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父爱

2014-06-01 09:23李雅民
东方剑 2014年2期
关键词:男孩儿父爱笔者

◆ 李雅民

不可或缺的父爱

◆ 李雅民

每逢父亲节,人们都要大谈父爱如山。然而遗憾的是,并非家家都有如山的父爱,以致很多子女回忆起从前,比如童年,竟然都没有多少父亲的印象。是父亲不爱子女?不,大多是因做父亲的工作忙碌,或是不善言语的表达和流露,再就是观念问题,以为居家带孩子绝非大丈夫所为。那么,又有多少做父亲的,考虑过父爱对孩子身心成熟、特别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性?近期在湖南卫视热播的节目《爸爸去哪儿》,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养育子女过程中,父爱在哪的关注。

这才是一种难得的父爱

当今时代,若说为人之父优秀者,河北昌黎县潮河村农民王福志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其突出之处,是他甘作儿子的“朋友”和“玩伴儿”,在把儿子打造成“神童”的同时,还和儿子一起疯玩儿,把儿子“宠”成一个充满野性的“玩童”,

发现王福志,是在登门采访其儿子王京的时候。小王京堪称“神童”,小学6年的课程他用3年读完;14岁他获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数学一等奖;15岁他参加高考,当清华大学招生办电话通知清华物理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准备录取他时,他居然谢绝人家的好意,只因那不是他所报考的专业。转年,小王京高考后志愿仍然只报一个: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此专业招生名额全河北省只有一个,结果就到王京手里,因他成绩最好。16岁小考生高考指哪打哪,这不是“神童”是什么?岂料采访后,笔者发现还有一个更有分量的新闻人物,那就是王京的父亲、一个仅读到高一的农民王福志。

因为,笔者发现,作为孩子,小王京智商上并无出奇之处,小学毕业于一所非常普通的“村小”,从小到大没请过一天“家教”,而且他还特别贪玩——清华大学招生办电话通知他可以被物理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录取时,这个小家伙儿正拿着竹竿儿、带着弟弟搜捕着满村的知了,逮着后就地点火烧食,吃得满嘴乌黑,不知那打电话的老师若是看到他这样会是啥表情?那么,与其他孩子相比,小王京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笔者发现,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父亲,一个自小到大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并且视陪养其成长为生活第一大事的父亲。

身为人父,农民王福志至少有两点令笔者自叹不如,一是他说:“我的第一时间,是要和孩子在一起;我的第一职业,是要当好孩子的父亲。”二是他讲:“我要让孩子活得快乐;要给孩子一个充满野性的、不无浪漫的童年。”就这儿两句话,让笔者知道了小王京学业上的成功,并非是用了什么特殊的学习技巧,更非靠“书山题海”打造出来的结果,而是来自一种别样的父爱。

父爱,谁家没有?谁没享受过?唯王家的父爱非比寻常。譬如,小王京得到的母爱一点不比其他孩子少,但他自小却爱和父亲腻在一起,临上初中时,每天还要在爸爸的被窝儿里玩会儿“钻山洞”或是“芝麻开门”的游戏才能睡觉,而且还得要爸爸的手脚、肌肤挨着他才能入眠。何以这样?是浓烈的恋父情节?只因父亲从小是他最好的玩伴儿。

试问谁家的孩子敢玩放火的游戏?小王京自小就敢,而且是爸爸跟着他一起干。王福志对笔者说:“自孩子生下那天起,我就发誓要让孩子活得幸福,至少要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与城市相比,农村最大优势是贴近大自然。城里的孩子有变形金刚、电子游戏机等高档玩具,我们买不起,但我们有海岸、河塘、田野和大片的树林,有知了蜻蜓、蛙鱼虾蟹和数不尽的飞鸟走兽。孩子从懂事起就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就为满足儿子那好奇的眼神,多少年来我始终是快乐着他的快乐,满足着他的满足。有我陪着,儿子可以玩耍他捉到的一切,包括小老鼠都允许他饲养,因为在他眼里一切动物都是可爱的。不知城里的孩子见到蛇会怎样?我儿子4岁时就敢像印度耍蛇人那样,把蛇缠在自己脖子上,或放在贴身衣兜里。特别是他上学以后,我觉得孩子学习很辛苦,而且我认为学习决不应该是死记硬背,游戏、娱乐也能教会孩子很多知识,只要留心,处处都是课堂,时时都是学习,玩中学习不仅能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开发出孩子的潜能。所以孩子一放学,尤其是在星期天里,我们父子俩就会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吹柳笛、编柳帽、逮蚂蚱、捉蜻蜓、钻到浓密的芦苇丛摸鸟蛋、追踪野鸡、野兔或狐狸,然后点起一小堆柴火把逮到的东西烧着吃。点火是儿子最爱的游戏,城里的孩子顶多是放个鞭炮或烟花,我儿子却能燃放自制的火把——多半是在秋冬的日子里,当然是在我的陪同下——夜空下他把用稻草绑成的火把抡圆了,划出道道耀眼的火环,火星飞溅出无数亮丽的“萤火虫”,将至燃尽时他把火把远远的一扔,‘轰’地点起地上的荒草,创造出星火燎原的景象——为这,村外几十平方公里的枯草,被我们父子无限期‘承包’下来。放火烧荒有助植物生长,乡亲们忙谁管这事儿?正好成全了我们的玩兴。荒野被纵横的河渠切成小块儿,形不成火灾,我们一块块儿地想烧就烧,遮天蔽日的枯苇,烧起来噼啪爆响,爷俩的手、脸被烟火熏得像从炉膛里钻出来的一样,相互逗得哈哈大笑。这游戏我们一直玩到他上完初中。”

