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路
夜丰颂,是泰国国土西北角的一个美丽小城,短短几年前还十分僻静,现已经变得喧闹。城外二十多公里处有座难民营,它是泰国西部贴着泰缅边界设立的九座战争难民营之一,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逃入的缅甸难民。
理论上,这个庞大的难民庇护系统是临时性的,然而实际上,在此生活的已经不止一代人。泰国政府不打算接纳这些人进入泰国社会,而缅境内的战火又绵延不息。难民营的居民不可自由外出,也不能合法打工。有的营区人口很多,比如最大的美拉难民营达到五万人,这超过了泰西多数村镇的规模。这种非自然形成的密集聚落违背人类居住环境的合理条件。更诡异的是这么多人缺乏正常的就业和生活形态,有诸多亚健康和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其中,长颈族问题便是一个。
跟着路边长颈女的图标前进,直至一道警卫森严的难民营大门
难民营都是藏匿在山林深处的,但是前往Ban Mai Nai Soi难民营的道路一出夜丰颂城区就有相当清楚的路标,路口的牌子上画着长颈女图案和箭头。这样的路标证明这是条得到官方认可的旅游路线。道路爬山过河,时好时坏,最终把我引至一道警卫森严的大门,这就是Ban Mai Nai Soi难民营。大门旁边另一门楼是可通行的,有座房子卖票,每客250泰铢。这是住着长颈族的一个特别区域,编号为第4区。
长颈族的名称在外界嘴里相当混乱,他们自称克焉人(Kayan),不过外界常常简单地称他们“长颈克伦人”(Longneck Karen),因为被认为是克伦族(Karen)的一支。这个克焉村子很安静,传统式样的竹木房屋大多苫着草顶。露面的男人不多,闷头编着筐;女人们坐在一起织布或编草帘,其中有些人的脖子上戴着那个著名的黄铜颈圈。我数了数,半数以上人家的门外摆着旅游品售货摊,但没人主动向我兜揽生意,一个都没有。人们沉默而友善,显然已习惯了被人窥望。我对这类环境一向感觉敏锐,空气中我呼吸到了隐隐的压抑,这不是个快乐舒展的村庄。
村子最深处有医务室,还有由两列竹棚子构成的一所学校,一共六七间教室,每间有十来副桌椅。几个老师过来陪我,一个是28岁的教泰语的志愿者,英语说得很勉强,我问不到多少关于学校、村庄和这个民族的详细情况。倒是两个本村出身的老师似乎英语好些,男孩子20岁,在难民营读了中学后就当老师了;女孩子19岁,戴着颈圈,她听我说“你是缅甸人”时立即反应,强调自己是泰国Nai Soi的人,这么说也有其缘由,因为她出生于此。
难民们都不喜欢缅甸政府。一批因政府军进攻而逃亡的人的话未必在全景意义上真实。我注意到了民族文化演变的一个型态。演变通常不是整体转化为另一个,而是在某些力量作用下局部演化,泰缅边界难民营的克焉人现正经历的便是一例。战乱、传统习俗和商业模式,在逃难的克焉人身上,以一种畸态联结了起来。
夜丰颂地区还有另两个长颈村,距城里较近,且开办了喧闹得多的旅游项目,如坐船、骑乘大象。那里的长颈人都是从这个第4区搬迁过去的。关于迁移原因,村口卖票的女人说是这边人口太多,生活资源支撑有困难,但我相信更主要是新地点较为适合旅游业拓展,交通便利,不妨碍其他居民,也远离了难民营本身。泰国当局并不希望外人注意到难民营的存在。
旧习俗具有根深蒂固的功利属性,但谋生和尊严终将产生联系
一个外人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提出的问题是克焉女人为何戴黄铜颈圈?这与问怒江的独龙族女人为何要纹面,有些非洲部落的人为何要割开下嘴唇嵌入一个圆盘,古代汉族女人为何裹脚一样,似乎有答案,而且不止一个答案,但却没哪个答案是唯一权威的。这黄铜颈圈是一个连续螺旋的线圈,传统上,女孩子五六岁就开始戴,随着人长大,颈圈也换成大的,最重的据说可达20公斤。她们的脖子其实不比常人的长,而是肩骨被压低了,这早已被X光检查结果所证实。究竟她们为何愿意承担如此重负呢?黄铜颈圈的功能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为了美,有人说是为了模仿龙的样子,还有个说法是为了防范山林猛兽噬咬喉咙。克焉人自己对这些解说都一定程度上认可,但还强调是为了文化认同,亦即作为一种归属的标识。对于普通克焉人家,女孩子要戴上黄铜颈圈是笔不小的开销,这解释了为何有的女人不戴颈圈。
