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居民居住模式对其就业和收入的影响方式分析
——以昆明市为例

2014-06-01 09:21:42候学英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失配城中村昆明市

陈 乐,候学英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21)

城中村居民居住模式对其就业和收入的影响方式分析
——以昆明市为例

陈 乐,候学英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21)

空间失配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John Kain于196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在美国城市衰败内城居住的黑人,正处于其居住与工作地之间空间不匹配现象中。中国城中村,当前聚居着大量低技术、低收入的群体,他们的住房条件简陋,治安状况混乱以及社会资本不足,这种居住模式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和收入。依据空间失配理论,基于昆明市三个城中村的调查数据,运用指标分析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研究昆明市城中村居民居住模式对其就业和收入的影响方式。结果表明:昆明市城中村当前还不存在空间失配现象,但以后很可能会出现此现象,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和车辆拥有情况对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城中村;空间失配;指标分析;回归分析

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城中村,这一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低收入邻里,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在环境、交通、治安还是从人口流动方面,城中村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李诚,2005)。昆明市城中村,不仅具备上述城中村的问题,也存在着自身缺陷:由于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使得一部分以前在这些改造过的城中村居住的居民搬到了环境更差、通勤更不方便的地区;而另一部分居民则搬到了还未被改造的城中村,过着更加拥挤的生活。

较差的居住现状正在影响着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有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在城中村居住的居民正处于劳动力市场的边缘,且被社会主流工作所排斥(Fulong Wu, Chris, He and Liu, 2010)。然而,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现状如何影响其就业和收入,此类研究并不多见。文章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详尽分析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现状对其就业和收入的影响方式。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本文理论基础是空间失配理论。该理论是John Kain 于1968年在《住宅隔离、黑人就业和大都市分散》一文中提出,后被冠以“空间失配”理论。John Kain指出:工作岗位的郊区化及美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居住隔离,是造成内城居民失业率高,收入水平低及通勤时间偏长的主要原因。这一理论的提出正处于美国后工业化时期,工厂逐渐由内城迁移至郊区,导致内城贫困人口居住与工作地在空间上不匹配。由于高昂的通勤成本,内城贫民大多会选择失业(Richard, 2004),而选择工作的群体得忍受高昂的通勤成本而无力搬至郊区居住(Yves, 2009)。随着城市的再发展,内城的工作机会逐渐减少,郊区的工作机会逐渐增多,内城居民的这种现象会表现的更为明显(Laurent, Harris and Yves, 2007)。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学者们对空间失配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他们的研究范围不仅体现在理论、技术方法及政策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如:John F. Kain,2004; Donald,2005),还更多地体现在实证方面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3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内城空间失配现象:有学者从内城居民的居住现状角度分析了空间失配问题:Thoms, Shen and Peng(2004)就通过此角度,基于美国6个大都市低收入邻里居民的生活及出行情况,发现公共交通程度的变化对内城居民的生活情况没有较大的改善;相反他们的经济、社会特征对其生活状况却有显著的影响; Emre and Sandrine在2010年也基于居民居住现状角度分析巴黎贫困街区居民的高失业率的问题。也有些学者从工作区的角度探讨空间不匹配问题(如:John, Malcolm and Ronald, 2002; Philip, 2005);其中John等人指出:在郊区的工作区,招聘方的诸多因素才是导致职位空缺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以前所谓的技术空缺。此外,有不少学者从就业可达性角度分析空间失配问题(如:Stephen and Cecilia, 2010; Judy, Rakhi, Maureen, Somik and Akie, 2005; Evelyn and Michael, 2004; Paul and Douglas, 2004);Judy 等人研究了印度孟买城市贫困居民的通勤方式,发现在孟买,穷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共交通(公交或者火车),而富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私有机动车;Evelyn and Michael也认为在工作方面,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在于富人的出行更易;Paul and Douglas分析了美国洛杉矶城市居民的空间失配和通勤失配情况,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他们认为私家车拥有情况对该地区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有明显的影响。

