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定平 杨家旺
以平和心态对待进退得失
☉许定平 杨家旺
做官要知足,做人要知不足,做事要不知足。这里所说的“足”,不单纯是指满足、心安,而是豁达的心胸、平和的心态,是一种境界。当前,有的同志面对进退走留,心态失衡、牢骚满腹;认为自己“论年龄不算大、论能力不算差”,感到组织安排转业对自己不公;有的认为自己身体或家庭有困难,没有批准转业是组织给自己设障碍、找麻烦;有的喜欢用己之长比他人之短,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有的看到别人提升进步了,就不理解、不服气、不平衡。党员干部在进退得失面前,要学会知足常乐、知恩图报、知责奋进、知法明理。
一、要知足常乐,以平常之心看待名利。兰州玉泉山公园有副对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去难。”这从一定侧面讲了为官从政者的忧愁和难处。盼成功、想升迁并非是坏事。但也不能把提职进步看得过重,看成是唯一的出路,需要凭素质、走正门。“繁花自有花开花落,万物皆为有始有终。”党员干部在名利面前应确立三种观念: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与上比,我不如人;下联是:与下比,人不如我;横批是:知足常乐。在决定进退走留时,心理失衡往往是乱攀比的结果。有一些同志总感到自己干得多、别人干得少,自己付出多、别人付出少,感到别人安排的岗位闲、自己的工作累,别人的待遇好、自己的待遇差,结果是越比越有气,越比越不满意,越比心里越不平衡。俗话讲,“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北宋大贪官蔡京东窗事发,被流放岭南,他自以为携带有丰足的金银财宝,足够让自己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岂知普天之下没人卖饭给他,没人为他提供住的地方,使他“三千里外无家”,最后落得客死在他乡一座破庙里。当人比较浮躁之时,不妨去“三个地方”走走:去医院走走,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上,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去监狱走走,身陷囹圄,失去自由,才是最痛苦的;去火葬场走走,无论什么荣耀、权贵,在这里都实现了最终的平等。作为党员干部,个人得失实在是小事,职权升迁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不要动不动就不满意、想不开,弄得身心疲惫。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因为“幸福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但更需要思想条件”。有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明朝金溪人胡九韶,他的家境很贫困,一边教书一边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的时候,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烧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着对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拥有正确幸福观的人,即使处境不利,也能寻找到幸福,在困难的生活中发现快乐。相反,拥有错误的、不良的幸福观的人,即便天天过着好日子,也只会透过灰色眼镜观察身边的世界,品尝着生活带给自己的痛苦。
二、要知恩图报,以感恩之心对待组织。列宁有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组织的培养教育之恩,就是失去了共产党员的本色,忘记了自己的本分,丢掉了做人的品行。能否正确对待组织,是检验我们政治觉悟高不高、组织纪律观念强不强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对待组织要有正确的态度。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只有有道德的人才知道铭记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组织的培育之恩。要深刻懂得,是党组织把我们从社会青年培养成为合格战士,让我们从普通一兵成为令人羡慕的党员干部,让我们不断走向成熟和进步,离开组织培养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成就和幸福。因此,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当以感激之情对待组织,以感恩之心报答组织,对组织多一些尊重理解、少一些牢骚埋怨,多一些相信依靠、少一些胡乱猜疑。部队常讲两句话,一句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另一句是“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讲的就是服从意识。《党章》规定,组织原则有“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作为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无论有什么困难和想法,都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听从组织安排。对组织的决策部署,要从大局的高度认真理解、主动宣传、坚决执行、积极维护。组织使用干部都是尊重群众公论,尊重各级党委意见,依据考核评定结果和政策规定,反复酝酿讨论,集体研究决定的。既要严格落实上级政策规定,还要充分考虑部队实际;既要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还要考虑干部的长远发展;既要选拔出优秀人才,还要兼顾各单位的总体情况。最终目的是把素质过硬的同志用到最合适的岗位,发挥出最佳效用。把哪个干部用在哪、怎么用,最根本的还是品德修养、能力素质、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以及条件机遇在发挥作用。