值得指出的一个事实是,这习俗在缅甸境内的克焉人家乡正趋于弱化,越是和外界交往多的地方,年轻女人戴颈圈习俗消失得越快。一来沉重的颈圈不便于各种劳作,二来太引人注目,造成社交困扰,第三就是妨碍她们进入现代主流社会系统,可能会错过教育、就业等机遇。缅甸政府公开鼓励克焉人放弃这一习俗。倒是在国界的另一侧,传统习俗经过商人的组织之手,成了谋生工具,因而呈现了戏剧性的逆向复兴态势。
早在几年前,每年就有几千名游客到访夜丰颂的三个长颈村,后来持续增长,带旺了这极其偏远的山林角落的地方经济。泰国当局把克焉人视作独特的旅游业资源,真是良有以也。实际上,这些年在泰国内地其他“民族文化”旅游点出现的长颈人,都来自夜丰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缅甸境内的一支克伦民族武装势力也想分一杯羹,竟然邀请难民营的克焉人回家去开业。任何此类企图都使泰国当局紧张,决心要保卫好这块资源。
人权和民族文化保护组织谴责说:乘人之危,通过展示人的某种罕见习俗(特别是身体习俗)来赚钱,此乃不折不扣的“人类动物园”,是文化剥削和人格凌辱。然而,另一方面,看看长颈村女人们光鲜整齐的服饰,就算是旅游工作服,也证明了她们有一定的收入。克焉人承认,他们在旅游村的收入好过以前在缅甸的家乡。操控者给戴颈圈的女性发津贴,成年女人每月1500铢,女童500铢,仅仅这一项已是泰缅边界难民中令人羡慕的稳定现金收入。一个偷偷打工的难民在饭馆当跑堂一个月能挣1500-3000铢,为此他得每天劳碌10小时。长颈村女人卖出一条自己织的围巾能得30-40铢,一个月一般也就卖得出两条。所以,只要戴上颈圈就获得津贴,是行之有效的鼓励措施,对于女童们还有审美天性的满足,何乐而不为。
但是,整个这件事除了涉及到金钱收入和审美外,也还涉及尊严。把克焉人向外界展览的一个副作用,是提供了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而接触外界能唤醒尊严和向往。第4区的一个名叫慕洛的二十多岁女子,2008年2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西方媒体上,描述了难民营的生活和她作为“展品”的感受:
“我们村子里有大约50家(约250-300人)。我们的生活很简单。我们没有电,没有合适的卫生设施,也没有电话。我们的房子用木头和树叶构成,很容易破损。我们不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没钱,而且我们是难民,所以不能拥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工作。还有,游客认为我们是粗鄙的人。导游说他们不想看见好的道路,或清洁的村庄,或任何现代东西,所以我们不得不这样居住以取悦游客。”
“村里的女人只能经营售货摊和编织围巾出卖。男人可以为我们社区做些木工活,但他们不可以打工。我父亲收集空啤酒罐换一些钱。男人们觉得羞耻,因为他们不得不靠女人挣的钱过活,所以许多男人沉醉在米酒里,因为他们没事可做。农活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土地,但我们的文化就是农耕。有的人为本地泰国人做些临时的农活或建筑帮工,一天大约挣40铢。他们能捞到那工作是因为给难民的劳动报酬低于给泰国人的。”