在国内,学者们对空间失配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他们的研究有很多还集中在介绍和定性分析上(如:周江评,2004;刘威、栾贵勤,2005;刘志林,2010)。周江评在2004年才指出在我国借鉴“空间失配”理论的必要性,而在此之前我国并无此类研究(李春斌、吴静,2006)。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上海和南京。国内学者实证分析北京城市空间失配(职住分离)的研究较多,较有影响力的有:冯建、周一星(2004),孟繁瑜、房文斌(2007),孟斌(2009),张艳、柴彦威(2009);他们均发现北京当前存在空间不匹配(职住分离)现象。此外,周素红、闫小培(2010)基于10年的调查数据,发现广州居民就业的通勤距离呈上升趋势;Zhou, Wu and Cheng (2012)也认为广州存在空间失配。国内学者对西部城市的实证研究仅限于兰州,刘定惠等(2012)发现:比起东部城市,兰州当前的职住分离现象还不明显。

总结上述文献:国外学者对空间失配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他们研究角度已经从最初的居住隔离,逐渐扩展到从居住现状、工作区和就业可达性等多个角度。然而,国内学者对空间失配的实证研究,还局限于东部一线城市,我国中西部二线城市空间失配问题的研究还很少。

(三)研究目的

文章基于空间失配理论及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意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基于居民居住现状和就业可达性两个角度,实证分析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现状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方式,确定该地区居民就业和收入受空间距离的影响情况。

二 数据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于2013年1月在昆明市所辖三个城中村的入户问卷调查,被调查地点为:金刀营、上马新村和黄土坡。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城中村,在于这三个城中村都有其各自的代表性(各城中村基本情况详见表1)。金刀营临近主干道北京路,距昆明市次级商业中心较近,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社区服务促使它在城中村改造中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上马新村受城中村改造的影响较大,该村主要由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上马村的居民搬迁而来。黄土坡在昆明市东三环以外,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受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影响较小,然而也有不少外地流动人口来此定居。

取样方式为:分别对每个城中村进行集中调查(每个城中村集中调查的时间是三到五天),然后在每个城中村的取样方式采取以户为单位的入户问卷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居民工作时间段的不一致性,为了确保问卷能涉及不同闲暇时间段的居民,此次调研采取在每天的三个时间段,按比例分配需要调查的户数(中午11:00-13:00,下午14:00 -16:00,下午17:00-20:00需要调查户数的比例为2:1:3);为了确保问卷的随机性和真实性,首先在每个城中村确定街道数,平均分配每条街道需要调研的户数,然后在每条街道随机选择受访家庭,进行入户调查;为了提高问卷的有效性,在调查过程中采取深入到户,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当场填写问卷。

调查共发放问卷135份,收到有效问卷共130份。有效问卷在各城中村的分布情况为:金刀营41份、上马新村42份、黄土坡47份。

表1 各城中村基本情况

(二)各城中村居民基本经济、交通情况

各城中村居民基本经济、交通情况见表2。由表2,金刀营的基本经济、交通情况最好:当地居民的个人平均收入、就业率最高,且他们低收入者的比重最少;另外他们的交通最为便利,居民到附近公交站牌的平均时间仅为6.5分钟。黄土坡的情况次之,无论从个人平均收入、低收入者比重,还是交通便利程度,黄土坡的情况都比金刀营差,但都优于上马新村。上马新村的基本经济、交通情况最差,该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最低,低收入者的比重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城中村,且交通不便利,居民到附近公交站牌的平均时间高达19.3分钟。

表2 各城中村居民基本情况

三 实证分析

首先采用指标分析法分析各指标情况,研究昆明市城中村是否存在空间失配现象;再通过回归分析法,一方面验证指标分析法的结果,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受访地区居民各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收入。

(一)指标分析

1.指标选取

Donald (2005) 在《检验 “空间失配”假说的方法》一文中细论述了检验城市贫困邻里空间失配的方法,主要包括4个方面:(1)对比低收入邻里居民的收入;(2)分析被隔离街区的就业率、失业率;(3)分析当地提供的岗位率和较远地方提供的岗位率;(4)对比居民的通勤时间。