王福志的“育子经”绝非仅是一个“玩”字,而是先让孩子放开的玩够了、愉快了,然后再去学习。同时还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许多人生和学习上的大道理。譬如很多老师和家长强调学习要专心,所用方法不是“盯贼”似的陪读,就是强行割断与课本无关的一切干扰。王福志却不然,儿子喜欢捉鱼,好,我教你一种比下水去摸更加好玩的方法,垂钓,鱼儿自己往你的手里跑。他把遮阳伞插在河边,备好盒饭、瓶装水,让儿子自己在那钓。开始小王京心浮气躁什么也钓不着,后静下心来反倒有了收获,由此摸出了学习也要专心、专心能够事半功倍的心得。

这里姑且不谈王福志那套奇特的教学方法,只看在这样的父爱下,孩子都学到了什么。首先,小王京自小就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什么叫男人的气质,学到了男人敢闯敢干、敢作敢为的处事方法,以及深沉、坚毅、不怕困难和挫折的精神。譬如15岁那年,小王京高考只填报一个志愿,父亲问他是否再填一个备用,小王京坚定地说“不”。结果他所填报的志愿落选,当另一专业表示愿意录取他时,父亲王福志让儿子接听清华大学招生办老师的电话,接受与否让他自己决定,小王京再次坚定地说出了“不”。转年高考后,小王京仍然只报一个志愿,父亲仍只提醒他是否多报一个备用,以吸取去年的教训。小王京又一次坚定地说“不”,结果还真被他考中。这不是固执,而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自信心和坚定的意志力。而这种自信和意志的形成,恰是其父王福志多年影响和锤炼的结果。后来,王京大学毕业后也对笔者说:“在我记忆里,父亲虽然是位农民,但他无论做什么都习惯于以智力而非体力获取。他果断,独立,富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人格特质对我影响很大。他总是以‘朋友’的姿态与我一起到广阔的天地尽兴地玩耍,在玩的过程中使我从小就有较多机会参与操作性强的感知活动,从而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发展了我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与探求欲。他经常鼓励我大胆地尝试,勇敢地探索,靠自己动手动脑做事等。长大后我才知道,正是这些童年的认知体验,激发和建立了我的想象与联想、抽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学习能力,为我上学以后学习优秀奠定了基础。懂得了是父亲给予我的那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完善了我的个性,健康了我的心理,使得我在人生的路上总是充满阳光般的自信。”

可惜,王京创造出高考的“神话”,事后人们深挖其成功的经验,或说其所在中学教学水平高超,或说其父王福志奇特的“家庭教学法”值得研究,就是没人探讨在这男孩的成长历程中,来自父亲的影响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缺少父爱会怎样

带孩子,特别是在北方的家庭意识中,多半是母亲的工作。做父亲的,同样也爱孩子,但大多都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把孩子推给孩子的母亲,或是姥姥和奶奶。当然,做父亲的大多也能和孩子玩一玩,不过一般只局限于节假日,或是想鼓励一下孩子的时候。而在更多的时间里,做父亲的常去充作“严父”的角色,特别是对男孩儿,当爹的时而还要绷起脸来充当老师的“打手”,暴力惩罚犯错的儿子,父子关系搞得非常紧张,远非王福志父子那样和谐、融洽。

而在孩子、特别是男孩儿的成长过程中,远离了父亲、或说是男性形象的影响,会有什么不良的结果?这问题很少被人关注过。

不止一位大学的老师跟笔者反映过这一现象,即不少大学生服饰中性化,有些男生连说话的腔调、行走坐卧的姿态都像女孩儿,个别的甚至留起“马尾辫”、戴着耳环或耳钉。

解放军某部一位军官对笔者说过:“部队技术兵种愿意多招一些城市兵。因为相比之下,城市兵自小知识面宽,比如电脑、电子游戏等他们自小就已玩得很熟,进部队后电子设备他们掌握得很快,新知识接受得也快。但就是太娇气,一、听不得批评,爱像女孩子一样耍小性儿,没准儿还会给你掉起眼泪儿来;二、生活过于挑剔,甚至像女孩儿一样吃饭择食、睡觉怕虫子;三、吃不了苦,别说挨冻、晒太阳,磕碰一下都不行。总之,小毛病太多,缺乏男孩儿应有的那股气质。等部队把他锻炼得像个男人了,他也该转业了。所以说,招城市兵,我们很矛盾。有时我们就直接跟那负责招兵的同志说:‘注意面试时别招那些女里女气的。’我们就奇怪:就说你城市里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但咋就愣把男孩儿养得像女孩儿呢?”