“我感觉我是属于那些把游客带来的人的。当我告诉我的外国朋友我只是想做个正常人,想在办公室里上班,他们惊讶了。但是我受够了为游客而微笑。他们不以为我和他们是一样的。他们说些我们的坏话,他们不知道我听得懂。他们嘲笑我们的文化,总是问同样的问题。这非常无聊。要是我有孩子,我不要我的孩子这么生活。”
我是从夜丰颂回来后读到慕洛这些文字的,阅读时,眼前分明重现第4区那条一到雨季必定泥泞不堪的路,那些男人女人的沉默、友善和隐忍的面容。
慕洛的故事让我们学会睿智谦恭地看待世界
我在泰国西部骑着辆破摩托车旅行中,亲见军警对难民营的严控。除了美拉难民营位于一条先前偏僻、现在成了要道的公路边因而较容易被看见外,大多数营地都深藏山林,外人无缘得见。而在通往外界之处,警察就如火眼金睛,一望就能把一车人里的难民挑出来,彻查他的外出许可证。国际社会认识到,这些人终归要有个出路。2005-2006年,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接收泰缅边境难民,凡登记在册的难民都可提出移居申请,先后有十多个国家参加了接收计划。移居者抵达第三国后分散居住,为的是促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
但是,长颈人的移居权一时间成了争吵焦点,泰国当局拒绝承认他们的难民资格。争吵在2007-2008年达到一个热度,联合国难民署驻泰官员公开批评泰政府用克焉人牟利,呼吁抵制长颈村旅游。泰政府则声辩克焉人是山地部族,意思是说他们本来就在山区跑来跑去,不应该算是战争难民。
慕洛和母亲、姐姐一家人于2005年提出了申请,次年获得批准,做了体检,被告知很快将出发赴新西兰。可是泰国当局拒绝给她们签发出境许可。夜丰颂省长还说,新西兰接受一组克焉家庭移居,是在抢夺泰国的旅游资源。事情变得沸沸扬扬。慕洛愤而摘除了自己身上的铜圈,西方主流媒体的记者接踵而来,包括BBC,也包括世界顶级女性杂志《嘉人》。她成了名人。
在她写的文章里,慕洛说,记者们的到来使她紧张,但她要把话说出来。她讲述了自己一家1989年如何逃离战乱来到泰国,如何成为商人手里的展品,如何羡慕那些健康美丽能干的女游客因而也想去看她们的世界,以及移居申请如何被泰国官方阻挠。她回忆,自己小时候是爱美才要求父母给自己戴颈圈的。她曾经到曼谷作为形象宣传人参加过旅游博览会,可是终于有一天,她抛弃了自己的“美”的文化,为了摆脱因这文化而遭受的囚禁。慕洛摘下了肩环、颈环和腿环。摘除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用了几个星期时间。她写道:“我热爱我的文化,但是我们的传统却使我成了个囚徒……当我第一次摘掉它们,我的感觉很奇怪。我以为我会感觉轻松,但我感觉到的是沉重。”
文章的最末一行字是:“一切中最首要的:我要自由。”
慕洛的反抗在长颈村内也引起了不满,不想移居的克焉人担忧她激怒了泰国当局对村里不利。我到访Ban Mai Nai Soi难民营第4区时,慕洛家的摊位仍在,已经不营业了。当时我不知这摊位的主人正在坚持她的斗争。我问这家为何不营业,邻居女人略一迟疑,竟然说她死掉了。慕洛不肯屈服,终于在比正常程序拖延了两年后,和母亲、姐姐一家前往新西兰,成功启程去实现她的自由理想。
夜丰颂则继续因长颈村而名声在外。其实,这个精致的山林小城另有许多美丽之处,它的风月、云雾、温泉、河流、茶园和皇家宫苑,还有蜿蜒而陡峻的山路,高山村寨的寺庙和学校,都值得来访者怀想。
慕洛的胜利不是关于某个习俗的存废,而是事涉文化、政治、尊严、进步和扬弃、演化和异化、利益和道德、生活方式和成长等。在这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能因此而更宽容、睿智地对待世界、他人以及自己吗?“人类动物园”这个刺眼词语的出现,至少有一个益处,是使参观长颈村的游客多了份自觉,知道世上人的境遇有很大差别,而同情、感恩和尊重是应有的品质。
谢谢慕洛给我们看到和理解这些的机会,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