借鉴上述方法,选取以下6个指标验证昆明市城中村的空间配合情况:(1)就业率,就业率=就业人口/劳动力适龄人口;(2)失业率,失业率=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按照空间失配理论,对于收入水平越低的阶层,就业率较低,失业率较高;(3)当地就业百分比;(4)3公里以内就业百分比①;(5)3公里以外就业百分比;根据空间失配理论,低技术的低收入阶层当地就业较少;而高技术的高收入阶层当地就业较多;(6)通勤时间;根据空间失配理论,低收入阶层的通勤时间较长,高收入阶层的通勤时间较短。

2.指标分析结果

首先,将受访居民的个人月收入(以每户最高收入为准)分为1500元/月以下,1500-3000元/月和3000元/月以上3个档次,分别由低、中、高3个收入阶层表示,然后对比分析这3个阶层所对应的6个指标。各指标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低收入阶层的就业率为80%,高于高收入阶层的就业率的73.08%;同时,低收入阶层的失业率也低于比高收入阶层的失业率。空间失配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当地不同阶层居民的就业率和失业率。

低收入阶层当地就业百分比为37.93%,而高收入阶层当地就业百分比仅为33.33%;同时低收入阶层在3公里以外就业百分比为27.59%,远小于高收入阶层在3公里以外的就业百分比(高收入阶层较远处就业百分比48.48%)。可以发现,当地和较远地方分别对不同阶层提供就业岗位的比率没有满足空间失配理论的基本假设。

低收入阶层的平均通勤时间最低,为17分钟;中收入阶层的平均通勤时间最高,为40分钟;高收入阶层的通勤时间为26.9分钟,也高于低收入阶层的通勤时间。通勤的时间这一指标也没有满足空间失配理论的基本假设。

分析上述6个指标,可以发现:受访地区居民并不存在空间失配现象,即不存在低收入者需要在较远的地方工作,高收入会选择在较近的地方工作这一现象。

表3 各收入阶层指标分析

(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受访地区居民是否不存在空间失配,并深入分析受访地区居民各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收入。文章采用OLS估计分析不同变量对受访居民收入的影响。

1.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选用受访居民的个人月收入(以每户最高个人收入为准)作为被解释变量;选用受访居民基本特征、自身投资、就业通勤时间和步行到公交站牌的时间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居民基本特征包括:所在街区(1=金刀营,0=其它;1=黄土坡,0=其它)、家庭人口和受访者年龄;自身投资包括:受教育年数(6=小学,9=初中,12=高中或中专,16=大学)和车辆拥有情况(0=有机动车,1=无机动车)。

Mincer收入函数是研究收入影响因素的重要依据,根据该思想,设定被解释变量Y的形式为对数形式Ln(Y),并根据上述变量种类设定OLS估计的计量模型为:Ln(Yi)= 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θ1D1i+θ2D2i+θ3D3i+εi

其中β0是截距项,β1、β2、β3、β4和β5分别为解释变量X1到X5的系数,θ1、θ2和θ3分别为虚拟变量D1到 D3的系数,εi为Yi的残差项。

3.2.2 估计结果

应用R2.14.2软件进行OLS估计,得出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表4,调整的R2为0.5045,该结果已经能进行较好地解释截面数据;同时OLS估计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各解释变量能较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Y。

结果显示:第一,在受访居民的基本特征中,家庭人口对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人口每增加1人,居民收入将增加7.9%;而居民年龄和所在街区对收入无显著影响。第二,在自身投资方面,受教育程度和车辆拥有均对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较高,分别达到了21.8%和19.98%。第三,上班通勤时间对受访居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受访城中村居民不存在空间失配现象。

表4 受访居民收入的OLS估计结果

四 结果讨论

(一)居住现状对就业的影响

1.不存在空间失配

关于受访城中村居民不存在空间失配现象,文章欲从居民居住与就业两个方加以分析。

居住方面。在调查中得知,很多流动人口之所以选择在城中村居住,其原因在于:该处房租便宜,且生活成本低;同时,居民在此居住容易找到工作,受访居民就业率已达到80%左右(见表3)。此外,很多外地人选择在昆明市城中村居住的另一个原因是小孩上学问题。许多受访者提到:昆明市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实行双语教学,而金刀营和上马新村距学校的距离都不远。