心理学专家李永志曾经告诉笔者,社会开放,很多问题浮现出来,同性恋是其中的一个。过去,同性恋问题不怎么突出,且主要表现在女性身上。但近些年,同性恋现象日益严重,很多城市出现了同性恋集聚的场所,网上还有许多专门的网站。再就是,如今同性恋者变得男子居多,这一现象值得注意,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这位心理学家接触过几位被家人拉来就医的男同性恋者,发现他们之间有一共同的背景,就是多由女性家长带大,有的干脆就是单亲家庭,自小没和父亲接触过几次。

心理教育专家刘艳梅告诉笔者,说实践证明,有父亲参与教养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成绩,一般要比那些没有父亲在身边抚养的儿童更好。而在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中,儿童通常存在更多内在的问题,如容易悲伤、焦虑和社交退缩等。父亲对男孩儿的影响至关重要,他对女儿生活的良性介入,对女儿智力发展、情感形成以及身体的健康同样也很重要,其影响甚至都会波及到女儿成年后的行为、情感稳定性及精神健康。刘艳梅的话让笔者想起了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采访到的梅妮塔。此人是一位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年近四旬时来中国领养了一个女儿,为让女儿得到父爱,她特意去结交男友,她给男友的“任务”,就是定期定时地来陪自己的小女儿。后来干脆就改变了自己的主张,让男友变成了女儿的养父。记得当时梅妮塔对笔者说:“我既然要给孩子一个家,就要让她得一个完整的家庭之爱。不能再让她像我这样,我就是因为自小生活在没有父爱的单亲家庭中,长大后对婚姻充满排斥的情绪。”

刘艳梅还用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研究发展起来“家庭系统排列”理论,来说明父亲于家庭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她说,“家庭系统”需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父亲的位置本来应该由父亲来填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父亲位置的缺失,就会使得爱的序位遭到破坏。所以,在一个家庭里(即使是离婚后不再在一个家庭里),当父亲的应当永远站在自己应在的位置上,无论你有多忙、多么特殊的理由,也应保证在孩子的成长中不缺席。

现实生活中,谁也不能肯定,缺少父爱的孩子(包括女孩儿)就会出现异常的性取向。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在其成长过程中,欠缺了来自父亲的影响,多少会影响其性格形成的完整性。如今城市里被戏称为“伪娘”和“中性人儿”的男孩子屡见不鲜,街头上常有喷香水、戴耳环、穿瘦腿低腰裤或七分裤的“假女孩儿”招摇过市——天津某校校长评价这一现象说:“孩子是被教育出来的,是被影响带大的。如果你认为孩子出了问题,那责任一定是在对他们施以影响和教育的人和环境上。首先,独生子女被过度的宠爱是个问题,比如男孩儿自小怕他磕着碰着,不许他乱跑乱跳;怕他冻着热着,不许他出屋,时间一久把他圈得像个小姑娘了;其次,男孩儿自小由母亲或老人带大,进幼儿园后接触的都是女老师,进小学后接触的也都是女老师,进初中后见到的大多仍是女老师,而且他们从幼儿园起就因淘气总被老师要求向那些听话的女孩儿们学习,久而久之,他们所接受的全是来自女性的影响。这期间,假若来自父亲的影响能在他们身上多起一点作用的话,还能起到一些纠偏的作用。可惜做父亲的,特别是当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这一时期里,常因工作的原因、或意识上的问题对孩子关注得很少。你看在幼儿园门口接孩子的,多数是老人或妈妈;小学一开家长会来的大多是母亲。试想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孩子最初接触和认知社会的年龄段里,他总是单一地处在女性的影响下,怎能生发出男性那种刚烈勇猛的性情呢?我早就说过,作为教育单位,学校男女老师的比例不能严重失调;作为家庭,当父亲的一定要多管孩子,疼爱也好,打骂也罢,一定要有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把孩子推给爱管闲事的姥姥、奶奶,并非是占到了便宜;把孩子完全推给他母亲,也绝非上策。

当然,若让所有父亲都像河北昌黎农民王福志那样,成天和孩子泡在一起,那绝对是一件很难的事,好多父亲所从事的工作,就决定了他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但对王福志于子女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功,笔者认为值得所有为人父亲者关注并反思,即与那个农民家庭相比,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比不上人家孩子?与那位农民兄弟相比,我们又为孩子的成长掏出了多少时间?付出了多少精力?再就是,相信天下所有做父亲的,都不愿看到自家的男孩儿最终长得性情绵软如女娃,那就要赶紧审视一下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你又身体力行地给他做出了怎样的榜样?给他施加了多大多深的影响?父爱,不应光是生活上的疼爱,也应有日常的言传身带。把男孩培养成男人,而且是像个男人,其责任毫无疑问的是在父亲的身上。

发稿编辑/姬鸿霞

猜你喜欢
男孩儿父爱笔者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老师,别走……
父爱如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