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晓玲
不知不觉,已接触过很多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有的是教师心目中的宠儿,可就缺少了那么一点儿活泼与大方;有的在教师面前是个乖乖儿,在家却成了“一统天下”的“老大”;有的不爱学习只爱玩,让父母、教师发愁,可散发出让人喜爱的天真。也许是每人体内的DNA不同,无法复制,所以每個学生都独一无二。但无论怎样的学生,他们身上都有令人欣喜的童真、本性的善良、内心的懵懂……让我不得不感叹:你们是一群活泼的精灵!可这些精灵们似乎出了一些小小问题。
你怎么了?
案例一:一位女同学不声不响地站在办公室门口流眼泪。问其原因,原来是班主任希望她做班干部,而她不愿意,就负气走出教室。
案例二:数学课上,一位女同学在做小动作,教师和气地问:“XX,你在干什么?”谁知她大声地说:“我恨你。”然后用小刀割了自己的手腕,还抓伤了教师的手。
……
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静下心来,不禁想问:“学生,你怎么了?”让我们走近这些学生,去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案例一中的女孩解释说,因为一开始她就担任过班级的劳动委员,可每次分配任务时,同学们都不愿听她安排,她苦恼过、无助过,所以当教师再次要求她时,她就选择了逃避。案例二中的女孩向来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很冲动,不能受到一点点伤害,希望教师能把她当成“手心里的宝”。教师当众问她,她认为这是故意给她难堪,一时冲动,就有了这样过激的行为。
你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有这样的变化与举动,让教师震撼,让父母揪心。我们大声地问,静心地思:孩子,你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先来了解案例一中的女孩吧。这位学生父母早早离异,妈妈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她最好的物质条件,就到离家几十里外的县城打工,把她寄放在爷爷家。可谁知在爷爷家好吃的只给表妹吃,好穿的也没她的份,她所得到的只有指责和批评。她想妈妈,妈妈也想亲自照顾她,可迫于生计母女两只能承受这一切。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把内心深深隐藏,学会了用语言加行动保护自己,学会了不如心意后的反抗。案例二中的女孩也遭遇了父母离异。幸运的是她有妈妈的亲身照顾和姐姐的关心。但相同的是妈妈每天上班赚钱,对她的心理从不重视,母女沟通的机会少之又少。姐姐在外打工,电话里总是让妹妹好好读书,说一些给妹妹压力的话。渐渐地,她学会给自己加压,学会了内心毫无保留地任意释放,当然也学会了自闭与自卑。
你需要什么?
首先是关心。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宝,要让孩子穿得好,吃得好,没错,这些都是对孩子的关心;让孩子考高分,上名牌学校,的确,这也是关心。但父母是否明白,孩子更需要我们关心的是他们的心灵,而这往往被忽略。
第二,需要理解。如何有人理解你,你一定愿意把心事倾诉给对方,一定愿意与对方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何况是天真的学生呢?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同样年龄、同样个性的学生,而偏偏“理解别人”更是这群学生做不到却希望得到的,这刚好是走近学生的好契机。
第三,需要尊重。不少人认为学生还小,什么都不懂,可以随意指责与打骂,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其实,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比大人更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希望认同、渴望表扬的心情比大人更迫切。
我能为你做什么?
“矮一点”。“师道尊严”越来越不被重视,我们追求更多是“走近学生”。但不可否认,很多学生心中教师的形象是最高大的,教师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还是那么“高高在上”,给人威严,让人不可接近。所以,很多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那么老实,总是一副无辜的表情;有些则在教师面前装得很乖很懂事,在同学中却是另一种表现。不可否认,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隔阂,教师走不近学生,走不进学生的心灵。
“傻一点”。教师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客观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总是百事通,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瞒不过教师的“法眼”。一有优点就会被表扬,一有错误就会被批评教育。所以,有的学生急于表现自己,有的学生急于隐瞒自己。“精明”的教师永远得不到学生的真心。教师不如让自己变得“傻一点”:有些事不要小题大做,学生有些失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事情多问问学生。其实,学生是很好“骗”的,教师的“傻”才会让他们觉得教师可亲、可爱,才会让他们愿意多想多讲。教师的“傻”会成为走近学生的桥梁与纽带。
“啰嗦点”。“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重复的作用。“唠叨”“啰嗦”我们大人会觉得很烦,那是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判断力,有较好的自制力。而学生刚好相反:判断力、自制力较弱,明知是错还会去做,今天改了明天还有可能重犯。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说总比不说好,多说总比少说好”。学生听得多了,就会去做,做得多了就慢慢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让自己“啰嗦点”是教师走近学生、引导学生的关键。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实,走近学生更是一门很难琢磨的艺术。它不像课堂那么有条理,也不像作业一样有标准可依,更不像教材一样可以用一样的教法。教学生知识重要,其实,走近学生、引导学生具有健康心灵更重要。但愿我们能培养出一群又一群身心健康、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活泼精灵。