三、要知责奋进,以进取之心干好工作。《你在为谁工作》一书中讲到,“工作境界有多高,人的修为就有多高”,“工作不能找借口,找借口难有前途,找方法前途无量”。不同的工作态度决定了工作的境界。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工作,既体现了一个人的事业观,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古人讲,为官者不可一日苟且。党员干部在对待事业和工作上要有更高的觉悟。俗话说,“分心走神,百病缠身;聚精会神,百事可成”。只有把工作当事业干的人,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演绎快乐的人生。在地方企业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三句话:“今天不爱岗,明天就下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失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不管在部队地方,不管在什么岗位,凭素质立身是一致的,干好工作是“硬通货”。只要在部队干得好,转到地方就有了胜任本职的“万能条件”;在部队混日子,转业后这种“惰性基因”也会不自觉地如影随形。“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成就事业、创造政绩的动力之源。一个人只有保持奋发有为、不懈追求的精神状态,才能克服困难、一往无前。在我们周围大致生活着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把工作当副业,心不甘情不愿,成天牢骚满腹,顺境时得意洋洋,遇挫就心灰意冷,难以安心投入工作;第二种人把工作当职业,按部就班、应付差事,难以高标准干好工作;第三种人把工作当事业,充满激情、饱含责任地干好工作。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拥有金钱财产净值约446亿美元,他为什么还要拼命工作?他讲到,“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和变化,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当你满怀激情地去做一件事情,就会把工作当作是享受,做事的质量效率就很高,走到哪里都能够受到大家肯定、得到领导赏识、获得组织认可。勤于谋事、奋发干事,是干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古今中外,没有离开“勤奋”二字而成就事业的。实践中,凡事用力去做,会觉得很累,而受累才会做得很称心;凡事用心去做,会觉得很苦,而吃苦才会做得很出色。作风实、能吃苦、肯受累,既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品格。要干好工作,就得吃苦、就得付出、就得奉献、就得加班熬夜;功夫下不到、汗水流不够,是干不出一流业绩的。
四、要知法明理,以谨慎之心规范言行。古人讲,百行德为首。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讲党性、正品行、守规矩,始终以谨慎之心规范自身的言行。党性是“方向盘”,没有坚强的党性,就容易动摇政治立场、迷失政治方向。当前,有的同志对社会流传的“政治调侃”、“灰色幽默”一类的东西不以为然,当成笑话讲;有的热衷于打听、传播小道消息,对一些人事变动妄加猜测;有的说话不经大脑、信口开河,讲一些不负责任的话,等等,这都是党性观念不纯的表现。讲党性,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落实“十不准”规定,坚决维护党组织的权威,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反对传谣、信谣行为,确保政令畅通;要按照“四个服从”要求,强化号令意识,无论是在原则问题上还是在日常工作中,都坚决贯彻上级的指示要求,决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确保军令畅通。做人的品行影响做事的水平,成事的大小反映做人的功夫。品行端正,是从政为官的必备资格。明朝的政治家于谦写过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要经过千锤百炼达到“清白”的道德境界。与古人相比,党员干部更应该自觉加强自己高尚的品行修养。人们常说“厚德载物”,在处理同志关系时,不要待人刻薄、使小心眼。别人有了成绩不能嫉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更不能给人“穿小鞋”,甚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是人背面是鬼,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乱反映、乱议论。恪守规矩,谨言慎行,关系到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关系到部队建设的成败。《镜花缘》中讲,“一念之欲不能制,就会踏进地狱之门”,“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心正、嘴严、手硬、脚净”。心正就是始终心怀组织,“四信”坚定;嘴严就是不该说的不说,不对上级决定乱发议论;手硬就是讲原则,对身边不利团结的人和事坚决抵制;脚净就是坚决不涉足不正当、不阳光、不健康的场所。自觉把说与做统一起来、把正人与正己统一起来、把他律与自律统一起来,切实净化工作圈、生活圈、交往圈,坚守公道正派的官德、堂堂正正的气节、健康向上的情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单位:武警8690部队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