在就业方面(根据表5),受访居民在工厂和工地工作比例较小,分别为8.53%和7.75%;而很多城市存在空间失配的原因就是大部分低收入者在郊区较远的工厂工作。另一方面,大部分受访城中村居民在附近打零工和经营小生意,已达到58.91%,而在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打零工和经营小生意的居民都选择在居住地附近工作。

表5 受访居民职业比重

2.就业状况分析

虽然受访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并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居民都从事生活服务型工作(经营小生意和打零工)和劳动密集型工作(工厂工人和建筑工地工人),该比率达到75.19%(由表5计算得知)。这种情况表明昆明市城中村已经出现社会极化现象,

虽然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的就业率较高且收入相对稳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昆明市城市化的推进,这种生活服务型和蓝领工作会逐渐减少;未来昆明市城中村居民就业和收入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并且有可能出现城中村居民必须到较远的地方工作这一空间失配现象。

(二)居住现状对收入的影响

根据估计结果,家庭人口、居民受教育程度和车辆拥有情况均对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原因在于:一、在家庭人口方面,家庭人口每增加1人,家庭生活开支就会增加一部分,为了弥补消费的不足,该地区居民就会选择收入更高的工作。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只能从事一些低技术的工作,他们的收入水平低且工作不稳定;相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可以从事高技术的工作,相应的收入也会较高。三、在车辆拥有方面,对于没有机动车的居民,由于出行不方便,他们很少在较远处找工作,只选择在离住处较近的地方就业,而错过了远处更高待遇的工作。

五 结语

在以往空间失配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指标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现状对其就业和收入的影响方式,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昆明市城中村还不存在空间失配现象,即空间距离对居民就业并不产生影响。大多数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会选择在近处工作,甚至许多人会专门选择在居住地工作。然而,虽然空间距离对就业不产生影响,但大多数城中村居民仅从事生活服务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作,他们的工作具有不稳定性。第二,对昆明城中村居民收入有正向影响的因素包括:家庭人口数、受教育程度以及车辆拥有情况,而就业通勤时间对居民收入并没有显著影响。

文章仅从空间失配这一角度研究了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和收入状况,而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和贫困程度还没有深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专门分析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现状和贫困程度。另外,文章只研究了昆明市城中村居民居住现状对其就业和收入的影响,而对其他低收入邻里(如:工厂大院、衰败的内城)尚未研究,以后可以对比分析不同低收入类型邻里居民居住现状对其就业和收入的影响。

[1]冯健,周一星.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J].地理研究,2004,3:227-242.

[2]李诚.昆明市“城中村”问题及改造对策研究以盘龙区东庄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4):46-49,92.

[3]李纯斌,吴静.“空间失配”假设及对中国城市问题研究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6,(2):16-21.

[4]刘定惠,杨永春,朱超洪.兰州市职住空间组织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2,2:288-294.

[5]刘威,栾贵勤.区域经济演进过程中的“空间不匹配”[J].经济问题,2005,(7):1-3.

[6]刘志林,王茂军,柴彦威.空间错位理论研究进展与方法论评述[J].人文地理,2010,1:1-6.

[7]孟斌.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组织特征[J].地理学报, 2009,12:1457-1466.

[8]孟繁瑜,房文斌.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6): 87-94.

[9]张艳,柴彦威.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J].地理研究,2009,5:1327-1340.

[10]周江评.“空间不匹配”假设与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美国相关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4, (9):8-14.

[11]周素红,刘玉兰.转型期广州城市居民居住与就业地区位选择的空间关系及其变迁[J].地理学报,2010,2:191-201.

[12]Donald S.Houton.Methods to Test the Spatial Mismatch Hypothesis[J].Economic Geography,2005,81(4):407-434.

[13]Emre Korsu, Sandrine Wenglenski. Job Accessibility,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Risk of Long-term,Unemployment in the Paris Region[J].Urban Studies,2010,47(11):2279-2324.

