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蒋志洲
让中医走向世界
文/本刊记者 蒋志洲
施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信息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名医特诊部特约专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及健康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 TC 215、TC 249)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常务理事,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全国百名师资人才。
施毅教授承担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药物安全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国际标准项目,以及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上海市教委及上海市重点学科的科研项目,并出版多部学术专著。
荣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专利局科技成果金奖各一项,荣获全国“星火杯”发明创造奖二项,荣获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项,多次荣获国家科技部基础性重大研究项目特殊贡献奖。
在ISO TC249第四次工作会议期间与南非的小学生在一起(南非德班)
儒雅、干练,是施教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他是著名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和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已被世界各国逐步认识,特别是针灸,已经成功地走出国门。但是,作为一门特殊的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医学理论及其治疗手段很难为西方理解,造成了中医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受阻。因此,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不仅对国内中医界有促进和发展作用,对中医药走向世界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一名中医学者,施教授在推动国内中医药标准走向国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专业的标准需要专业的人才,我们在医学专业方面没有问题,但标准方面的知识几乎是空白。”回想起当初刚刚接触中医药标准时,施教授不禁有些唏嘘。
在我国,中医药标准化起步较晚,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瓶颈问题。与其他领域的人才短缺情况不同,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的短缺,无论从数量还是专业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看,都表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缺乏。懂中医药技术的不懂标准,懂标准的不懂中医药技术,两者兼备者甚少。
2008年,在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中医疾病分类代码等基础标准示范研究——中医临床术语分类与代码研究任务后,施教授发现,自己和团队对标准知之甚少,甚至连标准编写的基本格式都不清楚。当时,施教授和团队开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谁能把标准的定义讲讲清楚?”就是这样一个现在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在座的所有中医药专家。
不会怎么办?学!
施教授和他的专家团队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先是通过自学,掌握了大量的标准化基础知识。随后,向专业标准化机构寻求帮助,邀请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的标准化专家来上课,帮助自己进一步掌握标准化知识,并与中医药结合起来。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施教授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在不断的学习中摸索,最终成功编写《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与代码》国家标准,这是我国近年来中医药国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时候,为了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我国开始积极开展国际协调与沟通,主动与日、韩、德、美、加、澳等主要国家加强合作。施毅教授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
“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化建设是各国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中医药领域同样如此。
施教授在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发现,关于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争夺,主要是中、日、韩三国之争,其他国家虽然也有参与,但大多不深入,处于观望状态。当时,在WHO发展传统医药决议的引导下,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开展了传统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期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他们在国际标准方面的工作,要比我们早了三四年!”施教授说道。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我国在中医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无疑走在世界前列,但当时中医药标准的制定与应用却是我们的软肋。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难以得到世界的公认。标准的缺失令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十分被动。
为什么要争夺国际标准的话语权?施教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没有国际标准的时候,对一项产品的保护主要是专利,而专利没有技术的好与坏,只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而各个国家的中医药产品都有自己的专利。任何国家在拥有国际标准话语权之后,其编写的标准一定是符合自己国家专利产品的,这对其他国家产品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比如针灸用的针,所有国家都能生产,一旦符合某个国家利益的国际标准出来之后,其专利必然早已被这个国家拥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就算技术上可以达到标准要求,也无法生产和销售这样的产品,因为人家有专利保护。
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施教授觉得应该为中医药做些事情,在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争夺上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ISO TC249第五次会议上与老朋友美国专家泰德相聚(日本京都)
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信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中医药信息论坛期间,与罗马大学等研究机构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当时,国家标准委给我们的帮助,主要是帮我们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联系,给予我们最新的国际标准信息。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标准立项经费,我们只能拿自己的其他相关项目研究经费支撑。”
ISO会议的规格很高,总是会选择国外高档的五星级酒店,相关费用很高。“ISO会议有一点很好,就是它的邀请函上会明确标注会议住宿、酒宴等的明确费用,如果你不想参加酒宴、住指定宾馆,只要在对应的表格里打叉就可以,吃饭住宿全部自己解决。”
由于研究经费紧张,施教授不想把有限的经费浪费在住宿和吃饭上面。每次出国开会之前,他都会上网去查距离会场最近的连锁酒店和中餐馆,争取把费用降到最低。“每次会议要开很长时间,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我们吃饭的时候都要用跑,否则时间来不及。实在没有的话,就快餐!”
在整个ISO的会场,三个中国人算是蛮引人注目的,因为他们从来不参加宴会、不住大会指定的酒店,但他们的专业知识却令人敬佩。在与其他国家同行的沟通中,他们通过讲述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规范及体系构建,争取到很多投票,为我国中医药争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医药的疗效毋庸置疑,如果能够利用标准化作为指导,不论中医、西医都可依照标准进行,并可较快地将中医药推广出去,服务更多的人群。”
我们可以通过标准化活动,在中医的病名、诊断、治疗、及中药的种植、加工等方面集思广益,形成一套优秀的方案。各个学科在进行这项活动时应对各地信息进行挖掘、整理和汇总,这对学科内涵的衍生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标准内容的修订和完善。
现在,日本、韩国等中医药应用较广泛的国家都在积极制定标准并试图申请成为国际标准。作为中医药发源地,我们如果不积极参与并争取相关项目成为国际标准,那么在以后的国际活动中就要依据他国制订的标准来进行,那就太被动了。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虽放在中国,但我们目前仍属于‘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我们要努力的路还很长。中国是中医的发源地,将中医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是我们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