通气或正压人工通气过程中的气胸多为张力性气胸,肺压缩面积大,需立即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加低负压吸引,以降低病死率。新生儿气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以预防干预为主,严格掌握呼吸机的适应证,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操作技巧,是预防的关键所在。采取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气胸的发生。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1-453.
[2] 张水堂,袁贵龙,周守方,等.24例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05.
[3] Seger N,Soll R.Animal derived surfactant extract for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9,15(2):CD007836.
[4] 杨春凤,李恒,严超英,等.60例新生儿气胸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3):4865.
[5] Esme H,Dogru O,Eren S,et al.The factors affecting persistent pneumothorax and mortality in meonatal pneumothorax[J].Turk J Pediatr,2008,50(3):242-246.
[6] 胡旭红,高淑强.新生儿气胸18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16 (11):1515-1516.
R722
B
1671-8194(2014)29-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