[14]Evelyn Blumenberg,Michael Manvile.Beyond the Spatial Mismatch: Welfare Recipients and Transportation Policy[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4,19:182-205.

[15]Fulong Wu,Chris Webster,Shenjing He,Yuting Liu.Urban Poverty in China[M].Edward Elgar,2010.

[16]John Adams,Malcolm Greig, Ronald W.McQuaid.Mismatch in Labour Markets in Central Scotland:The Neglected Role of Demand [J].Urban Studies,2002,39(8):1399-1416.

[17]Judy Baker,Raakhi Basu,Maureen Cropper,Somik Lall,Akie Tkeuchi.Urban Poverty and Transport:The Case of Mumbai[J].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693,September 2005.

[18]John F.Kain.A Pioneer’s Perspective on the Spatial Mismatch Literature[J].Urban Studies,2004,41(1):7-32.

[19]John Kain.Housing Segregation,Negro Employment,and MetropolitanDecentraliz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82: 175-197.

[20]Laurent Gobillon,Harris Selod,Yves Zenou.The Mechanisms of Spatial Mismatch[J].Urban Studies,2007,44(12):2401-2427.

[21]Paul D.Gottlieb,Barry Lentnek.Spatial Mismatch is not Always a Central-city Problem:An Analysis of Commuting Behaviour in Cleveland,Ohio,and its Suburbs[J].Urban Studies,2001,38, 7:1161-1186.

[22]Paul M.Ong,Douglas Miller.Spatial and TransportationMismatch in Los Angeles[J].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5,25:43-56.

[23]Philip S.Morrison,Unempolyment and Urban Labour Markets[J]. Urban Studies,2005,42(12):2261-2288.

[24]Richard W.Martin.Can Black workers escape spatial mismatch? Employment shifts,population shifts,and Black unemployment in American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5: 179-194.

[25]Stephen Hincks,Cecilia Wong.The Spatial Interaction of Housing and Labour Markets:Commuting Flow Analysis of North West England[J].Urban Studies,2010,47(3):620-649.

[26]Suhong Zhou,Zhidong Wu,Luping Cheng,The Impact of Spatial Mismatch on Residents in Low-income Housing Neighbourhoods: A Study of the Guangzhou Metropolis,China [J].Urban Studies, 2012:1-19.

[27]Thoms W. Sanchez, Qing Shen, Zhong-Ren Peng. Transit Mobility,Jobs Access and Low-income Labour Participa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J].Urban Studies,2004,41(7):1313-1331.

[28]Yves Zenou.Urban search models under high-relocation costs-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spatial mismatch [J].Labor Economics, 2009,16:534-546.

[责任编辑张灿邦]

On the Ways Effecting Employment and Income of Residents in the Villages in City: A Case Study of Kunming

CHEN Le,HOU Xue-ying
(Schllo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Resourles Enviroment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mle and Economlls,Kunming 650221,China)

College education plays a vital part in promoting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capability of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Being divorced from their native cultural environment ever since admitted into college campus and frequently confronted by students from the dominant culture group,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are invariably meet with difficulties of varying degrees in cultural adaptation. Their plight, if passed unnoticed or improperly handled, will be detriment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Based on a survey an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thnic students in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as to their present stat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heir views on what constitute a satisfactory campus, the paper aims t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ir cultural adapting capability in an effort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ampus.

ethnic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adaption;harmonious campus

TU984

:A

:1008-9128(2014)04-0027-06

2013-10-27

国家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2YJC840010)

陈乐(1987—)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城市贫困。

候学英(1974—),女,黑龙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城市贫困。

猜你喜欢
失配城中村昆明市
基于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的PMSM电感失配研究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昆明市延安医院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6:14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
城市勘测(2021年3期)2021-07-13 02:20:44
基于特征分解的方位向多通道SAR相位失配校正方法
雷达学报(2018年3期)2018-07-18 02:41:26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28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43
残留应变对晶格失配太阳电池设计的影响
电源技术(2015年5期)2015-08-22 1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