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蓉
【摘要】近年来国内艾滋病患者日益增多,给艾滋病的治疗和检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在对艾滋病的检测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检测仪器不够灵敏,检测过程不够人性化,检测结果延期发放等,此外,艾滋病在中国的蔓延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建立一套完备的艾滋病检测体系十分必要,也是当下预防艾滋病的发展形式。本文主要讲述艾滋病的检测渠道以及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艾滋病;检测渠道;对策;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18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66-011艾滋病的基本检测
在艾滋病的治疗与检测中,检测是进行治疗的前提,只有根据检测结果才可以进行不同情况的治疗。因为艾滋病感染者前期不会有任何的不正常反应和身体上的不适应,而且,艾滋病携带者会携带艾滋病病毒在短期内都不发病。这也是艾滋病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艾滋病携带者自己都不知道自身携带艾滋病病毒,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1]很多人都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了其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也是艾滋病传播的最隐蔽途径。艾滋病检测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他是一个交流,咨询的过程,是一个让艾滋病防御知识得到普及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检测,那些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人,可以更早的发现自己的患病状况,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自己的家人朋友免受艾滋病的侵袭。而那些被检测呈阴性的人,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如何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如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避免高危行为,对艾滋病患者的正确态度,以及如何从自己做起,预防艾滋病。2艾滋病检测滞后的状态导致了许多问题
艾滋病检测结果的滞后性使得艾滋病的传播更加广泛,例如,三年前全球大约有六百万艾滋病感染者进入发病期间,他们急切需要药物的治疗。但是,这六百万人中,只有四十万患者得到了药物治疗。针对这一情况,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艾滋病防治规划署制订了“3x5”计划。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使发展中国家的三百万艾滋病患者得到药物治疗。并且实现对2.5亿人的检测。事实证明,这样的检测结果对于庞大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来说是杯水车薪毫无意义,也不能对艾滋病的蔓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我国的三种艾滋病病毒检测渠道
在中国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有母婴传播,血制品传播,性传播和静脉吸毒传播等。所以,我国的艾滋病检测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这也是控制艾滋病繼续蔓延的关键。在检测水平方面,应该借鉴欧美等国家,因为欧美等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对较好,检测程序也比较成熟。[2]在过去,我国实行自愿检测制度,但是这种制度是收费的,而且,自愿为自己检测的人数也不是很多。到2004年,国家实行艾滋病免费检测与咨询,这样就大大的增加了艾滋病的检测力度。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发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减缓艾滋病的传播速度。检测流程分为两次,如果第一次为疑似病历,检测中心有权对其进行再次确认检测。对于第二次的检测结果还是阳性的疑似人员,将进行第三次的确认检测。而实际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地区都是实行初次检测收费的。原本十元左右的工本费,尽然收取到五十元左右。
艾滋病检测的实践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定点抽血的检测,另一个就是医院或者卫生服务机构的检测。在医院中,如果遇到手术等抽血步骤出现时,就会提出艾滋病检测。无论是在何种地点进行检测,检测单位都要对被检测者的资料和检测结果进行保密。按照国家防治艾滋病的政策,两个措施的执行都要实施保密,都要相应地提供咨询;但是在实践中,知情同意、保密和咨询并不总会优先考虑,检测本身才是重中之重。疫情监测和病毒检测是防控艾滋病蔓延的两个法宝。但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相对容易得出,关键在于是否可以贯彻。4检测艾滋病的实施解决方案
首先,艾滋病病情的检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检测艾滋病的结果数据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改变或者调整。国家机关只有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才能做出相应的决策。但是,在检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还是屡见不鲜。例如,有些人碍于面子或不敢接受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而不去检测,这在检测中心就可以发现,被检测者都是老人或者小孩儿居多,中年人寥寥无几。这也说明在中国实行艾滋病的全面检测还是有难度的。[3]5总结
艾滋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广泛的传染病,而且,一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便不会被完全清除了。所以,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是非常重要的,卫生部门也应该做好艾滋病的检测工作,使艾滋病的蔓延趋势有所减缓。检测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减缓艾滋病的蔓延,更主要的是普及艾滋病的相关预防知识。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艾滋病,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等。这些知识在平时很少接触到,所以进行艾滋病的检测活动,会让大家了解更多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用上。这也是国家开展艾滋病检测的最基本目的,是造福社会的好活动,应该大力支持。参考文献
[1]王陇德.艾滋病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84-200.
[2]王临虹,王爱玲,方利文,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350-352.
[3]邓莉平,桂希恩,庄柯,等.中国某地区人类缺陷病毒母婴传播与阻断的调查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3):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