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芬
20世纪80年代,舍恩(SchonDA)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是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同时又是充满许多潜在的价值冲突的专业。在这类专业中,执业者的知识隐藏于艺术的、直觉的过程中,是一种行动中的默会知识。”舍恩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性的融合研究。笔者所在的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至今仍保留着“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学法”三门课程,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理论性强,实践学习严重缺乏,与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严重脱离,所以这一专业教育类教育教学应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作大胆地改革和尝试。因此,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应与独立学院师范教育类专业素质教育研究紧密结合,寻求探索改革与研究的正确途径。
一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我们所熟知的“纸上谈兵”的故事中所记载的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经时学习兵法,对兵法的熟知程度超过其父。之后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国大将,但在长平之战中他只知道根据兵书用兵,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在这个故事中,赵括拥有充分的兵法知识,但在实际解决战事的时候,就表现出其积累的知识并没有转化为能力,出现了所谓的“高知识,低能力”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推出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如果一名教师只是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在与学生的交流指导中,无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育人的能力,无疑是有碍于教育本身的发展的。
所以,在教师的个体发展中,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使教师实践能力的形成成为有源之水,而且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实践能力的增长才能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相互促进,成为教师职业发的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是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共识
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师范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有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国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己经超出教育实习范围,主要通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教育实习三个方面进行,并且都相应地延长了教育实践的时间及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如美国要求师范生从第一学年就要配合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现场实践活动,每门课程大约15学时,并且安排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师范生从事教育实习。德国和瑞典除了第一阶段即修业阶段有教育与教学实践安排之外,师范生在见习阶段规定有两年的教育和教学实习。美国一部分高等院校,像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亚特兰大大学、托菜多大学、佐治亚大学等,此后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实习学校,即所谓的入门学校。这种学校多设在贫民区,学校人数多,问题也多。如果师范生能够成功地在这种学校里完成教育实践活动的任务,那么毕业后就能够适应教师工作。
国内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刘永康教授常引用毛泽东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是盲目的实践,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更深刻”,强调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终身学习,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重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加强教学反思,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刘教授常到中学去上“下水课”,他认为,高等师院校是为基础基于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阵地,理应和基础教育声息相通,基础教育是我们的源头活水,离开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科研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下到中学去上“下水课”,这是联系基础教育的很好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对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更加了解,能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就更能对准基础教育的口,更能有的放矢,矢也能更好地中的。这样可以避免“弹花匠的女,会弹不会纺”。信息时代要求终身教育,或者叫“多次回归型教育”、“继续教育”,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搞学历教育,还要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师范教育实习“职前职后一体化”。在给中小学教师讲学的同时,用自己研究的理论去设计教学,直接给中小学生上课,让中小学教师来观摩,然后再围绕展示的下水课讲课理论,他们对理论的感受会更深,这对他们运用先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效果比那种“单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腾云驾雾、隔靴搔痒似的说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就是比一般的案例分析的效果也要好得多。
三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需要从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实用技能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形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力求从知识基础、人文素质与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素质教育要求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养育,注重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培育,注重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养成,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形成,从知、情、意三方面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生活态度、人生价值,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师范教育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成为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教师后备人才。因此,探讨如何将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的融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方面,如语文学科教育学这门专业必修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育学,这本教材从目的篇、内容篇、方法篇、资源篇四个方面对语文学科教学的诸方面进行介绍,教材理论知识新颖、案例丰富、条理清晰,是较合适的高校“语文学科教育学”课程教材,但该教材将方法篇与内容篇分离,在全部理论知识讲述完成后才展开实践教学,不宜于学生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所以拟在教学时,将方法篇内容融入到内容篇中,完成一部分理论知识的讲授后立即展开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比重作相应和减少,增强学生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实践知识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学习最新教育理念,改变原有的作为学生角色所理解的旧语文教学观念,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印发给学生,强化学生教育改革意识,鼓励学生自行收集或购买新旧中小学语文现行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增强学生教材研究能力。其它理论性较强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应结合教育实践特点进行调整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学时比例。
第二,教学技能课程的设置方面:拟将学期末开展的实习培训改为与语文学科教育学课程同步开设的微格教学、教师素质与能力两门实践性课程,将素质与能力、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分散到课程教学中,如在讲授语文学科性质、特点这一内容时,可以进行教研会;在讲授识字与写字教学时,由于学生教学诸技能的学习较浅,可以进行说课训练,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可针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等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试讲,开展微格教学,这样既能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分段训练,又能将训练时间延长,学生实践次数增多,有利于任课教师及时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学生也能开展反思学习。
第三,教学形式与方法方面:注重改变原有的以课堂理论讲述为主的教学形式,形成课堂内外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在课堂上采用专题讨论、模拟教研会、说课、讲课等组织学生实践学习,如讲到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时,请学生分组召开教研会,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小组同学交换讨论意见,最后由各小组教研组长发表意见,最后教师作总结评价。课外布置调研任务,如开展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将学生分小组开展,要求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数据统计、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工作。期末组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鼓励促进学生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为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教学计划与学分方面:遵循刘永康教授提出的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反复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优+教师技能强”的复合型实践能力的理念。充分增加实践教学模块,实行学分制,构建实践教学系统,将实践教学工作纳入专业课程计划中,在原有的公共课、专业教育两大模块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根据学生学习各阶段的特点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如一、二年级学生宜着重培养实践行为习惯和实践文化素养,如鼓励创建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社团,培养对教育教学的关注和兴趣。三、四年级学生则应着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开展教育教学相关专业实践。学生修读实践教学课程合格后,计算相应学分,实行学分制。专业实践中可以明确实践任务,如协助班主任管理、听课、协助组织课外活动、学生课业辅导等。延长教育教学实习的时间,将见习与实习相结合,从第四年级可陆续安排集中统一的见习实习活动,与学校周边中小学签订长期实习合作协议,尽可能多地提供见习实习岗位,选拔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为获取教师资格、胜任教师岗位做好最后的准备。
总之,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不是一句鲜明的口号,也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几百年来它都是教育家们的理想诉求,期盼这种融合在独立学院这种创新机制、灵活管理、锐意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打破长期以来高校理论教学独霸课堂的陈腐习规,顺应时代、适应社会、务实教育,呈现出一种敢于否定,敢于笃行,敢于创新的星星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汝秀梅.论国外高师教育发展的特点及给我们的启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2]王冬凌.知识观的嬗变与教师实践知识的养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
[3]把到中小学上”下水课“作为必修的技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永康教授访谈录,全国语文教育学术会会议资料。
[4]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