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学派的世纪回眸和未来构建

2014-06-03 16:59张艳林
人民音乐 2014年3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唱法学派

第六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于2013年9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承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中国声乐界泰斗周小燕,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金铁霖,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真,音乐周报董事长白宙伟出席会议。论坛以“构建中国声乐学派”为论题,全国三十多所艺术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与部分演出团体的二百四十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期间举办了三场学术报告,分别为:金铁霖的《中国声乐的发展与未来——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刘辉的《关于建设中国声乐学派的思考》,廖昌永的《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路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此外,徐沛东和刘辉分别进行了大师班授课,随后举行了上海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和院校交流专场音乐会。另外,与会代表分成七组,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如何传承、创新、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展开了热烈讨论。周小燕先生先后两次在全体大会上讲话,就当前我国民族声乐以及整个声乐学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认可了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构想,并提出要鼓励作曲家多创作优秀的中国声乐作品以及歌唱演员要用情歌唱的两点希望。

本次论坛取得了三项会议成果:一是提出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提出中国声乐学派的“中国声乐梦”是未来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前进方向;二是对民族声乐风格和类型的多样性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少数民族民歌唱法和全国各地域的民歌唱法的科学性和包容性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在此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学单位表达了崇高敬意;三是将中国声乐学派的涵盖范围扩充到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甚至是戏曲、曲艺等领域,认为只要是中国的科学的唱法都应该大力提倡,大力发展。

一、“中国声乐学派”的成就回顾与未来发展

9月23日,金铁霖作了关于《中国声乐的未来与发展——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报告,作者分析了民族声乐发展的现状,认为经过众多声乐教育家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声乐在人才培养、演唱技术、风格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世界声乐舞台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他用众多歌唱家的演唱实例论证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民通、民美、戏曲、曲艺等一切科学演唱形式,都应该属于中国声乐唱法的论题。他认为继承、借鉴、发展、创新是中国唱法发展的金钥匙,要注重对传统唱论的科学总结,要善于借鉴国外的各种优秀唱法的经验为我所用,要在变化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中国声乐。

刘辉在《关于建设中国声乐学派的思考》中指出民族声乐演唱要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内容题材、音乐风格,要认真研究词曲风格,把握人物心理,做好角色定位,要认清演唱方法和歌曲情感表现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声情并茂”和“字正腔圆”等歌唱审美原则。他在报告中对构建中国声乐学派所要具备的条件,三种唱法的百年发展史,三种唱法的文化观、历史观、审美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中国声乐学派”的多样性与科学性

9月24日,廖昌永作了《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发展路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报告,作者从西方声乐的发展历史入手,结合自己多年的国外演唱经历,提出“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中国声乐作品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基础”的观点。中国声乐学派应该包含中国的美声声乐学派,要重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高低声部、男女声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尊重不同唱法、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歌唱家的多样性发展。他认为中国声乐学派需要各种唱法、各种流派之间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不要对某一唱法一味进行批判,中国声乐的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指出中国声乐学派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多样性和地方风格性基础上的,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9月24日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大家普遍赞同构建中国声乐学派,但是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传统声乐概念的重新定位要慎重对待,共同努力。

9月25日,周小燕先生作论坛总结,她认为,这次讨论提出了“中国声乐”的概念,大家概念更清楚了,行动更积极了。中国声乐学派的构建不能只局限于声乐领域,需要音乐界所有的专业积极参与,尤其是作曲家创作优秀的声乐作品很重要。要重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歌唱语言的运用和研究,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是任何声乐唱法甚至是一切艺术的审美标准,要长期坚持,努力实践。周先生进一步解释了演唱的科学性,那就是:能唱高音、能唱低音、能上能下、能强能弱、能快能慢,唱得舒服。周先生希望中国声乐界能高度团结,走出师门、走出校门、走出国门,摒弃偏见和狭隘,大家一起探讨中国声乐的未来发展,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她希望声乐教学中提倡学生“唱情”,注重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音乐内涵而不只是“唱声音”。

三、两场专题音乐会的特点与启示

9月23日晚和24日晚,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两场专题音乐会,第一场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专场音乐会,上海音乐学院多年来尤其注重少数民族声乐演唱的教学传统和特色,在木卡姆、京剧、沪剧等传统唱法的演唱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与会代表普遍反映这场音乐会效果很好,从形式到内容、从创意到编排都紧紧扣住了“中国唱法”的大主题,并为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给出了现实依据,用声乐实践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唱法的具体内涵。音乐会包括用上海方言演唱的民歌小调,有独龙族男声独唱《洞庭鱼米乡》,有藏族歌手次仁央宗的独唱,有新疆的木卡姆三段连唱,有新疆的音乐剧《买布》的精彩表演,有青歌赛美声唱法银奖韩蓬的男声独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有青歌赛民族唱法银奖王喆的《贵妃醉酒》。节目类型上有地域民歌的独唱和小组唱、少数民族民歌、歌舞、音乐剧,唱法上包含了学院派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民间唱法,体裁上涵盖了民歌、戏曲、音乐剧、歌舞等多种形式。上海音乐学院用这样一场丰富多彩的音乐会智慧地诠释了对中国声乐学派的理解。

第二场音乐会是八所专业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暂未设置民族声乐专业)选送的民族声乐专场节目,形式上以男女生独唱居多,展示了近年各校的民族声乐教学成果,但演唱形式和风格内容基本相似。各院校选送的选手从音域、音色、咬字、气息、共鸣、腔体等技术层面而言几无挑剔,显示出各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演唱基本功的重视和对唱法科学性的研究。

总之,关于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构想得到了全国声乐界的积极响应。但是,中国声乐学派的理论支撑还很薄弱,原有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发展格局比较成熟,不易于打破藩篱真正形成合力。关于中国声乐学派的目标与任务、具体实施办法、具体措施仍不明确,构建中国声乐学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各方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眼本文为2010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教改革项目《民族声乐教育专业系列化教材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A202)的阶段性成果。?演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唱法学派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